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藉冰雪旅游出圈的文旅頂流城市“爾濱”,也是農業大市,在黑龍江,每六碗飯中有一碗來自哈爾濱
從“憑經驗”到“看數據”,從粗放種植到精耕細作,哈爾濱以“藏糧於技”的主動姿態,讓科技的種子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
從“小塊田”到“大糧倉”,從“種得好”到“賣得好”,從“農業大市”邁向“農業強市”,哈爾濱將充分發揮資源稟賦特色,以科技為犁、改革為耙,在廣袤黑土地上辛勤耕耘“大國糧倉”的豐收希望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顧錢江 楊思琪 沈易瑾
廣袤黑土地,中國大糧倉。
眾所周知,黑龍江是中國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全國每九碗飯中有一碗産自這裡。鮮為人知的是,在黑龍江,每六碗飯裏有一碗來自哈爾濱。
憑藉冰雪旅游出圈的文旅頂流城市“爾濱”,也是農業大市。糧食播種面積多年穩定在3000萬畝以上,糧食産量連續多年突破240億斤,糧食綜合産能提升至300億斤左右,以約佔全省七分之一的播種面積,生産了全省近六分之一的糧食。
當好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要以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為主攻方向——殷殷囑託為黑龍江現代農業發展錨定了戰略坐標。黑龍江省委常委、哈爾濱市委書記於洪濤&&,哈爾濱對農業的重視,既是對“大國糧倉”責任的堅守,也是對區域發展規律的遵循。
科技賦能:好土地産出好效益
五常大米廣為人知,以“稻花香”為特色的長粒米享譽全國。作為哈爾濱下轄縣級市的五常,三面環山,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水稻種植面積超過250萬畝,年産優質大米14億斤。
談及這片“寶地”,當地一家農業種植合作社理事長趙維石如數家珍:五常位於黑龍江省最南端,地處第一積溫帶,光照充足。黑土地被譽為“耕地中的大熊貓”,肥力高、保水保肥能力強,為水稻生長提供豐富營養。拉林河、牤牛河穿境而過,水源充足,地表水水溫高於地下水,加上精育良種、精耕細作,鑄就了五常大米“粒粒醇香”的美名。
經多年培育,五常大米已成為哈爾濱的亮麗名片,更是這座農業大市重視農業發展的生動縮影。地處東北平原核心區,黑土肥沃、江河縱橫,夏季雨熱同期,與糧食作物生長周期完美契合——哈爾濱的農業優勢得天獨厚。
隨着現代農業發展,單靠自然稟賦遠遠不夠。哈爾濱以科技為犁,持續挖掘土地潛力,普及智慧農業。
盛夏時節,沃野千里,綠浪翻滾。哈爾濱市雙城區久援村玉米單産提升示範區內,千畝玉米田鬱鬱蔥蔥。黑龍江省鏵鎰農機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經理杜偉手持平板電腦,通過“四情”監測系統實時查看田間數據。不遠處的庫房裏,植保無人機整裝待發,隨時準備開展精準追肥作業。
“去年秋天我們就打好了基礎,滅茬、深翻、施有機肥,起了110厘米寬的大壟。今年這套大壟在水肥一體化技術的基礎上合理密植,省工高效,玉米長得特別壯實。”杜偉介紹,示範區玉米預計畝産超1000公斤,畝均節本增效超200元。
這樣的智慧耕種場景在哈爾濱隨處可見。依託大數據分析、智能裝備信息採集、環境因素監測等技術,優質、高産、抗逆性強的農作物良種得到廣泛推廣。
據哈爾濱市農業農村局統計,全市2萬台農機作業智能監測終端構建起數字化農耕網絡,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高達99%,科技賦能顯著提升土地産出效率與種植效益。
在哈爾濱市方正縣水稻單産提升綠色植保技術集成示範區,1200畝水稻示範田長勢正盛。方正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研究員趙雲峰介紹,“綠色植保+生物菌劑+生長調節劑+健康營養劑”的綜合應用,推動植保模式從治病、防病升級為“健身抗病”,水稻單産提升10%,化學農藥使用量逐漸減少,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堅持走科技增糧之路,越來越多現代農業科技在田間地頭“大顯身手”。哈爾濱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楊桂榕説,從智慧農機作業到衛星遙感監測,從“憑經驗”到“看數據”,從粗放種植到精耕細作,哈爾濱以“藏糧於技”的主動姿態,讓科技的種子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讓每一寸耕地成為豐收的沃土。
在黑龍江省五常市喬府大院現代農業産業園,水稻秧苗在茁壯生長(2024 年 8 月 27 日攝) 新華社發
産業延伸:黑土生“金”促振興
糧食增産基礎上,哈爾濱積極延伸農業産業鏈,拉動區域經濟發展,助力實現鄉村振興。
——集群發展、渠道拓寬,農産品附加值持續攀升。
哈爾濱大力發展綠色農産品精深加工,打造水稻、玉米、大豆、肉類、乳品、禽蛋、蔬菜、山特産品等八大綠色食品産業集群,構建完整産業鏈,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達1138萬畝。截至2024年底,全市規上農産品加工企業達702家,實現營收1233.5億元,農産品加工轉化率達77.1%,推動産業鏈延伸集聚、價值鏈加速提升、供應鏈穩固暢通。
從“田間”到“餐桌”,産業鏈延伸讓“原字號”農産品價值倍增。秋林裏道斯肉灌製品連續三年銷售額兩位數增長,大羅新牛肉腸、哈肉聯零食紅腸、秋林裏道斯芝士腸等新産品深受年輕消費者青睞,成為市場爆款。
産業集群帶動上下游協作的同時,哈爾濱不斷延展銷售通路,農業附加值節節攀升。“巴彥玉米”作為國家地理標誌農産品,在哈爾濱市巴彥縣興隆鎮中興村的農家小菜園里長勢喜人。得益於“我在龍江有小園”雲認養活動,這些玉米能直供3000公里外的深圳市民餐桌。
