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製造驅動”到“創新賦能”——粵港澳大灣區民營企業出海觀察-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11 16:20:22
來源:新華網

從“製造驅動”到“創新賦能”——粵港澳大灣區民營企業出海觀察

字體:

  新華社北京10月11日電 《參考消息》近日刊發文章《從“製造驅動”到“創新賦能”——粵港澳大灣區民營企業出海觀察》。全文如下:

  大規模高質量的人力資本積累,疊加有效的企業創新生態,釋放出巨大的創新動能和經濟價值,推動大灣區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通過技術、設計、品質和創新來塑造品牌價值,向世界講述中國品牌故事,在海外市場贏得品質、可靠和創新的口碑

  民營企業已經成長為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全球經濟治理秩序變革的重要一極。民營企業參與國際分工協作是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我國産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客觀要求,更成為觀察我國經濟活力和全球經濟力量對比結構變化的重要窗口。

  從過去的製造驅動,到如今的創新賦能,粵港澳大灣區正把發展引擎向以高素質人力資本為核心的“工程師紅利”“科學家紅利”切換。大規模高質量的人力資本積累,疊加有效的企業創新生態,釋放出巨大的創新動能和經濟價值,推動大灣區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通過技術、設計、品質和創新來塑造品牌價值,向世界講述中國品牌故事,在海外市場贏得品質、可靠和創新的口碑。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標誌(劉大偉 攝)

  “製造”正向“創造”轉型

  影石創新,十年間白手起家,以全景影像技術為支點,憑藉“在太空中捕捉地球之美,能讓自拍桿隱形”的硬核科技實力,在2024年創造了50億元的營收神話,顛覆全球運動相機市場。專業機構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顯示,影石創新2024年全球全景相機市場佔有率達81.7%。這意味着,全球每售出10&全景相機,就有8&來自這家深圳品牌。

  風起伶仃洋畔,潮涌“黃金內灣”。在寶安區,類似這種從“産品出海”到“價值共鳴”的企業發展故事,不勝枚舉。

  這裡有給奧運場館生産巨型LED屏的“六朝元老”洲明科技,有輕鬆撿雞蛋、穿針引線的機器人“靈巧手”兆威機電,還有為全球400多個機場提供登機橋的中集天達……

  寶安區工信局統計數據顯示,該區目前有全景相機、骨傳導耳機等23個細分産品市場佔有率全球第一,微電機、LED超高清顯示屏等36個細分産品市場佔有率全國第一。一個個“冠軍”,就藏在每個微米級的産品優化裏,每條産業鏈的深度協同裏,更在對未來的提前布局裏。

  在2024年11月舉行的第十九屆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上,來自廣州的一家企業引起了客商的關注。廣州達意隆包裝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企劃部總監梁殿勝説,吹瓶技術是飲用水生産線核心的技術,正是憑藉過硬的技術,公司在國際市場佔有率名列前茅。他&&,“我們在走向世界中找到更大發展空間”,公司主要的客戶都是國際客戶,雖然當前世界經濟形勢嚴峻,但今年公司業務預計仍將增長20%左右。

  粵澳合作、粵港合作,為大灣區民營企業創新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在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納金科技有限公司展廳內,20余項創新技術産品整齊排列。2015年在珠海成立的這家科技企業,專注柔性透明導電材料創新及産業化應用。3年前,借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深合區)成立契機,公司正式遷入橫琴。

  近四年來,依託大灣區完善的製造業産業鏈基礎和豐富的應用場景,納金科技在材料研發並率先實現量産基礎上,繼續開發與新材料匹配的新工藝,貫通産業鏈,實現産業化落地,並和一線家電品牌建立合作關係。

  “總部遷到橫琴後,公司聯通澳門更加方便,幹事創業的效率提升很多。”納金科技創始人雷震説,充分利用澳門的科研資源、大灣區的製造能力和市場,公司業績明顯增長。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成立三年來,吸引越來越多澳門企業。截至2024年10月底,已有6521家澳資企業落戶橫琴。深合區上半年澳資企業增加值接近19億元人民幣,已成為內地澳資企業最集中的區域。

  如今,深合區擁有各類國家級、省級科技創新&&3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68家,國家和省級專精特新企業41家。

  深圳完備的産業集群、豐富的客戶資源、澎湃的創新動力,成為他山科技CEO馬揚團隊面對複雜國際貿易形勢的底氣。從事人工智能相關研發的他山科技,是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的首批簽約入駐企業之一。馬揚告訴記者,公司對香港在海外布局中有重要定位,“香港的商業模式和項目特點適合向海外推廣産品,我們把香港視為出海橋梁”。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受益於深化區域創新體制機制改革,大灣區科技創新環境持續優化,“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已連續多年居全球最佳科技集群前列。

  世界知識産權組織2025年9月1日在香港發布《2025年全球創新指數》,“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首次排名全球第一,“澳門-珠海”創新集群連續第二次入圍世界百強榜,彰顯中國創新活力。

  數據顯示,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3.4%,高於歐盟平均水平,部分核心區域達到了以色列、韓國等創新強國水平。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聚集科技企業447家、科研人才數量超1.5萬人,跨境科研“白名單”制度和科研經費雙向撥付機制落地實施;南沙研發投入強度達5.45%,在海洋科技、智能製造和綠色能源等新興領域取得顯著進展……

  “代工貼牌”轉向“自主品牌出海”

  近年來,民營企業出海從過去的“代工貼牌”轉向自主品牌出海,在全球市場塑造“中國創新”與“中國潮流”的形象。越來越多來自大灣區的民營企業通過技術、設計、品質和創新來提升品牌價值,開始邁向高端化、數字化、時尚化、本地化。

