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種草 文旅生花——熒屏熱助推地方文旅-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5/14 09:32:38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綜藝種草 文旅生花——熒屏熱助推地方文旅

字體:

綜藝《非遺裏的中國·福建篇》中,嘉賓體驗簪花。網絡圖片

  近年來,綜藝節目與地方文旅的聯動日益緊密。不少節目將鏡頭對準山河風物與百姓生活,通過展示地方風貌與文化特色,吸引觀眾“跟着綜藝去旅行”。《全員加速中·對戰季》在山東濟南明水古城錄製期間,“明水古城你是真的火了”話題登上微博同城榜前三,節目播出後,當地游客量迅速攀升;《現在就出發·第二季》從新疆昭蘇濕地公園出發,一行人觀看天馬浴河,途經巴勒克蘇草原,深度體驗牧民的一天,引發觀眾沿節目路線“旅行打卡”;《快樂的大人》《奔跑吧·茶馬古道篇》《快樂再出發·山海季》巧妙融入非遺文化元素,從順德魚燈、膠州秧歌到甲馬版畫,讓非遺文化被更多人看見……從旅行打卡、美食尋味,到非遺體驗、城市故事,綜藝節目正成為帶動地方文旅的新路徑,讓觀眾在追節目的同時,也打開了探索美麗中國的窗口。

  

  綜藝視角展現地方風物

  一檔出圈的綜藝節目,既是觀眾舒緩壓力、汲取快樂的源泉,也是助力地方文旅發展、激發城市活力的推手。從雪山草原到夜市煙火,從自然秘境到地方美味,節目用鏡頭記錄的地方風物,正在轉化為真實的游客流量與消費熱潮。

  熱播綜藝《現在就出發·第二季》首期節目走進新疆昭蘇,嘉賓們在玉湖看雲卷雲舒,在濕地公園賞天馬浴河奔騰而來,也在當地品嘗了烤包子等地道新疆美食。節目播出後,“天馬浴河”等多個話題登上熱搜,不少觀眾在社交&&曬出“同款行程”,熱度持續攀升。節目總製片人夏驕陽説:“在各地的拍攝中,我們發現中國有那麼美的草原、雪山、沙漠、海島,特別希望向年輕人呈現大美中國。”節目承制方&&,第二季節目不僅努力打造年輕人喜歡的、嚮往的、可複製的旅行新方式、新內容,也致力於用流行文化的活力帶動文旅發展,賦予山河曠野新的活力。正是這種輕鬆、真實的氛圍設計,讓“嘉賓快樂,我也快樂”成為不少觀眾共同的反饋,《現在就出發·第二季》也收穫了高熱度與好口碑。

  如今,在“綜藝即種草”的趨勢下,綜藝拍攝目的地的選擇也逐漸從熱門景點延展至更具個性的“寶藏地”。《盲盒旅行局》以“盲盒旅行”概念打卡泉州、潮州、哈爾濱等地,呈現原生態風貌與地方小吃,引發不少觀眾跟隨節目路線出行。《是好朋友的周末》則在北京延慶的海坨山谷露營,帶火“京郊周末游”。《此生要去的100個地方》以“走進地方、發現人文”為宗旨,首季來到延吉、三亞、宜賓、錫林郭勒盟等地,用實景拍攝串聯起地方景觀與生活風貌,深受觀眾喜愛。

  美景之外,美食也成為綜藝吸引游客的“法寶”。從《舌尖上的鄉村》《一饌千年》探尋地方飲食文化,再到《極限挑戰》《你好種地少年·第二季》展示新疆烤肉、奶酪、丸子湯等地道食物,節目以“食”為媒,讓觀眾“看得饞、吃得動、走得快”,構建起旅行意願的“第一落點”。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僅優酷&&綜藝節目就帶動全國20余個城市相關熱搜話題超過1.8萬個,綜藝成為地方文化輸出與旅游傳播的重要載體。

  綜藝帶火的不僅是目的地,還有各地獨特的氣質與生活方式。從自然景色的鋪陳到市井煙火的呈現,從口感記憶到視覺衝擊,節目讓觀眾在輕鬆娛樂中種下了“説走就走”的旅行種子。

  綜藝引路觸摸文化溫度

  當綜藝節目將鏡頭由“風景”轉向“人文”,地方文化的多元底色愈加鮮明地呈現在觀眾眼前。從視覺感官的滿足,到文化記憶的激發,越來越多綜藝節目嘗試以旅行為載體,深入挖掘一種技藝、一座城、一段歷史背後的人文精神,推動地方文化“被看見、被理解、被喜愛”。

