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文旅熱”與“China Travel”火爆出圈,旅途的另一面卻是景區擁堵、數字鴻溝與入境不便等困境。人氣如何不淪為“人滿為患”的負擔?破題之鑰,繫於科技。
近日在江蘇無錫舉行的2025智慧旅游示範展示活動,集中呈現行業蓬勃發展的新成果、新探索、新趨勢。從“無預約不出行”的從容到“一鍵停車”的便捷,再到“微縮景區”的沉浸體驗,科技之力正悄然化解出行痛點,打通旅程堵點,持續拓展智慧旅游新空間。

智享:從“人在囧途”到輕鬆出行
“小惠小惠,附近有適合老人的無障礙路線嗎?”向江蘇無錫惠山古鎮景區“慧游惠山”小程序中的AI管家“小惠”提問後,游客張阿姨即刻得到回復:“為您推薦無障礙路線,全程無&階,距離1.2公里,沿途有休息驛站。”
打開“慧游惠山”小程序,停車、寄存、廁所、講解等游客出行最為關心又常常難以解決的事項,在首頁最顯眼位置“一鍵即達”:“便捷停車”實時顯示景區6個停車場、周邊停車場信息、接駁車信息;7處自助寄存點、30個廁所精準導航,讓游客不用再到處問、到處找……
作為景區智慧服務中樞,這款小程序今年上線後,日均新增用戶超3.4萬人,頁面訪問量達50萬次。“以前景區微信公眾號的內容是景區大小事事無巨細都往上‘堆’,訪問者寥寥,現在的小程序則是聚焦游客‘關切事’。”景區負責人説。
惠山古鎮景區從經營管理者為中心到游客為中心的轉變,是我國智慧旅游服務正加速構建更智慧、更便捷、更人性化服務體系的縮影。“智慧旅游的發展不是追求功能堆砌,而是優先解決行業發展的共性難題和游客出行的痛點堵點。”文化和旅游部資源開發司司長滿宏衛説,這不僅是“以人為本”發展理念的重要實踐,更是一個地區旅游治理能力和發展水平的綜合體現。

今天的智慧旅游,正借助技術傳遞人文關懷,實現有溫度的個性化服務。黃山景區的伴游體可根據攜帶老人還是攜帶孩子,結合天氣和人流情況定制精細化路線,實現“千人千面”服務升級;線上導覽圖、線下實景圖解決老人“尋路焦慮”,“緊急報警”既能找回丟失物品也能快速鎖定走散老人,山東&兒莊古城的智慧景區建設讓銀發旅游適老又悅老。
智慧旅游服務逐步從“大而全”走向“精而優”。攜程圍繞語言站點擴充、支付通路拓展、護照信息讀取等創新升級,助力各地打通境外游客預約及購買渠道,入境游更方便;杭州的“輕鬆游”行李服務不斷升級,從行李櫃寄存,到送件到站、到座,再到“機場—高鐵站—市區”行李智能流轉,實現甩開行李輕鬆游。
智慧旅游服務亮點頻出的背後,是政策引導、技術突破與行業協同形成的合力,凝聚着對個性化、便捷化、情感化需求的洞察與回應。專項研究顯示,70.5%的游客對於旅途中智慧産品和服務“滿意”或“很滿意”。較多游客認為智慧産品和服務提高了出行舒適度、帶來了新奇的體驗、提高了出行便利度——
“請為我規劃在宜興、湖州兩地3天的旅行路線,要錯峰出行,關注小眾景點,還要品嘗當地美食。”今年國慶中秋假期,大學生劉峰借助AI享受“P人感假期”,一種輕規劃、重體驗的旅行方式。他説:“我其實是個注重規劃的J人,以前旅行前好幾週就要制定行程、攻略,技術讓我更從容享受假期,隨性而安。”
智管:從被動應急到系統治理
日均游客“10萬+”,自今年成為央視春晚無錫分會場取景地後,惠山古鎮景區客流量激增。以下是兩段景區的對比畫面:
今年年初,景區及周邊成堵點,景區管理人員拿着大喇叭喊,無濟於事;
今年國慶,景區車流、人流雖多,但秩序良好。
轉變源於治理之功:搭建數智治理&&,依託江蘇省智慧文旅&&算法模型和無錫市城運中心的算力,形成數據協同;文旅牽頭,會同公安、城管、交通、城運中心等部門協作,形成交旅協同;景區小程序作為服務端為各類需求“下單”,&&“治理端”調度執行,形成端口協同。三方協同把離散分佈的各層級各部門資源和力量統籌起來,實現不見面合作、多兵種協同。
“過去每到節假日,交警、景區面對海量客流也都全力投入,但‘人海戰術’低效勞頓。數據重塑機制、重整力量,使我們從被動應急整改,轉向主動前瞻煥新,化解景區‘老大難’和游客‘窩心事’。”無錫市文廣旅局局長黃維恭深有感觸地説。

