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視點|三江奔騰潤邊疆——吉林省興邊富民一線觀察-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11 16:44:45
來源:新華社

新華視點|三江奔騰潤邊疆——吉林省興邊富民一線觀察

字體:

  長白山麓,三江並流——松花江、圖們江、鴨綠江,自此發源,奔涌不息,共同滋養着吉林大地。它們不僅是地理的血脈,更是發展的源泉。

  撫松位於長白山腳下、松花江源頭,是我國人參核心産區。109條江河在此交匯,常年雲霧瀰漫。當地有“有雨山戴帽,無雨半山腰”的老話,江霧越濃,參越有靈氣。

  在萬良鎮國家級長白山人參市場裏,全國各地的客商和參農匯聚於此。這裡不僅是全國最大的人參交易中心,也是全國人參價格“風向標”。

  過去,人參的附加值較低;如今,産業鏈不斷延伸,從人參切片到富含人參皂苷的面膜、護手霜,吉林在食品、保健品、化粧品等領域,已開發出千余種人參産品。2024年,全省人參産業綜合産值突破800億元。

  撫松人參産業正從傳統走向智能,産品遠銷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得益於現代科技與松花江生態優勢的深度融合,畢竟松花江生態是參的命脈。撫松人參産業的轉型升級,正是吉林紮實推進現代化大農業、全力延伸農産品價值鏈的鮮活實踐。

  崇善鎮位於長白山腳下,圖們江旁。金秋十月,這裡稻田連片,遍野金黃。再過不久,這片沃土即將迎來豐收。

  稻子長得壯,全靠一江好水。1956年至1958年,崇善人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在垂直高差60米的懸崖上,用最原始的工具開鑿出這條長達17.7公里的“生命渠”,創造了當時的水利奇蹟。

  1966年,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作曲家金鳳浩以元峰渠為靈感,創作了唱遍大江南北的歌曲《紅太陽照邊疆》。幾十年過去了,山未移,嶺未變,但生活早已煥然一新。

  青瓦木廊,渠繞村邊,流淌的水洋溢着新的生機。得益於圖們江的灌溉,崇善鎮産出的大米富硒,營養價值高且粒粒醇香,已從延邊走向全國各地,也有了自己的品牌。元峰渠富硒米不僅是一種農産品,更成為連接邊陲延邊與東海之濱的重要紐帶。

  糧食也要打品牌。近些年,吉林省委、省政府大力推進糧食品牌建設,不斷擦亮“吉林大米”的金字招牌。中高端大米産量由品牌建設之初的9億斤增加到26億斤。一路奔流的圖們江,潤了土地,富了百姓,澆灌出了一片金色豐收。

  吉林省長白朝鮮族自治縣二十一道溝村的村民們從沒想過,在山裏守了大半輩子,竟然有機會把家鄉的味道賣往全國各地。在這個偏遠的邊境村,直播帶貨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動動手指,天南地北的消費者就能買到來自鴨綠江源頭的各色山珍。

  隨着國家持續推進邊境交通建設,昔日二十一道溝村坑洼難行的土路,如今已升級為G331沿邊開放旅游大通道。這條集交通、旅游、富民功能於一體的“黃金通道”,徹底打通了邊境與內地的&&。

  二十一道溝村通過“村企聯建”模式,積極發展玉木耳、桑黃等特色種植産業,走出了一條因地制宜的振興之路。

  鴨綠江畔的二十一道溝村是吉林省216個邊境村之一,也是吉林省通過“電商+”助力興邊富民的生動縮影。統計數據顯示,吉林省現已建設邊境一線物流網點155個,打造了61個邊境電商試點村,年零售額突破7000萬元。一方屏幕、一根網線,打通了山與海的阻隔,連起了城與鄉的脈搏,讓昔日閉塞的邊境村莊,正借助數字浪潮煥發全新活力。

  三江之源,水潤吉林,三條大江,三種故事,共同匯聚成吉林大地綠色轉型、鄉村振興的澎湃浪潮。

  統籌:李傑 王健 李佳琳

  編導:武瑩景 張文嶸

  包裝:夏勇

  配音:叢凡峻

  綜合新華社記者報道

  新華社音視頻部

  新華社吉林分社

  吉林廣播電視台

  聯合製作

【糾錯】 【責任編輯: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