“我們的‘小園玉米’主打有機品質,種植端與巴彥、木蘭、呼蘭等區縣的農家小菜園簽下訂單,銷售端和深圳市坪山區鄉村振興促進會合作,打造定制農業。”哈爾濱健康農牧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孫立娟説,該模式帶動菜園經濟發展,讓“冰城好物”實現優質優價。
搭上定制農業“快車”,農家小菜園成了“聚寶盆”。早在2018年,哈爾濱的定制農業就已成熟,涵蓋認領、託管、會員、眾籌等方式。除大米、玉米外,有機蔬菜、寒地小龍蝦、雪花牛肉、蠶蜂等特色品類逐步加入定制行列,為冰城農業開闢了産銷雙贏的廣闊天地。
——特色品牌建設,開闢農民增收新空間。
品牌化是産業提升含金量的加速器。在“2025中國品牌價值評價信息”中,“五常大米”作為哈爾濱農業的金字招牌,以713.60億元的品牌價值,蟬聯地標産品大米類全國第一,直接帶動農民增收和産業升級。在五常市糧食行業協會會長李雲輝看來,以種子為基礎形成農産品特色化是産業發展的第一步,品牌價值躍升是産業增值的關鍵。
哈爾濱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全力推進品牌農業建設,引領打造了五常大米、方正大米、尚志食用菌等30余個農業區域公用品牌。為進一步拓展市場,連續多年組織企業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銷區,參加全國知名大型農産品展示、展銷和博覽會,同時創新開展寒地小龍蝦發展大會、太陽島企業家年會、中國農民豐收節等特色活動,進一步提高城市農業品牌的知名度、美譽度、認可度。
從“論斤賣”到“按品銷”,截至目前,哈爾濱已打造地理標誌農産品品牌35個、知名企業品牌196個、綠色有機農産品品牌741個、區域品牌近40個,已有72家企業的177款産品獲批“黑土優品”標誌授權,“冰城優品”依託省級&&完成與全國一線城市的産銷對接,讓黑土地上的每一粒糧食都成為農民增收的“金豆子”。
——新業態開闢新路徑,鄉村活力全面迸發。
乘熱氣球俯瞰壯觀稻田畫;坐蒸汽小火車回味童年快樂;體驗插秧、收割,感受農耕文化;在星空露營、篝火晚會中解鎖“松弛感”假期……盛夏時節,位於哈爾濱市道裏區的北大荒農墾集團閆家崗農場,稻田是生産基地,也是熱門旅游打卡地。
從“賣産品”到“賣風景”“賣體驗”“賣文化”,農文旅深度融合讓冰城農民吃上“旅游飯”。據統計,閆家崗農場目前已接待研學團、考察團超5000人次,成為展示哈爾濱現代農業的重要窗口。
産業興則鄉村興。哈爾濱發展綠色農業、定制農業、品牌農業、融合農業,提高農業生産效益,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全方位深度釋放農業價值。
規模種植:激活發展“後勁”
驅車行駛在哈爾濱尚志市老街基鄉龍王廟村,映入眼簾的是集中連片、方正平整的廣袤水田。幾年前,這裡還地塊分散、池埂縱橫。如今,“小池改大池”格田化改造破解了土地零散化、碎片化難題。
去年,龍王廟村成立龍新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71戶村民流轉土地入社,千畝農田被劃分為20畝大小的方格,池埂水渠佔地面積縮減,單個格田面積增大,有效種植面積增加,大型農機得以高效作業。
“以前池子小,農機進地難、效率低、成本高,一天最多種30畝,現在一天輕鬆種植50畝。”合作社理事長郭洪友説,加上管水控肥科學調控,每畝增産近200斤,村民們嘗到了水田提質增效的甜頭。
從“小池改大池”的實踐中不難看出,如何用有限耕地産更多糧食,是當前農業發展需要突破的課題。哈爾濱以強有力的政策導向,破解發展瓶頸、激活生産要素,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建設高標準農田,為現代農業增産豐收提供堅實保障。
2024年,全市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面積達1914萬畝,較上年增加114萬畝,有力促進糧食單産和綜合生産能力提升,“田成方、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現代農業格局正在形成。
哈爾濱還加強與北大荒集團合作,依託生産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企業,加快土地流轉,推廣增産技術,提升農業生産社會化服務水平,賦能規模種植,農業主推技術到位率保持在95%以上。
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畫卷徐徐展開的同時,萬畝高標準農田也不斷“上新”。在巴彥縣紅光鄉豐裕村,大農機深翻、秸稈全量還田、衛星定位打壟、科學施用有機肥成為常態。
村黨總支書記於雲波介紹,這裡的黑土層曾創下玉米畝産“噸糧”、大豆畝産500斤的紀錄。當地邀請黑龍江省農科院指導,通過工程、農藝等綜合措施提升耕地質量,持續釋放豐産潛能。
在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和黑土地保護項目支持下,哈爾濱始終將黑土地保護擺在突出位置,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肥力,持續提高土地質量。2024年,全市新建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137.7萬畝,累計達1240萬畝,佔基本農田面積的45%,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和抗災能力顯著提升。
從“小塊田”到“大糧倉”,從“種得好”到“賣得好”,從“農業大市”邁向“農業強市”,哈爾濱將充分發揮資源稟賦特色,以科技為犁、改革為耙,在廣袤黑土地上辛勤耕耘“大國糧倉”的豐收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