假日和高峰期游客擁堵、熱門景區場館“行路難”等不便利不順暢的問題,近年來嚴重影響游客體驗。技術的應用則提供低成本、高效率、高精準度的解決方案,形成事前到事後的全流程管理。目前,全國已建成近30個省級智慧旅游管理&&,為宏觀決策、資源調度和應急處置提供數據支撐。
治理決策從“經驗判斷”向“數據研判”轉變。杭州西湖景區構建的“AR+5G+GIS”三位一體導覽系統,自動識別斷橋等景點人流密度,風險預警效率提升40%。廣西以融合數據賦能假日旅游指揮調度&&,2025年精準發布3730條預警信息,並為應對漓江交通癱瘓、憑祥游客滯留等突發事件,提供了調度接駁車、開放政府停車場等解決方案。
治理主體從“分散治理”向“多方協同”轉變。長三角地區簽署《長三角智慧文旅公共服務&&融合共建備忘錄》,提出構建“全域互聯、數據互通、服務互認”的智慧旅游生態體系。“杭州文化和旅游數據在線”整合景區客流、酒店入住、游客消費、航空預訂等近200項關鍵指標,為政府決策、行業市場分析和應急管理提供實時數據支持。北京環球度假區與通州區政府建立常態化數據共享與應急響應協同機制,以應對特大客流對城市運行的衝擊。
表面上是“建系統”,實際上是“建生態”。文化和旅游部資源開發司負責人説,智慧旅游發展應聚焦數據“聯不上”“不協同”等問題,加快建立以游客為中心,以數據為紐帶的協同機制,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協同治理新格局。
智融:從産品升級到産業躍遷
16K超清實景與XR交互技術創新融合,於方寸之間開啟在南五台景區雲端漫游,輕鬆打造“可攜帶的景區”;將萬里長江中蘊藏的文明密碼濃縮進沉浸式體驗異空間,戴上VR眼鏡穿越時空裂隙,一起去看那迷人的老祖宗……活動現場,方寸·奇境——“微空間、大奇觀”全感VR文旅盲盒與長江光盒——長江文明時空艙一經展示,吸引了諸多目光,當日即有企業與其達成合作。
這是國家藝術基金2025年度人才培養資助項目《智慧旅游場景下的藝術創意與管理人才培養》孵化出的重要成果。30名文化旅游一線從業人員、三個月四地培訓、23位跨領域專家理論授課、26場實地研學,優秀案例成果亮相活動現場,既檢驗培訓成效,更吸引投資、運營與技術等多方關注。
身處科技驅動的變革時代,對文旅行業而言,跨越式科技進步不是“選項”,而是必須抓住的“船票”。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門遴選推出42個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新空間,産品迭代升級,依靠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大空間定位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驅動的“旅游體驗3.0”漸成趨勢。
“出産品”與“出人才”並重。“智慧旅游,其表在技術,其裏在人才。”浙江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副院長孫凌雲&&,技術可以購買、系統可以開發,但駕馭技術和系統的人才必須靠行業精心培養。
AI時代,智慧旅游已成為旅游行業産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業態,但仍面臨供需不匹配、技術應用碎片化、數據共享機制不健全、中小旅游企業數字化能力薄弱等挑戰。本次活動現場,一場智慧旅游供需對接活動人氣爆棚,6家智慧旅游解決方案供給單位路演推介,景區、目的地等需求方現場提問。文化和旅游部資源開發司副司長張銳瑞&&,搭建&&是為進一步對接需求與供給、創新與實踐、當下與未來,推動市場主體建立長期合作機制,培育壯大智慧旅游生態。
“未來旅游的競爭,不僅是資源和要素的競爭,更是科技創新能力的競爭。”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智慧旅游的未來充滿無限想象和可能,必將成為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陣地,為完善現代旅游業體系、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