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故宮紅墻的厚重歷史,與經典著作的鮮活文字相遇,會為當代大學生帶來怎樣的閱讀啟示與人生指引?
近日,深耕故宮文化的作家祝勇做客“名師領讀微課”欄目,為青年群體分析閱讀與人生的深層關聯,奉上一份乾貨十足的成長指南。
談及閱讀習慣的養成,祝勇分享了自己的成長經歷:童年時,家中直達屋頂的書櫃,是他的“精神棲息地”,一本好書就能讓他隔絕外界紛擾;如今即便奔波在外,兜裏揣着書,就能從容應對旅途時光。他説:“閱讀不是任務,而是與自我、與世界對話的方式。”
針對大學生普遍困惑的“經典晦澀難讀”問題,祝勇給出了實用建議:不必自我設限,可從貼近生活的作品入手。他以老舍《四世同堂》為例,強調這類作品人物鮮活、語言親切,毫無閱讀門檻;又提及畢飛宇《推拿》中對盲人群體的細膩刻畫,“先天盲者不懂‘紅與綠’的困惑,看得人直掉眼淚”,以此説明經典的價值從不在複雜的文字,而在故事背後對人生、對社會的深刻思考,能讓讀者在共情中汲取生命力量。
作為與故宮緊密相連的作家,祝勇還揭示了故宮文化與經典著作的內在關聯。他以《巴黎聖母院》借建築傳播法國文化為例,分享了自己的創作實踐——三卷本小説《國寶》以抗戰時期故宮文物南遷為背景,聚焦普通故宮員工及其家庭的悲歡離合,在跨越半個世紀的敘事裏,既展現故宮文物的命運,也折射國家從落後挨打到自立自強的歷程。他認為,文學是連接傳統文化與青年的橋梁,能讓故宮故事更易被年輕人感知。
談及“慢閱讀”,他建議青年減少短視頻依賴:“慢讀不是浪費時間,就像趕路人偶爾坐在路邊喘氣,既能回看自己的腳步,也能通過書中世界拓寬眼界,思考人生下一步的方向。”
訪談最後,祝勇為大學生推薦了路遙筆下的《人生》:“80年代農村青年的抉擇雖離我們遙遠,但‘人生道路漫長,關鍵處只有幾步’的道理,對每個年輕人都適用。”
這場對話,讓故宮的文化底蘊與經典的文字力量相互映照,也讓更多大學生明白:在書頁與紅墻之間,藏着讀懂文化、讀懂人生的關鍵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