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拱墅:大運河畔織密民生“幸福網”-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04 10:22:49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杭州拱墅:大運河畔織密民生“幸福網”

字體:

  湯湯運河水,千年潤民生。在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這條“幸福河”的兩岸正續寫着新的“民生答卷”:老年人在學堂裏重拾青春,“雲診室”24小時守護居民健康,社區食堂溫暖着歸家人……在河與人的交融中,越來越多的人間煙火故事,正伴着奔流的大運河,輝映出幸福的畫面。

  家門口建起“民生綜合體”

  一大早,拱墅區大關街道德勝社區的居民王阿姨,便挎着菜籃子走進大運河幸福家園。她熟門熟路地找到舞蹈教室,和同學們交流起昨日的練習心得。

  “以前想學跳舞、唱歌,都不知道去哪找,現在這一棟樓裏不僅有各類課程,還能辦事兒,就像個‘百寶箱’,要啥有啥。”如今,幸福家園成了王阿姨的“第二個家”,每天的生活都被排得滿滿當當。

  托育園、會客廳、便民服務區、社區食堂……步入德勝社區的大運河幸福家園,便聞到一樓食堂飄來陣陣飯香,三兩好友圍坐一桌,喝着茶或者咖啡話家常;二樓教室中,學生們忙着下棋、練書法、自習。從老年人到嬰幼兒,幾乎全年齡段的人們都能在大運河幸福家園裏找到自己所需的服務。

  “大運河幸福家園是一個把養老育幼、社區助餐、家政便民、文化休閒等各類功能集成在一起的民生服務綜合體。”大關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們將‘一站式’辦公大廳變為‘客廳式’服務大廳,最大限度騰挪場地,為居民提供共享會客廳、青創客廳、主題沙龍、共享廚房等空間。”

  在拱墅,這樣的大運河幸福家園已有30個,服務覆蓋113個社區、93.78萬人口。以街道、社區為主導,融合聯動各類服務資源,拱墅區堅持“公共化、市場化、社會化”的思路,面向全齡段人群提供集政府公共服務、市場惠民服務、社會公益服務及居民互助服務於一體的綜合性服務&&,讓居民在煙火市井中共享新生活。

  在幸福家園建設中,缺乏專業力量如何破局?拱墅推出“幸福合夥人”資源聯動機制,以專業人才為核心驅動力,為社區服務注入新動能。

  該機制吸引來自醫療、教育、養老等領域的249家第三方專業力量入駐運營,他們從“共建”入手,向“共治”着力,在“共享”落腳,共同破解社區公共服務供給不足、服務專業化程度不高、社會力量參與不足、資源調動不充分等痛點堵點問題,今年已累計服務居民超25萬人次。

  老幼共融解鎖“成長課堂”

  “一老一小”,關乎千家萬戶的幸福。如何提供更優質的老幼融合服務?拱墅給出了答案。

  “退休後還能帶着孫女一起上課,這事兒新鮮!”家住拱墅區上塘街道的王奶奶,平時白天一人照顧孫女。近段時間,這裡的大運河老年學堂教會她不少育兒知識。

  隔代教育好不好?如何與孩子父母“結成統一戰線”,接受新思想、新方法?課堂上,一場關於“新時代育兒經”的討論正熱烈進行。

  “以前總按老方法帶孩子,現在知道帶娃也要與時俱進,能給孫女更加專業周到的照顧。”王奶奶笑着説。而此時,她的孫女正在另一間教室上課,並有專人看護,“簡直太便利了”。

  “我們將大運河老年學堂和嬰幼兒服務空間放在一起,就是為了給轄區內老人、嬰幼兒提供更加普惠、便捷、優質的服務,結合‘一老一小’幸福課程清單,推動老小共融,實現老小共樂。”上塘街道蔡馬社區相關負責人&&,除了相對固定的常規課,學堂也在摸索一些更實用、更接地氣的特色化課程,如“隔代教育”就是為了更好地一體化解決“顧老+看小”的難題。

  “老幼融合服務,能夠將養老和托幼的服務空間一體設計、一併推進,或者統籌‘一房多用’,推動養老、托育、文明實踐等場所共建共享。”拱墅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

  書法、走秀、瑜伽、攝影、樂器……在老年學堂裏,銀發學員們重拾青春夢想;小小科學家、輪滑、象棋、故事大王、繪本賞析……在少兒學堂裏,孩子們盡情探索世界奧秘。

  截至目前,拱墅區共開展6所大運河少兒學堂累計服務青少年兒童6000餘人次,10所大運河老年學堂累計招收學員2185名,4所示範型嬰幼兒成長驛站成功建成;完成8個示範型融合服務點、4個普惠型融合服務點建設。

  15分鐘“圈住”幸福生活

  拱墅區小河湖墅街道的居民汪大爺今年90歲,8年前他開始出現記憶力減退的情況,總是丟三落四,甚至忘記自己的家,被診斷為阿爾茨海默症。家屬擔心老人走丟,在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的記憶門診辦理了住院治療。

  由於汪大爺還有腦梗病史,且脾氣相對急躁,經常不配合治療,針對他的情況,醫聯體專家、記憶門診專科醫生、康復科醫生、中醫科醫生進行會診為他制定了詳細的診療方案,在及時干預與科學管理下,汪大爺進行性記憶力減退的症狀逐漸被控制住。

  “父親終於又叫出我的名字,他的脾氣沒以前那麼暴躁了,現在每天早晨我都過來陪他打打牌。”這幾天,汪大爺的女兒在父親臉上,見到久違的笑容。

  2024年,拱墅區首家社區記憶門診在小河湖墅街道社區衞生服務中心成立,通過邀請市級專家下沉坐診,整合醫生資源等方式,組建了由神經內科專家、心理諮詢師和康復治療師構成的專業團隊。該門診重點開展社區人群認知篩查服務,同時為患者提供個性化診療方案,讓更多優質的專科醫療服務延伸至居民的“15分鐘生活圈”內。

  潮鳴街道打造“24小時健康雲診室”,為居民提供全天候的諮詢問診及配藥服務;朝暉街道的中河高架橋下空間,通過提升改造,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運動場;康橋街道大運河社區食堂提供掌上訂餐等服務,併發動社區志願者為高齡、殘疾、行動不便等特殊困難老年人送餐上門;東新街道黨群服務中心聯合杭州青少年宮幼教部,開展黨建聯建工作,聚焦轄區企業員工工作日幼托高頻需求,推出多元化課程內容……拱墅區正不斷織密居民生活服務網絡,讓居民幸福觸手可及。

  截至目前,拱墅區社區食堂達123家,基本實現“15分鐘服務圈”全覆蓋,日均惠及居民群眾13723人;青少年校外教育服務基地已形成“4個分中心+5個分點”,年培訓服務能力達5.6萬人次。(記者 張璇)

【糾錯】 【責任編輯:王佳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