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師範大學副校長周鵬程:減輕教師非教育教學負擔  營造潛心教書、靜心育人的良好生態-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12 17:18:33
來源:新華網

華中師範大學副校長周鵬程:減輕教師非教育教學負擔  營造潛心教書、靜心育人的良好生態

字體:

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進一步減輕中小學教師非教育教學負擔若干措施的通知》,圍繞“減負增效”核心目標,提出了一系列兼具針對性與操作性的重要措施。

多位一線教育工作者投稿撰文,分享了各自的感受。

……………………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減輕中小學教師非教育教學負擔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作為一名高等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同時也肩負高校管理職責,我深感振奮,也備受鼓舞 。

“教師”是教育高質量發展最重要的資源要素,教師的專業發展度和職業幸福感都深刻影響着教育發展。《通知》不僅直面當前教師負擔中的痛點堵點,更在治理理念、管理方式和保障機制上展現出顯著創新,為營造教育教學良好生態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對此,特別想和大家分享我的三點體會:

首先是聚焦立德樹人,保障教師從事主責主業。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教師減負工作。此次&&教師減負新文件,具有三方面重要意義:一是貫徹國家戰略部署的必然要求。去年以來,國家先後&&系列重要文件,對保障教師權益、減輕教師負擔作出系統安排。從《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中明確“大力減輕教師負擔”,到《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重申“減輕教師非教育教學任務負擔”,再到《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若干規定》對為基層減負提出新要求,充分體現中央為教師潛心育人營造良好環境的堅定決心。&&文件正是對這一系列頂層設計與戰略要求的具體深化與落實。二是回應基層教師關切的現實舉措。當前,中小學教師仍面臨各類非教學任務負擔,不僅擠佔備課教研時間、影響教育教學質量,也削弱了教師的職業獲得感和身份認同。進一步為教師減負松綁,保障其聚焦主責主業,是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築牢教育強國根基的迫切需要。三是支撐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制度保障。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減輕教師非教育教學負擔,營造寧靜專注的育人環境,推動教師潛心教書、靜心育人,是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長遠之策。

其次是堅持系統施策,構築教師減負長效機制。

文件以系統性的源頭防控、精細化的過程管理和強有力的協同監管,構築了一套科學、嚴密、有效的減負工作體系。一是源頭治理,加強前置審查。傳統減負措施多側重於事後糾偏,而文件的突破在於構建了多元複合源頭治理體系,致力於從根源上過濾非必要負擔。文件提出建立“減負一致性評估”機制,體現了管理思維的深刻轉變,從源頭上杜絕無關事務“搭車”進校園。文件還直指教育系統內部可能存在的“增負行為”,明確嚴禁違規簽訂責任狀、隨意攤派任務等,推動教育管理回歸育人本位,為教師安心從教營造良好校園環境。二是清單管理,強化底線約束。建立健全社會事務進校園“白名單”制度和督查檢查評比考核事項清單,提出若干剛性量化指標,如對進校園活動次數、教師承擔社會考試次數上限等作出明確規定,為學校一線和廣大教師提供了明確預期和落實依據,極大增強了政策的可操作性與執行力,壓縮了隨意操作空間,使各項活動都在制度軌道上運行。三是數字賦能,壓減“指尖”負擔。文件提出用好全國教師管理信息系統,推動“一網統管”和“基層一表通”,旨在從根本上解決數據重復填報、多頭報送問題。定期清理涉師政務APP,禁用強制打卡、積分排名等功能,對“指尖上的形式主義”精準治理,着力將教師從教育教學無關任務中解脫出來。四是強化督導,實施立體監測。將減負納入督導評估和責任督學,並設立監測點、監測員隊伍,結合網絡巡查與第三方評估,形成了線上線下結合、內部外部聯動的立體化監測網絡,便於及時發現苗頭性、傾向性問題。

最後是匯聚工作合力,提升教師減負治理效能

系統減輕中小學教師非教育教學負擔,既是回應教師群體關切的務實之舉,更是涵養教育生態、推動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制度保障,須進一步強化工作統籌,完善保障體系,凝聚各方合力,確保文件精神全面落地見效。一是在組織機制上,建立減負監測核查機制,將教師減負列入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納入中小學責任督學常態化督導內容和網絡信息巡查範圍,健全線上線下一體化監管機制。完善省市縣三級監督舉報&&,強化“接訴即辦”,建立從問題發現到整改、再到問責的閉環管理機制,保障減負政策精準落地。二是在權益保障上,健全教師課後服務保障體系,建立遴選審核機制,形成機構名單和服務項目及引進費用標準,加強日常監管並進行動態調整,保障教師課後服務合理待遇,維護教師合法權益。三是在協同實施上,持續推進部門協同系統化,發揮黨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作用,將教師減負治理工作與省委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重點工作、省紀委監委關於群眾身邊不正之風集中整治統籌推進,強化與網信、公安等部門協同聯動,避免教育部門“單打獨鬥”困境,凝聚強大工作合力。文件以系統性的源頭防控、精細化的過程管理和強有力的協同監管,構築了一套科學、嚴密、有效的減負工作體系。政策的生命力在於落實,唯有持續推動減負在地方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方能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真正為教師減負、為教育賦能。

【糾錯】 【責任編輯:岳祥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