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春5月13日電 記者手記:圍擋治理,練出城市更新中的“繡花功夫”
新華社記者孫逸軒
“圍了好幾年的擋板終於拆了,這路上多敞亮啊!”家住吉林省長春市南三環的龐先生,遛彎時驚喜地發現,一段百米長的圍擋被拆除了。此前,圍擋後是堆滿建築材料的工地。現在,這裡改建為口袋公園,一路向東側的南溪濕地公園延伸。
變化不止發生在這條街。長春街頭,一批在路邊立了十幾年的“問題圍擋”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新建的城市綠地、停車場、菜市場。地鐵、橋隧等長期工程的施工圍擋也重新進行了規劃,在不影響施工的前提下,留出了本該用於通行的道路。
長春市相關部門統計,通過對352處“問題圍擋”進行整改,超過141.5萬平方米的城市空間被釋放,面積接近200個標準足球場。
5月8日,長春市水文化生態園附近的圍擋區域,正改造為停車場與公園綠地。新華社記者孫逸軒 攝
施工人員告訴記者,在工地外圍設置圍擋,是城市建設過程中一種通行的做法,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美化、整潔的作用,也有利於保障施工安全。但如果缺乏對圍擋的長期精細管理,“圍而不建、圍大建小、久圍不拆”的“問題圍擋”也會相伴産生。破壞城市景觀的同時,“問題圍擋”還會對交通和周邊商戶的經營造成影響。
在長春市東嶺南街與凈水路的交叉口,記者走進一家竹棚造型的飯店。店內,工作人員米蘭正熱情地招呼着顧客。由於所在的土地處於待徵收狀態,飯店自開業以來就被一段百米長的圍擋環繞着。“好多顧客反饋位置太難找了,我們只能慢慢打開知名度。”米蘭説。
圍擋治理工作開始後,也遇到不小的阻力。“飯店房屋的産權方擔心圍擋拆除後,會影響土地的後續處理,也不願意在圍擋拆除上花費更多精力。”飯店所在的鴻城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徐東介紹。
為此,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多次找到産權方溝通,細緻解釋圍擋拆除不會影響土地的下一步處理,配合詳細周密的拆除計劃、改造方案,産權方相關負責人終於放下心來。幾天后,新栽的灌木代替了高大的圍擋。曾經隱身的街頭飯館,在一片綠色中“鑽”了出來。米蘭説:“五一期間,生意明顯好起來了。”
圍擋治理前,東嶺南街與凈水路交叉口立着百米長的圍擋。(受訪者供圖)
圍擋治理收穫好評背後,反映的是市民對城市建設管理更加精細化的期待。治理街頭巷尾的“問題圍擋”,還“路”於民、還“綠”於城、還“利”於商。城市管理者,不僅需要直面難題的勇氣,更需要技術與制度的創新。
長春市城鄉建設委員會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處處長孟慶禹介紹,本輪行動中,長春市已運用無人機航拍與衛星影像繪製數字地圖,對城市中的圍擋實現動態監測管理。下一步,長春市將制定圍擋管理的相關政策,從源頭減少“問題圍擋”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