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電影《裏斯本丸沉沒》公映:在歷史與真情面前,它超齣電影的範疇-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9/06 08:55:33
來源:文匯報

紀錄電影《裏斯本丸沉沒》公映:在歷史與真情面前,它超齣電影的範疇

字體:

  30°13′44.42〃N,122°45′31.14〃E,這是“裏斯本丸”沉船事件救援點的地理位置,在很長一段時間不為人知。今起公映的紀錄電影《裏斯本丸沉沒》將揭開塵封82年的歷史——1942年,1816名盟軍戰俘被關進日軍武裝運輸船“裏斯本丸”號船艙,在中國舟山東極島海域被美軍潛艇魚雷擊中,255名中國漁民劃着木船和舢板救出落水的384名戰俘。

  “聽了‘裏斯本丸’號的故事,我大受觸動,想知道當時究竟發生了什麼。”隨着“裏斯本丸”號的故事在短視頻端傳播,昨天在上海影城舉行的首映式,吸引了很多影迷專門為這段歷史而來。一位年輕人現場哽咽:“這是我今年走進影院看的第三部紀實片,也是最好、最翔實的一部。”

   搶尋歷史的尾巴

  “你們為什麼要到處打聽一艘船?”電影團隊在英國街頭詢問路人是否聽説過“裏斯本丸”號,兩個稚氣未脫的小孩子這樣反問。當時,少有盟軍戰俘的後輩知曉他們的親人如何受苦、如何死去,更別説不相干的民眾。

  重新打撈歷史,循着被觸動的線索前進。從勘測與驗證出“裏斯本丸”號沉沒的坐標,到邀請著有《裏斯本丸沉沒:英國被遺忘的戰時悲劇》的托尼·班納姆博士和英國退役少校費恩祺擔任顧問,再到滿世界尋得380余名親歷者及其後人,終至電影的製作與上映,導演方勵與他的團隊曆盡八年辛苦。對於方勵來説,將這份尋覓如實呈現,是一種本能。“我就按照當年被觸動的方式,再帶觀眾們走一遍。我們蒐集到的素材量極大,但電影中用了不到20%,從這個意義上,這部電影是敘事,而非僅僅講述歷史。”

  搶救式採訪“搶到了歷史的尾巴”。在世的親歷者所剩無幾,蘇格蘭皇家軍團成員丹尼斯·莫利、米德爾塞克斯團第一營的威廉·班尼菲爾德以及東極島漁民林阿根在影片中接受採訪時,皆近百歲高齡。戰爭的殘酷、軍人的韌性和人性的美好在採訪中紛然展露,“如果再延遲5年或10年,那麼這些資料可能就不存在。”電影出品人之一韓寒在上海站路演現場坦言。

  “展現整件事情的真相,超出了電影的範疇,擴大了電影的意義。”該片策劃焦雄屏曾如是表述。電影不僅找到戰俘倖存者,還對話了當年按下魚雷發射鈕的潛艇機械師加菲爾德的兒女,讓這個故事有了更豐富且切實的講述。日本船隻當時並未挂出運送戰俘的標誌,加菲爾德在得知真相後退役,得了戰後心理綜合徵,數年後與戰俘倖存者相擁而泣。影片歷史顧問托尼·班納姆認為,説起戰爭,倖存者也沒有真正倖存。

   中英友誼在真情中締結

  在東極島,方勵曾給村民們放了一場露天電影,他們才發現,自己的父輩當年是如何將這些戰俘從何種生死絕境中拯救而出。方勵説:“他們救起的人,遠超384這個數字。有些倖存者現在四代同堂,當年沒有他們相救就沒有這些大家庭了。”

  一張拼命救下的親人照片,一封珍藏在錢包裏的戰時信件,一張偶現於《香港郵報》的全家福,一行留在墓碑上的文字……這些戰俘的生命痕跡如此有限,但中國漁民的出現讓更多生命有了延續的可能。威廉·班尼菲爾德忘不了中國漁民“光一般的存在”。他衝出被封鎖的船艙後又遭日軍掃射,只能拼命向外游,生死未卜間看到了中國漁民的小船,“我不懂中文,但我知道我獲救了,他拿出刀削了一個蘿蔔給幾天沒進食的我”。

  方勵告訴記者,島上沒有農作物,威廉口中的蘿蔔,其實是白番薯。並不富裕的東極島漁民為幾百名英俘披上外衣,穿上套筒褲,接到島上的老廟休息。三名會説中文的戰俘在島上的孩子洞中逃過了日軍搜尋,最終經“十五個身手最好的漁民”護送,幾經輾轉被送回大使館。

  1942年中國舟山漁民英勇營救“裏斯本丸”號船英軍戰俘的感人事跡,是中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作為盟友並肩作戰、共同抗擊法西斯侵略的重要見證,也是兩國人民結下深厚情誼的歷史佳話。“他為世界留下的遺産,包括勇氣、英雄主義和一個人在面對人類最惡劣的暴行時所施予的善。”這是當年最後一位參與營救的漁民林阿根去世時,盟軍戰俘後人發來的唁電與感謝。(見習記者 孫彥揚)

【糾錯】 【責任編輯:蘇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