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進一步減輕中小學教師非教育教學負擔若干措施的通知》,圍繞“減負增效”核心目標,提出了一系列兼具針對性與操作性的重要措施。
多位一線教育工作者投稿撰文,分享了各自的感受。
……………………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減輕中小學教師非教育教學負擔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作為一名在基礎教育領域每天和老師們學習工作生活在一起的學校書記,很感慨也很溫暖。
“教師”是教育高質量發展最重要的資源要素,教師的專業發展度和職業幸福感都深刻影響着教育發展。《通知》字裏行間彰顯着對教師群體的深切關懷和對教育本質的堅守,讓我們真切感受到政策的溫度與力度,也對未來“潛心教書、靜心育人”的教育生態充滿期待。對此,特別想和大家分享以下三點體會:
一是鮮明的問題導向,精準回應當前教育領域行政化管理傾向的現實問題。《通知》詳盡羅列了種種常見的增加教師負擔的行為並做出了明確的要求,包括“法定節假日、周末、寒暑假等無學生在校期間,原則上不安排專任教師值班值守”等,真正體現了“教師痛點在哪,政策落點就在哪”。只有弱化管理的行政思維,才能回歸教育的專業屬性,讓教師“輕裝上陣”,有時間和精力專注教育教學改革,專注專業發展,專注研究學生,專注家校溝通;才能心無旁騖加強大規模因材施教的研究,幫助每一個孩子獲得最充分的個性化發展,從而推進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二是具體的策略供給,確保減負不減責、減壓不減質。《通知》不但充分回應了老師們關注的問題,更是給出了解決教師非教育教學負擔重的一攬子策略。比如“可統籌安排教師實行‘彈性上下班制’”這類針對性解決問題且任何學校都具備操作條件的方法,“統籌推進‘一網統管’‘基層一表通’,實現數據一次採集、多方共享”這些區域層面能借助數字化實現的資源整合,還有“省級社會事務進校園‘白名單’總量一般控制在10項以內”“每所學校每學期各類進校園活動不超過6次”“每校每年承擔社會考試次數不超過5次”等具體量化的指標,這些解決問題的策略方法可量化、可操作,可遵循。有了這樣的明確策略,既能避免有的主體單位不知從何“減”起而不作為,又能避免有的主體單位隨意“減”而亂作為,真正做到“減負不減責、減壓不減質”。
三是完整的閉環管控,強化了落地見效的剛性要求。“一分部署,九分落實”,《通知》強化了閉環管控,部署到了“最後一公里”。明確“將教師減負治理工作與省委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重點工作、省紀委監委關於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集中整治統籌推進,鼓勵與紀檢監察部門通過聯合調研、協同交辦等形式,強化監督指導”,這樣的力度充分彰顯了國家破解教師減負難題、優化教育生態的堅定決心。同時將教師減負成效與幹部考核挂鉤、與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挂鉤,就是要通過剛性約束與系統協同,確保了減負要求不打折扣,減負成效落地落實,讓基層的廣大教師從繁重的非教育教學負擔中抽離出來,回到教育教學本職工作,在健康、從容、專業、可持續的教育生態中,安安心心、沉心靜氣、心無旁騖地研究孩子、提升專業,以每一個孩子的高質量成長助力教育強國建設。(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教育集團黨委書記、總校長,謝家灣學校黨委書記劉希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