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11月5日電 題:越長越“高”!進博會八歲了
新華社記者葉昊鳴、楊有宗
在這裡,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交融,匯聚成推動世界發展的源源動力。
11月5日,第八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開幕,“四葉草”喜迎八方來客。
這是11月4日拍攝的第八屆進博會舉辦場地——國家會展中心(上海)的南廣場。新華社記者蔡湘鑫 攝
展覽面積超過43萬平方米,155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參與,4108家境外企業參展,290家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參展……在八方來客眼中,進博會越長越“高”、越來越“壯”。
廣闊的、迅速發展的市場,讓人們看到一個活力滿滿、動力十足的中國。
連續4年參展,進博會已經成為美國企業歐加隆每年的“打卡項目”。本屆進博會,歐加隆帶來了在心血管領域的整體解決方案。
“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讓人們更加關注自身身體健康。我們積極支持健康中國,期待與更多合作夥伴一同推動血脂管理的科學化、規範化,共同躍升健康繁榮未來。”歐加隆中國總裁吳澤發説。
聚焦供應鏈韌性、數字化轉型等相關主題,聯邦快遞在本屆進博會上全面呈現在中國市場的最新戰略布局和創新成果。
“進博會是國際經貿交流合作的重要&&,更是眾多企業與中國市場共成長、共創新的戰略交匯點。”聯邦快遞中國區總裁許寶燕&&,將通過進博會這個舞&,在中國構建更加智能、韌性、可持續的供應鏈,在全球貿易新格局中釋放出更大價值。
據悉,本屆進博會共組建43個交易團、700多個交易分團到會洽談採購,專業觀眾註冊達到44.95萬人。“中國絕對是全球最重要、也最有機會的市場。”立邦中國區首席執行官鐘中林説,“進博會帶給我們的紅利是實實在在、超乎預期的。”
11月5日,第八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暨虹橋國際經濟論壇開幕式在上海舉行。新華社記者方喆 攝
進博會是沉浸式感受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的“體驗區”。過去七屆進博會累計吸引境外參展商2.3萬家次,累計意向成交額超5000億美元。以中國大市場的“確定性”應對全球市場的“不確定性”,助力各國企業共同應對國際市場波動困局。
八歲的進博會,發展實力更強,創新動力更足。
美國羅克韋爾自動化推出顯著提升系統通信效率和擴展靈活性的多款新産品;法國雲帆智控公司首展具備雙臂協同30公斤負載能力的電力具身智能機器人;加拿大可立克魔科技公司全球首發面向“銀發族”的家庭陪伴機器人……
11月4日,工作人員在第八屆進博會技術裝備展區調試機器人。新華社記者王翔 攝
“全球首發”“亞洲首秀”“中國首展”,全球頭部企業齊聚這裡。本屆進博會展示461項新産品、新技術、新服務,涵蓋低空經濟、人形機器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綠色低碳等前沿領域。很多細分領域領軍企業將首次參展,並帶來首秀新産品。
這裡既有全球十大工業電氣企業、四大糧商等行業龍頭企業持續參與,也有多家醫療領域跨國企業攜多款聚焦慢性疾病、罕見病治療的醫療産品重磅亮相。
默沙東在本屆進博會將集中展示在中國境內已獲批的約30種藥物和疫苗,覆蓋腫瘤、抗感染、糖尿病、罕見病等領域。
“我們致力於將突破性科學成果轉化為重要藥物及疫苗。目前,默沙東正在中國推進多個治療領域的臨床研究,預計未來5年將向中國引入40多項新産品和新適應證。”默沙東全球高級副總裁兼默沙東中國總裁唐凱宇&&,期待借助進博會的溢出效應,將更多前沿創新帶到中國。
11月4日,工作人員在第八屆進博會醫療器械及醫藥保健展區直播。新華社記者樊雨晴 攝
透過逐漸“長大”的進博會,一個更加開放自信的中國向世界走來。
“全勤生”紐仕蘭將在本屆進博會首發紐仕蘭草飼Omega-3高蛋白牛奶,新西蘭青草草飼高端牛奶全面進入中國市場。
“進博新生”宣偉塗料今年帶來了專為動力電池開發的絕緣粉末。“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特別是動力電池的技術與規模上全球領先,這也是公司選擇參展進博會的原因。”宣偉通用工業事業部亞太區總經理朱懿華説。
進博會把中國發展之需與世界發展之盼緊密對接。不少國家的展商通過“進博之旅”,搭上“東方快車”加快全球化步伐。
孟加拉小夥薩夫和妻子唐河將家鄉的黃麻手工藝品帶上進博會這個國際舞&,為3000多名依靠手工為生的孟加拉國婦女點燃了希望。八年間,他們不僅收穫了中國買家的穩定訂單,更將産品出口到美國、歐洲、日本等地。“若沒有進博會,這一切根本不可能實現。”唐河説。
以實際行動展現開放共贏之姿。本屆進博會,來自最不發達國家的企業達163家,同比增長23.5%。虹橋論壇還將首次圍繞“增強全球南方經濟韌性”和“全球南方農業可持續發展”展開研討。
開放是世界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當代中國的鮮明標識。
開幕前一日,“共享大市場·出口中國”系列活動在上海正式啟動,通過十大主題活動擴大進口規模,讓更多商品“進得來”,讓出口中國“走得遠”,讓中國機遇“惠全球”。
在風雲變幻的世界經濟浪潮中,進博會如一座熠熠生輝的燈塔,匯聚全球目光,激發市場活力。越辦越好的進博會將讓中國攜手各國夥伴,在開放合作中創造更多發展機遇。
策劃:陳芳
記者:葉昊鳴、楊有宗
統籌:安蓓、鬱琼源、賈真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