  即將於9月27日在2025跨境電商年會上發布的《中國民營企業出海發展報告(2025)——跨境電商驅動與全球趨勢展望》(以下簡稱《報告》)關注到,作為全球最受年輕人歡迎的時尚在線零售商之一,總部位於廣州的SHEIN在近年來憑藉數字化柔性供應鏈優勢,為消費者提供高性價比的時尚産品,同時又從源頭減少了浪費,推動自身與行業可持續發展。此前,在線分析&&Semrush數據顯示,2025年1月,SHEIN成為全球訪問量最大的服裝時尚類購物網站之一。GlobalData的數據也顯示,2024年從全球時尚市場的市場份額來看,SHEIN憑藉高性價比與對時尚趨勢的快速反應,市場份額增長0.24個百分點,達到1.53%。

  為鞏固優勢,SHEIN近年來也持續投資超百億加碼以廣州為中心,輻射肇慶、佛山、江門等城市的智慧供應鏈建設。今年,位於廣東肇慶的“希音灣區智慧産業園”將正式進駐使用,“希音灣區西部智慧産業園”也預計將在今年年底竣工,項目達産後預計每年完成服務貿易出口額35億元。去年,廣州希音灣區供應鏈一期項目則已正式開工,三期全部達産後年出口額預計超千億元人民幣,預計引進産業人才高峰期可達約10萬人。

  這家時尚零售商還在不斷深入技術創新,推動整個體系進一步降本增效和可持續發展,帶動國內産業綠色化和智慧化升級。SHEIN先後攜手行業頭部高校東華大學和功能化學、新材料科技領先企業傳化化學,其中和傳化化學在廣東佛山成立“SHEIN&傳化化學聯合實驗室”,打造國際一流的紡織印染技術創新中心;聯合東華大學研發的新一代聚酯中聚體循環利用解決方案,在保障再生滌綸品質的基礎上,擴大回收材料的範圍並同時降低成本,有望加速與擴大再生滌綸的應用。

  依託強大的製造與生産能力,中國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國跨境電商企業憑藉供應鏈優勢,以平價時尚獲得Z世代消費者青睞,通過極致低價策略快速打開市場,在海外市場建立了“高性價比”的品牌形象。不過,業內人士指出,這種性價比形象既是中國跨境電商的優勢,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製品牌向上延伸的空間。

  創新,不僅是生産製造環節的革新,更是為文化符號賦予新的生命力。在粵港澳大灣區,一隻憨態可掬的“小黃鴨”早已游向世界,廣受歡迎。早在改革開放初期,在香港商人林亮的倡議下,美國大型玩具商“孩之寶”與永和實業有限公司及廣東省佛山市鹽步鎮政府三方聯合,成立了合資公司“永南玩具製品有限公司”,在鹽步設廠,生産變形金剛玩具。

  林亮因此贏得了“中國變形金剛之父”的美譽。精耕玩具業多年,林亮逐漸認識到品牌的重要性:“中國有數億兒童,我們要生産自己的品牌玩具給孩子們。”2014年,林亮以91歲高齡第二次創業,成立得意創作有限公司,重新設計並推廣他在1948年創造的玩具經典小黃鴨LT Duck。

  “小黃鴨不再是一個玩具,而是一個有生命力的品牌。”目前,經典小黃鴨LT Duck與多家公司合作,授權生産多種小黃鴨産品,包括小黃鴨手錶、兒童用品等。這一次,林亮又成為“中國小黃鴨之父”。

  助力中企“走得穩”“走得遠”

  《報告》指出,面對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全球經濟格局深刻調整,須整合政府、企業、社會機構多方資源,構建“政府引導、企業主導、社會協同”的有機生態系統,助力民營企業在全球産業鏈供應鏈價值鏈重構期實現由“走出去”到“走進去”“走上去”“走得穩”“走得遠”的跨越,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制度型開放提供堅實支撐。為此,報告提出如下建議:

  政府部門進一步加強制度供給與精準服務。受訪專家指出,現有政策框架基礎上,研究制定“十五五”時期或未來若干年促進民營企業國際化高質量發展規劃,強化現有部門溝通機制,建立“民企出海一站式協調&&”,實現信息共享、政策協同和問題快速響應;設立專項金融工具,推動政策性金融機構,如設立“民營企業海外投資專項信貸基金”,提供更優惠的利率和更靈活的擔保條件,依託“公共資金+社會資本”模式,為高新技術、綠色低碳等領域的出海項目提供種子基金和股權投資,引導金融機構開展基於項目的混合融資、資産證券化等創新業務;深化雙多邊經貿合作,在雙邊投資協定和自由貿易協定談判中,積極爭取對民營企業更為有利的國民待遇、市場准入和爭端解決條款,為企業提供堅實的法律保障。

  民營企業切實提升核心競爭力與合規經營能力。對企業自身而言,要摒棄短期投機行為,基於自身核心優勢和全球市場分析,制定長遠、清晰的國際化發展戰略;建立覆蓋全業務流程的內部合規管理體系,尤其是在數據安全、知識産權保護、反商業賄賂、勞工標準和環境保護等方面要對標先進國際標準;加大研發投入與協同創新,通過自建、並購或合作方式在海外設立研發中心,充分利用全球智力資源;利用數字化賦能全球化運營,應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國內總部對海外生産、倉儲、物流的遠程智能管理和協同,提升運營效率。

  支撐服務機構營造專業化市場化服務生態。在社會層面,要為民營企業出海提供全周期、多層次的融資解決方案;智庫組織專家解讀國際經貿規則,提供國別行業深度研究報告、定制化投資風險評估、海外項目盡職調查等專業服務;高校與企業和政府合作,開展“跨國經營人才訂單式培養”項目,培養懂語言、通規則、精技術的複合型人才。(記者 肖思思 顏之宏)

【糾錯】 【責任編輯:趙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