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虹橋論壇新型儲能分論壇在滬舉辦-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06 15:12:40
來源:新華網

第八屆虹橋論壇新型儲能分論壇在滬舉辦

字體: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11月5日下午,由國家能源局、商務部主辦、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澎湃新聞、中關村儲能産業技術聯盟共同承辦的第八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新型儲能高質量發展促進全球能源轉型”分論壇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舉辦。

  作為第八屆進博會重要配套活動,虹橋國際經濟論壇旨在研討世界經濟發展的熱點問題,本次設立新型儲能主題分論壇,體現了世界各國對能源轉型和發展的普遍關注。

  論壇現場高朋滿座,國內外嘉賓共襄盛舉。國家能源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宋宏坤,商務部對外貿易司副司長肖露,山東省發展改革委黨組副書記副主任,省能源局黨組書記、局長鄭德雁,新疆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能源局黨組書記、局長楊旸,國家電網公司總工程師孟慶強,南方電網公司副總經理王紹武,國家電投副總經理王紹民,清華大學夏清教授,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院長潘教峰,中關村儲能産業技術聯盟常務副理事長俞振華,億緯鋰能高級副總裁、億緯儲能陳翔等國內主管部門、科研院校的領導專家,與尼加拉瓜共和國總統投資、貿易和國際合作顧問勞雷亞諾・奧爾特加・穆裏略,波蘭共和國駐上海總領事館總領事亞當 布拉爾赤克等國際嘉賓共同出席,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能源部前部長朱棣文通過視頻參會。

  同時,論壇吸引了儲能領域的廣泛參與,充分體現了行業對高質量發展與開放合作的高度共識。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國家部委,以及遼寧省發展改革委,河北、江西、廣東、四川、雲南、內蒙古、湖南、廣西、甘肅等省(區)能源主管部門的有關領導;國家電網、南方電網、華能集團、大唐集團、華電集團、國家電投、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國家能源集團、中國電建、中國能建、中國廣核、內蒙古能源集團、內蒙古電力集團、廣西能源集團等重要能源央國企的負責人;以及來自儲能産業鏈上下游相關企業、科研院所、金融機構等國內單位的代表;還有來自法蘭西共和國駐華大使館、芬蘭共和國駐上海總領事館以及德國海外商會聯盟-大中華區的國際代表們參與,充分展現了推動能源轉型的全球共識與強大合力。

  論壇由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司長劉德順主持。

  國家能源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宋宏坤致辭中&&,在《巴黎協定》達成十周年的關鍵節點,國家能源局堅決貫徹落實“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推動構建了全球最大、發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體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産業鏈。作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關鍵技術,新型儲能在中國快速發展,截至2025年9月底,裝機規模突破1億千瓦,成為促進新能源消納、保障電力可靠供應的重要力量。“十四五”以來,中國新型儲能直接帶動項目投資超兩千億元,帶動産業鏈上下游投資超萬億元,向全球提供了性能優異的産品,為能源轉型貢獻了中國力量。面向“十五五”,國家能源局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大力支持新型儲能領域科技創新,持續完善新型儲能市場機制,廣泛凝聚發展合力,推動新型儲能高質量發展,積極培育能源領域新質生産力,全面支撐碳達峰目標如期實現。

  尼加拉瓜共和國總統投資、貿易和國際合作顧問勞雷亞諾·奧爾特加·穆裏略在致辭中指出:尼加拉瓜正致力於經濟結構的多元化轉型,大力發展工業。為滿足工業化對能源的迫切需求,尼加拉瓜希望在現有可再生能源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能源供給能力。尼加拉瓜擁有發展光伏、風能和地熱能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並已與中國交通建設集團、中國電建和華為等企業在太陽能、水電及儲能領域展開闔作。面向未來,尼加拉瓜希望深化與中國的夥伴關係,歡迎更多中國企業投資其發電和儲能行業,共同開發能源項目,為全球能源轉型做出貢獻。

  商務部對外貿易司副司長肖露在致辭中&&,近年來,中國儲能企業搶抓市場機遇,依託先進技術和供應鏈優勢,積極開拓國際市場,為推動全球能源轉型和綠色發展提供了重要動力。一是貿易規模持續擴大;二是全球儲能産業供應鏈樞紐地位日益凸顯;三是對外投資穩步提升。未來,中國將積極開展國際合作,支持高質量“引進來”,鼓勵外企在華設立研發中心和生産基地共享發展機遇;同時支持高水平“走出去”,引導本國企業與東道國共生共贏。此外,中國還將深入推進新型儲能的國際標準交流,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推動國內外標準協調對接,在國際産業生態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

  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副司長邊廣琦在《大力發展新型儲能,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提供堅強支撐》主旨報告中指出,國家能源局始終堅持創新引領、綜合施策,持續為新型儲能技術與産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近年來,我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快速增加,技術創新與産業發展不斷取得突破,商業模式逐步完善。同時,新型儲能的應用效果日益凸顯,技術創新實踐邁出了堅實步伐。展望“十五五”,國家能源局將大力發展新型儲能,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前美國能源部部長朱棣文通過視頻報告指出:全球正面臨嚴峻的溫室氣體減排挑戰。他認為,雖然可再生能源成本已下降,但要實現深度脫碳,必須綜合應用多種技術。朱棣文高度評價了中國在大型風力渦輪機、電池儲能和核反應堆建設成本控制方面的全球領先地位。他強調,為應對電網波動性、數據中心等新增用電需求,並解決鋼鐵、化工等行業的排放問題,高效經濟的儲能、更安全的下一代核能以及碳捕集與封存(CCUS)技術將是必不可少的解決方案。他相信,通過智慧的政策與科技創新,人類終將實現氣候目標。

