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團隊挑戰任務現場。中國科協供圖
“糧食倉儲方案設計”“電子發光織物的設計和製作”“數字文檔分析”“遙控車設計與製作”……8月15日至19日,第39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舉辦。大賽現場,來自國內外的近700名選手在各個賽場,迎接着一個又一個“真問題”的挑戰。
和以往相比,本屆大賽進行了大幅改革。大賽不再對選手既有創新作品進行評價,而是首次設置現場科技挑戰任務,圍繞數理化基礎科學、生命健康等學科領域的“真問題”,對選手知識應用、動手實踐、創新思維、團隊合作等素養進行測評。本次大賽也不再接受低齡段少年兒童參賽,聚焦15-24歲校內外青少年群體。
據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辛兵介紹,設置科技挑戰任務本質上是價值引領,每位選手在參加挑戰的同時了解當前科技發展戰略和科研産業一線“真問題”,引領他們勇於實踐,堅定科技報國信念。
“我們真正想要做的,就是讓青少年學以致用,解決真問題。”辛兵説。
題目“接地氣”,淡化“競技”色彩
用中國計算機學會科普報告團專家孫善明的話説,這次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題目,都很“接地氣”。
“比如‘蒸發冷卻’任務,選手們需要用比賽現場提供的材料,製造出效率最高的降溫設備,這很考驗學生的綜合能力、知識應用和創造力。還有一個‘物流系統設計與製作’任務,選手要用傳感器和其他小零件製作設備,最終實現貨物的自動分揀,這些都非常實用。”孫善明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感慨。
在孫善明看來,這次大賽改革後設置的比賽任務,考察的知識原理並不複雜,關鍵是考驗選手如何把這些知識跟實際應用中的場景結合起來。從蒸發冷卻到杠桿效應,初高中課本中的物理定律與數學公式轉化為對抗現實複雜性的工具。知識的意義不在於試卷上的分數,而在於解決真實世界困境的實際行動。
比賽現場,“電子發光織物”區的選手們專注地設計電路布局,液態金屬材料以精密的方式織入了柔性基底,而選手需要通過調節電阻與電容參數,控制發光時序。
“運載裝置”區更像一個微縮工程現場,選手們利用提供的電機、軌道與結構材料,搭建可垂直升降的汽車電梯模型。有人調試滑輪組,有人測試承重性能,探尋如何在高落差條件下實現穩定高效的運輸。
“第一,我們希望孩子們了解到國家戰略是什麼,讓孩子們關注這個領域;第二,要學會動手做;第三,要有團隊協作能力。”辛兵向記者解釋這次的任務思路。
在團隊挑戰任務中,來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大四學生范理安和團隊成員一起面對“生物多樣性評價與自然聲景營造”任務,她是團隊裏唯一一個負責編寫代碼的人。
“每個人專業不同,特長也不同,需要把每個人的特長髮揮出來,作為一個團隊打配合,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務。”比賽結束後,她仍然難掩興奮。
比賽期間和她在同一宿舍的文子喬,來自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用這個大三女孩的話説,這次的任務都“真的非常有挑戰性”。
“主要還是為了調動我們的綜合理解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她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説。
據大賽主辦方中國科協介紹,這次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改革,核心其實是評價機制的轉變。通過量化測評,重點考察選手知識應用、動手實踐、創新思維、批判精神和團隊協作能力,旨在破除“一件作品打天下”的現象。
“這次改革真正要做的,是想把‘比賽’轉變成有組織成體系的青少年科研訓練,打造一個托舉青年學子成長成才的&&。”辛兵解釋,“淡化‘競技’,淡化‘賽’的概念,最終發現和培育青少年科技創新後備人才。”pagebreak
賽事的終點,延伸為人才成長的新起點
此次大賽的另一個“首次”,是實施了“青少年成長支持計劃”。據了解,主辦方動員40家央國企、民營高新技術企業、基金會等參與進來,舉辦“雙選會”,為優秀選手提供賽後學術交流、實習實訓、崗位就業等支持,探索建立從“短期人才發現”到“長期育人生態”的連續支持機制。
其中,面向18-24歲青年組選手的,是由27家單位提供的實習實訓、崗位直聘、學術會議等429項支持,面向15-17歲少年組選手的,是由19家單位提供的科普研學、國際交流、競賽名額等201項支持。
