AI加速劇本創作、機器人現場表演歌舞、大模型批量産出3D建模……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正在為相關産業的發展注入新動能。近期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推進文化和科技融合,推動文化建設數智化賦能、信息化轉型,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業內專家分析指出,科技正在重塑文化産業的生産方式、傳播模式和商業邏輯,甚至塑造出新的美學風格,借助新技術,文化産業得以融合更多新元素、實現“破圈”。
AI賦能內容創作提速
在內容産出領域,以AI(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相關技術為內容創作裝上了“加速器”。
“以近期上線的全球首部AI全單元劇集《新世界加載中》為例,借助AI技術,可以提供七種不同的敘事風格和背景生成,為短劇賦予更強的觀感和表現力;在後期製作層面,AI技術也可以解決場景、道具布景等問題,從而縮短製作周期。”快手星芒短劇負責人張蘭蘭説。
AI技術不僅提高了內容創作的效率,還重塑了文化産業的創作模式。愛奇藝創始人、CEO龔宇&&,依託虛擬製片、AI、XR(擴展現實)等技術,愛奇藝以IP為主線,從線上的影劇綜漫到IP衍生品、樂園等線下體驗,構建起完整的IP開發生態。愛奇藝通過虛擬現實、AI等前沿技術,集合內容IP與創意,讓項目更新節奏更快。
“影視行業發展與科技創新密切相關,而AI是重要驅動力,也是行業未來最大的變量。當前,從內容創作到內容開發,影視行業正在發生顛覆性的變化。未來,愛奇藝將持續投入前沿數字科技的應用研發,深化IP線上線下協同開發能力,與行業夥伴共同推動文化産業高質量發展。”龔宇説。
小紅書副總裁、總編輯許磊認為,在AI時代,編劇的作品將不再局限於劇本,而是生産出深度融合與邊界消融的新文藝樣態。AI正編織着一張前所未有的“融合之網”。它模糊了文學、音樂、繪畫、影視、游戲等傳統藝術門類的邊界,催生出大量難以被單一標籤定義的“新物種”,讓文藝表達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豐富性與可能性。
科技拓寬文化傳播路徑
在文化傳播方面,科技的應用也顯著擴大了文化産品的覆蓋範圍和影響力。
“今年年初,我們上線的AI翻譯功能讓全球用戶第一次在小紅書用母語自由交流,也得到了海外用戶的熱烈歡迎。當AI打破了溝通邊界、降低了創作門檻,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新時代大眾文藝的創作者。這也讓我們看到,技術奇蹟的背後,是文化的共鳴。”許磊説。
北京師範大學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院教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可持續發展專委會委員楊越明説,以北京中軸線為例,通過數字技術進行信息採集,可將文化遺産點的資源轉化為數字化形態,並運用數字表現形式,讓人們可以從鐘鼓樓一路“飛”到永定門,以觀察北京中軸線全貌,切身感受如同翱翔在天際般的沉浸體驗。在進一步的跨文化交流中,通過AI和VR(虛擬現實)技術應用,還可以讓更多外國友人在虛擬場景中獲得“雖然我無法到達故宮,但是我可以感受故宮和盧浮宮之間的關聯”的趣味體驗。可以説,技術正在改變文化內容的生産乃至傳播模式。
快手政府事務高級總監張書珩在日前舉辦的2025北京文化論壇上&&,AI技術顯著降低了短視頻創作門檻,提升了內容生産效率,並通過算法優化實現更公平、精準的內容分發,有效避免了流量過度集中於頭部創作者,其核心價值在於推動內容提質與生態多元化。
“科技對於文化産業的賦能,不僅在於內容生産效率的大幅度提升,還在於傳播的進一步加速。例如,借助AI的翻譯能力,優質內容可以以上百種語言實現快速傳播,大幅拓寬了文化産業的受眾邊界與市場空間。技術正在內容創作、傳播等多個方面助力文化産業發展,也進一步助力文化産業從業者聚焦於內容和創意。”清博元宇宙研究室主任柳春陽&&。
資本熱捧科技文化融合
值得關注的是,技術和文化的融合發展引來了資本市場的關注。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文創金融研究中心近日發布的《文化産業投融資研究報告》指出,在市場整體回暖態勢下,我國投融資市場對文化産業創新發展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其中,文化科技融合領域成為投資重點。2024年,私募股權市場“AI+文化”類創新融資項目數量佔比已超30%。2025年上半年,這一比例超過40%。2025年上半年,“VR+文化”“低空經濟+文化”“具身智能+文化”等創新項目佔上半年私募股權市場文化産業融資項目數量的比重也超過30%。
中國文化産業投資母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於春玲指出,科技正在重塑文化産業的創作、傳播與消費全鏈條,給文化投資帶來了歷史性機遇與挑戰。為此,投資應聚焦於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既要看到科技帶來的産業升級,也要重視文化對於科技的引領作用,實現軟實力與硬實力的交匯。
“AI正在重塑文化産業的傳播與創新,傳播模式由流量驅動轉變為智能驅動,為用戶帶來個性化、沉浸式的文化體驗。”啟明創投合夥人、人民幣基金總經理於佳&&,希望依託啟明團隊對行業的深度認知和投資經驗,挖掘從上游的算力、數據、基礎設施、軟體到下游應用的全産業鏈發展脈絡與投資機會。“我們相信,AI與文化産業的結合將成為最先爆發的應用場景,我們熱切期待文化産業能迎來創新迸發與量級突破。”
“應該説,無論是從政策環境、新技術驅動還是從市場需求來看,我國的文化産業已進入到難得的戰略發展機遇期。”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文創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趙岑&&,新一代技術創新的持續賦能,為産業升級帶來了新動能。同時,隨着文化自信的日益增強,全球傳播網絡的持續擴張推動我國文化産業出海實現全面升級,形成了全球影響力與産業價值雙提升的新格局。在多措並舉之下,我國文化産業高質量發展格局得以加速形成。(記者 袁小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