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守攤思維”,廬山旅游賬本透出新變化-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12 10:14:1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打破“守攤思維”,廬山旅游賬本透出新變化

字體:

  一段時間以來,部分景區設卡收門票、收取高價“過路費”、付費“插隊”等問題不時出現,引發游客吐槽。然而,近兩年來,作為世界名山的廬山卻以“160元七日暢游十大景點”“三月免票”等創新機制,引得游客紛紛點讚。今年1到10月,廬山風景名勝區閘機客流量達到1951.83萬人次,同比增長27.86%,這是游客用腳投出的信任票。

  廬山門票政策的改革,不僅是價格策略的調整,更是廬山近年來深化體制改革、推動旅游高質量發展的縮影。從“守攤思維”到“破局行動”,被譽為“人文聖山”的廬山正以一場“行政下山、市場上山”的深刻變革,重新定義名山旅游的“賬本邏輯”。

  賬本之變:從“小算盤”到“大格局”。過去,廬山長期陷於“一山多治”“政企不分”的困境。各部門各自為政、重復收費,游客抱怨“一路上山、一路買票”;國企淪為“收租物業”,資産閒置、活力不足。門票收入多年徘徊在2億元,而山上年支出高達6億元,入不敷出。

  改革從“算大賬”破題。通過“市局合一”整合管理機構,推行“一票七日通”,將秀峰、白鹿洞書院等十大景點納入聯票體系,對特定人群、特定時間實行免票等政策。表面看是門票“減法”,實則帶動游客人次持續增長。數據顯示,今年廬山免票人群佔比達23.61%,門票總收入未出現下滑,核心景區購票收入同比增長16.31%。正如當地幹部所言:“廬山改革不是超前,而是補課。不能再捧着‘金飯碗’討飯吃。”

  格局之變:從“分治”到“共治”。廬山曾因“一山六治”陷入資源碎片化、管理低效化的泥潭。改革後,通過組建廬山文旅控股集團,整合山上47家國企資産,推動“小政府管理、大集團運營”。同時,創新“聯合黨委”機制,凝聚駐山單位力量,實現“改革共推、治理共抓、資源共享”。

  網格化管理模式將全山劃分為10個一級網格、30個二級網格,幹部職工下沉一線,化身服務員、安全員、宣傳員。曾經的“黑車”“黑導”亂象得到根治,游客體驗顯著提升。從“各管一攤”到“共建共治”,廬山正在打破行政壁壘,構建全域旅游新生態。

  路徑之變:從“門票依賴”到“體驗賦能”。廬山的改革並未止步於門票機制。面對年輕游客群體,推出《尋仙記》情景互動游戲,讓李白、蘇軾“穿越”與游客對詩;打造跨年音樂會、冰雪演唱會,帶動全&&曝光超14億次;引入電競酒店、咖啡等新業態,讓牯嶺街從“療養勝地”變身“青春秀場”,實現“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良好發展格局。

  更關鍵的是,通過市場化機制盤活“沉睡”資産。引入專業團隊改造59棟老別墅,推動廬山賓館煥發重生;鼓勵村民將採石場改建為“飛行樂園”,打造精品民宿集群。不少村民成為民宿管家,“在家門口吃上旅游飯”。

  廬山的實踐表明,旅游業的高質量發展,並非靠漲價、圈地、壟斷,而是靠放權、賦能、創新。行政有序“下山”,為市場騰出空間;市場快速“上山”,為旅游注入活力。從“守着攤子”到“闖出路子”,從“孤芳自賞”到“與世界對話”,廬山的改革不僅是一本經濟賬,更是一本民生賬、長遠賬。

  當更多景區學會打破“守攤思維”、緊緊扭住高質量發展的首要任務,旅游業才能真正迎來從“流量”到“留量”的質變。廬山,正以它的改革勇氣與智慧,為全國名山旅游轉型寫下新的注腳:“敢破敢立,方能開闢改革發展新天地。”(評論員閔尊濤)

【糾錯】 【責任編輯:劉子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