  《奔跑吧·茶馬古道篇》正是這一趨勢的代表節目。節目組沿着普洱、大理、麗江、香格里拉一路“慢行”,深入這條千年茶馬古道,打造出綜藝與文化交融的鮮活樣本。在普洱,嘉賓們親手體驗普洱茶製作工藝,感受多道工序中的匠心;在麗江,他們走進古老的東巴文化,感受古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傳統智慧。這些體驗不僅喚起觀眾對雲南本土文化的興趣,也讓原本靜態展示的技藝,在節目中以“親歷者”的視角轉化為生動可感的故事。

  其他綜藝節目同樣在積極探索,採用類似的方式展現地方文化。《花兒綻放》借助36位鄉村女性的視角,串聯起客家圍屋、鄉村集市等生活化場景,呈現出女性之美、文化之美與鄉村全面振興交織的時代圖景。《奔跑吧·第八季》通過“戲中戲”結構,帶領嘉賓沉浸式體驗廣西木偶戲,並與游戲中的尋找“臥底”情節相呼應,有趣的節目設置讓這門傳承上千年的表演藝術鮮活起來。

  《快樂的大人》將廣東順德魚燈的製作過程融入節目情節中,既展示了傳統工藝的儀式感,又借助嘉賓互動增強了觀眾的代入感;《哈哈哈哈哈》以哈薩克族黑走馬舞、鷹舞、熊舞等非遺舞蹈為依託,通過集體表演展現草原文化的深厚底蘊;《老有意思旅行社》聚焦銀發群體,通過安排嘉賓體驗蟳埔女簪花、開元寺打卡等活動,生動展現閩南文化的獨特魅力。這些節目不再滿足於“點到為止”的文化展示,而是通過沉浸體驗、互動表演、情節敘事的三重維度,讓民族技藝與情感認同在娛樂語境中打動觀眾。從東巴文字的古老智慧,到膠州秧歌的步伐;從木偶戲中人與偶的默契配合,到客家圍屋中家與族的凝聚方式,傳統文化在一次次生動展現中,與觀眾形成了新的認知與價值共鳴。

  “通過人物和故事與當地文化、生活方式産生聯結,可以滿足觀眾對未知目的地的嚮往和探索欲。”業內人士&&。綜藝以鏡頭為媒,觸摸文化的溫度,使那些散落於各地、沉澱於歲月中的文化記憶與民族技藝,在影像表達中煥發新的活力,也讓更多人在茶余飯後,透過一檔綜藝,走近一段文化,愛上一座城市。

  “綜藝+文旅”深度融合

  如今,越來越多綜藝節目走進地方,不局限於展示自然風光與特色美食,而是深挖地域文化內涵。這類節目早已突破單純娛樂屬性,成為推動地方文旅發展、塑造城市品牌形象的一股力量。它們不僅能讓一座城市成為熱門旅游打卡地,還賦予其獨特的魅力,激發人們對城市的嚮往與想象。

  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冷凇所説:“這些節目以地區為載體展現不同的生活方式,拓展了觀眾對城市的美好想象,為地方的文旅産業打開了一扇令人感興趣的窗。”從《非遺裏的中國》帶動福建莆田游客增長超四倍,到《種地吧》引發杭州西湖區三墩鎮探索“農業+文化+旅游”的新項目,越來越多城市借助綜藝傳播優勢,成功進入大眾視野,還挖掘出契合自身特色的差異化文旅發展路徑。

  中國傳媒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副主任黃典林認為:“相比其他類型綜藝節目高強度的競技環節和人物衝突,文旅類綜藝節目擅長通過對自然景觀、特色文化、風土人情的發掘,給觀眾帶來更豐富的雲游體驗和更深層的情感滿足。”綜藝節目賦能文旅之所以能引發共鳴,是因為它們借助節目形式觸達觀眾感官,再通過生動的故事、鮮活的人物與真實的文化情境激發觀眾的情感共振,最終將這種情感轉化為實際文旅消費行為,形成了“情感共鳴—消費行動”的有效傳播鏈條。

  未來,綜藝與文旅的協同不僅將成為節目創新的重要方向,也將在區域品牌打造、城市形象傳播、非遺活化利用等多個層面釋放更大價值。從“跟着綜藝去旅行”,到“因為綜藝愛上一座城”,綜藝正不斷拉近觀眾與地方的情感距離。越來越多地方借助綜藝節目,實現了文化傳播、形象認知與情感共鳴的多重突破。(吳偉琦)

【糾錯】 【責任編輯:蘇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