“大賽的定位發生了變化,不再看重獎項的帽子,而是給青年學子提供研學、實習機會、國際交流等成長支持。”辛兵説。
賽事的終點,延伸為人才成長的新起點。8月18日,內蒙古工業大學體育場上,白色的臨時場館拔地而起。剛剛結束比賽的年輕選手,手持項目材料和個人簡歷,與支持單位代表現場面談交流,甚至進行筆試或技能測試。
據中國科協介紹,這次雙選會針對少年組的研學、國際交流項目和面向青年組的實訓直聘機會,讓不同階段的創新人才,都能在此找到對接未來的“入口”。這場“賽後銜接”不僅提供機會,更構建起支持青少年長期發展的新生態。
中國航天基金會正是給青年組提供支持的單位之一,一等獎獲獎者有機會獲得在北京無線電測量研究所、上海宇航系統工程研究所或江南電子通信研究所實習、實訓的資格,實習期間提供實習津貼或有機會獲得企業項目合作經費支持。中國航天基金會還承諾,組織所有獲獎者參觀航天企業、現場觀摩一次航天發射活動。
“讓學生更早接觸航天企業和科研院所的需求,同時為企業和院所輸送針對性的人才。”中國航天基金會副理事長侯秀峰説。
據侯秀峰介紹,全部獲獎者如想繼續深造,有機會被優先推薦至航天科研院所攻讀碩士博士研究生,還有機會參加航天企業學術交流和研討會,優先發表論文。獲獎者中應屆畢業生參加承辦單位校園招聘時,符合應聘條件者,直通面試環節,同等條件下可優先錄用。
來自福州大學工業設計係的曾棋亮,就在雙選會上直奔中國航天基金的面試去了。他打小就喜歡看科幻,夢想著“把很帥很酷很科幻的東西嘗試做出來”。今年的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春節聯歡晚會上,機器人組成方陣跳二人轉,讓曾棋亮萌生了一些關於外骨骼機器人相關的靈感。
帶着自己的設計方案,他站到了中國航天基金會雙選會的面試&上。
“一方面,選他們可以讓我見到真正的航天專家,給我提一些改進意見;另一方面,被他們選中,可以去看火箭發射。”這個年輕人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説。
上海市晉元高級中學的高一學生賀子權,則是在面向少年組的雙選會場地中,尋找自己感興趣的面試&。“主要是想來體驗一下。”他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説,“雙選會提供了開闊眼界的機會,可以獲得獎金,並通過與科學家交流增長科學見識。”
這個年輕人最希望獲得科創方面的支持,尤其是指導老師的指導,“希望能更接近科學前沿”。
播下種子,幫助孩子未來成長
開學後,文子喬就將步入大四階段。在雙選會上,她瞄着幾家與能源相關的單位投了簡歷,優先挑選提供實習機會的支持單位,主要目的是“提前感受一下求職環境”。
比起給獎項,如今這種托舉模式,讓她覺得比賽的時候“更有幹勁了”。
在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公益事業部主任安曉雪看來,今年用雙選會的模式實行“青少年成長支持計劃”,對提供托舉的單位其實“也是一個挑戰”。
“我們是頭一次,大賽也是頭一次,都在適應和探索,摸着石頭過河。”安曉雪説。“對遞交簡歷的選手,我們是根據他們面試時臨場的表達,以及他們的項目來現場評判的,非常考驗孩子們的科技素養、臨場應變等全方位綜合能力。”
安曉雪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青年組參賽選手更多關注實習和就業,將其視為招聘會的演練;少年組參賽選手則更注重未來發展、托舉活動及獎學金。
雙選會現場,茅以升基金會是展位前排隊隊伍最長的幾家支持單位之一,直到雙選會結束,還有選手拿着個人資料趕過來,詢問是否還能報名。
“我們希望播下種子,幫助孩子未來成長。”安曉雪説,“今年是首次嘗試這種方式,後續可能會在原有基礎上,探索並擴展出更多適合的托舉方式。”
這正是主辦方所期望的,辛兵提到,這次大賽把原有的評獎模式改成“青少年成長支持計劃”和雙選會,就是希望真正搭建一個托舉&&。
當科技創新評價的焦點從“獎盃”轉向“能力”,這次改革或將重塑青少年科技創新後備人才培養的範式。儘管這一探索籌備的時間並不長,但辛兵&&,未來,中國科協會繼續優化這一舉措,以賽促訓、以賽帶練、以賽會友,發現和培育青少年科技創新後備人才,助力2035年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成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
“我們希望這幫小英才,都能成長為解決真問題的‘接班人’。”辛兵説。
“這次來參與提供支持的那些單位,我覺得都是來着了。”孫善明感慨,“能在這樣的大賽中脫穎而出的青少年,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絕對是非常強的。”(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