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中國丨從“污”到“凈” 一滴水的再生-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20 15:11:32
來源:新華網

"一"見中國丨從“污”到“凈” 一滴水的再生

字體: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在詩仙李白筆下,黃河氣勢磅礡、一往無前。今時今日,黃河之水既有 “天上來” 的自然靈韻,更添從“污”轉“凈”的再生新篇。

黃河流域作為我國重要的水源地,近年來面臨着嚴峻的水資源挑戰,人均水資源量僅為473立方米,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寧夏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每天150萬立方米污水在地下悄然蛻變。這些渾濁的水,曾是城市代謝的“廢棄物”,卻在科技的懷抱中開啟了重生之旅。

作為銀川市再生水利用的核心設施之一,銀川市第一再生水廠(下稱“銀川一再”)日處理水量約12.5萬噸/日,佔全市再生水處理量的37%。為確保再生水水質産出的效能,銀川第一再生水廠運用多段進水的高效脫氮除磷的生化工藝等先進工藝,涵蓋 9 項專有技術、14 項專利技術,為水廠的穩定運行、再生水水質、水量以及綠色節能方面提供了高質量的保障。

據北控水務集團研究院院長薛曉飛介紹,截至目前,銀川市第一再生水廠已穩定達標運行超過了1500天,水質達到了地表準Ⅳ類的標準,較傳統污水處理廠的水質大幅提升。

污水處理廠是城市剛需,“不願其建在自家旁”卻是普遍心態,這一全球性污水治理困境,被稱為 “鄰避效應”。而銀川第一再生水廠,卻給出了全新答卷。水廠採用半地埋式的設計,地上建成對市民開放的節水主題公園,佔地近20萬平方米,設有運動公園、兒童公園、濕地湖區等。

薛曉飛説,園區水體、綠化用水均來自銀川一再,較傳統的污水處理廠,銀川一再的使用面積節約了接近30%,可供公眾開放的範圍提升了79%,讓污水處理廠變成了城市的會客廳。

放眼全國,再生水化身“生態使者”:在雄安新區,它補給白洋淀,修復“華北之腎”;於內蒙古烏海,它替代常規水,緩解工業用水壓力;在北京高碑店,它回補河道,激活城市“藍脈”。

這就是一滴水的中國式再生:它不再被視作負擔,而成為城市血脈中的“活水”。而這滴水的再生,與科技賦能密切相關。

銀川市第一再生水廠利用BIM技術,結合“BECloud”管理信息智慧雲&&、“數字雙胞胎”和“精確控制系統”,構建成為中控一體化的數字化水廠。

北控水務集團副總裁賈丕星説,北控水務推出了運營範式升級的新理念——“雲鏈端模式”,其核心就是水廠運營的標準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所謂的雲,就是着力打造污水運營管理的智慧大腦。在此基礎上,把一個個污水廠轉變為一座座標準化的智慧水廠,也就是端。端後續的管理要實現標準、規範和智能,逐步從傳統人工手工作業轉變為無人少人的智慧工廠。同時,把污水運營領域的專業化服務轉變為跨廠區可以高效作業的專業化服務,這就是鏈。最終雲、鏈、端三方有效協同,就形成了運營新範式。

北控水務長期堅持對污水廠運行管理進行質量評價,建立了星級評價體系。“這個體系在業內很有影響力。”賈丕星説,當前在數字化加持下,我們已經能夠實現星級管理的線上計算、星級管理的線上計算和常態化管理。

如今,再生水溫柔守護着黃河。銀川市再生水管網已拓展至 315 公里,每年實現河湖生態補水 7000 萬立方米,再生水利用率高達 58% 以上。

這滴再生水,串聯起黃河流域大保護的重任:在河南鄭州,再生水補給賈魯河,改善黃河水質;山東濟寧的“人工濕地”工程,用再生水構建生態屏障,攔截入河污染物。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國家戰略指引下,越來越多的再生水廠正在黃河流域崛起。

這滴再生水,見證了中國從“治水”到“智水”的飛躍,從索取自然到回饋生態的轉變。在美麗中國的建設中,每一滴再生水都是躍動的筆觸——科技為墨,綠色為魂,繪就山河無恙的未來,譜寫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石海平)

【糾錯】 【責任編輯:索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