  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孟慶強在《多措並舉,推動新型儲能高質量發展及應用》的特邀報告中指出:我國新型儲能已進入規模化快速發展新階段,在提升系統調節能力、保障能源安全方面發揮着關鍵作用。報告分析了當前面臨的規劃與需求不匹配、應用價值未充分挖掘、安全標準體系不完善等核心挑戰。為此建議,未來應加強統籌規劃,建立疏導成本的多元市場機制,健全安全管理,並加快關鍵技術攻關,以支撐新型電力系統構建。

  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王紹武在《新型儲能高質量發展的電網實踐》特邀報告中強調:新型儲能作為新型電力系統必需的戰略性技術,面臨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機遇。同時也面臨投資回報、供需協同、關鍵技術及質量可靠性等多重挑戰。為此,南方電網公司聚焦新型電力系統發展需求,錨定價值創造和産業基礎高級化、産業鏈高端化,充分發揮大電網作用,通過工程拉動、需求引領、&&支撐、市場驅動着力強化內在動力,全力推進新型儲能産業高質量發展。

  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王紹民在《錨定市場化轉型,深耕全場景創新—共同譜寫新型儲能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特邀報告中指出::中國新型儲能産業已實現跨越式發展,截至2025年9月底,我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已突破1億千瓦,産業正從政策驅動走向市場驅動,形成了多元化收益機制。作為大型清潔能源發電企業,國家電投勇擔能源央企職責,已建成新型儲能279座,總裝機規模達874萬千瓦,2094萬千瓦時。裝機容量居行業首位。公司通過在獨立儲能、光儲一體化、虛擬電廠等多元場景的示範項目,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並建成了沙特紅海儲能等標誌性項目。未來,國家電投將繼續深化合作,推動技術與産業鏈協同創新,為構建清潔、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貢獻力量。

  山東省能源局黨組書記、局長鄭德雁分享了新型儲能高質量發展的“山東實踐”。山東將新型儲能作為能源轉型的關鍵支撐,截至今年10月底,在運規模達974萬千瓦,連續三年位居全國前列,並投運了全國最大電化學獨立儲能等多個標杆項目。面向未來,山東明確以市場化為主線,着力在完善市場機制、推動區域協同、豐富應用場景、集聚資源要素四方面實現突破,並積極構建充分反映儲能貢獻價值,“可預期、可持續、可擴展”的市場機制,保障項目合理收益,疏導儲能投資建設成本。

  清華大學教授夏清在《中國激勵新型儲能發展機制設計的基本邏輯與成效》特邀報告中深入分析:中國通過構建“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相結合的雙輪驅動機制,成功推動了新型儲能産業的高速發展。報告闡述了中國儲能政策從早期的“新能源配儲”向容量補償、現貨交易等市場化激勵的演進,為儲能確立了獨立市場主體地位並拓寬其價值實現渠道。在清晰的機制引導下,市場側響應積極,實現了裝機規模的跨越式增長和系統成本的大幅降低(2022年以來下降超50%)。展望未來,新能源與新型儲能的協同發展將加速能源結構轉型,為中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鋪就了清晰的道路。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院長潘教峰在《中國可持續能源體系的回顧與展望》特邀報告中指出:在“科技2050”路線圖的前瞻指引下,我國能源體系建設成果顯著。報告回顧了在政策與科技雙輪驅動下,我國風光儲、新能源汽車等産業已居全球主導地位,氫能與核聚變等未來能源技術也取得重大進展。展望“十五五”,核心任務是加快構建以非化石能源為主體、新型電力系統為關鍵支撐的新型能源體系,通過持續的科技創新統籌能源安全與低碳轉型。

  中關村儲能産業技術聯盟創始人兼常務副理事長俞振華在《中國儲能技術與産業發展現狀及趨勢》特邀報告中指出:我國新型儲能正經歷高速發展,市場格局已由抽水蓄能主導轉變為以鋰離子電池為代表的新型儲能跨越式增長。技術上呈現出多元化、大容量化趨勢,液流、鈉離子等多種路線並進,且行業對安全性的關注日益提升。報告強調,産業正從政策驅動、低價競爭的初級階段,向市場驅動、重視度電成本和綜合價值的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未來將聚焦材料、結構與智能化協同創新,提升調度運用效益,以滿足新型電力系統的需求。

  億緯鋰能高級副總裁、億緯儲能陳翔在《共築能源基石:鋰電技術與全球碳中和的協同之路》特邀報告中指出:全球儲能市場正呈現超預期增長,然而各區域市場在發展階段與需求結構上存在顯著差異。企業出海需深度融入當地生態,推動技術、産品與商業模式的系統適配。為應對多樣化場景與長時儲能需求,行業持續加快技術迭代與系統創新,包括推動大容量電芯、構網型儲能等先進産品的規模化應用,並積極布局固態、鈉離子等多元技術路線,以高質量解決方案助力構建清潔、安全、韌性的全球能源體系。

  本次新型儲能分論壇的成功舉辦,為全球儲能領域的智慧碰撞與深度協作提供了寶貴&&。與會嘉賓通過思想的激蕩,就技術創新、市場機制、國際合作等核心議題達成了廣泛共識,為新型儲能産業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清晰方向。作為虹橋國際經濟論壇的重要成果之一,本次會議必將為推動全球能源結構優化、助力可持續發展與碳中和目標的實現注入強勁動能。

【糾錯】 【責任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