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瀋陽9月7日電(向思敏 徐曼曼)由新華網主辦的“人工智能+工業場景融合發展論壇暨新華網思客會”於9月7日在遼寧瀋陽舉行。此次活動作為2025全球工業互聯網大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吸引了來自政産學研用融等各界人士齊聚一堂,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圍繞人工智能如何全面深入賦能新型工業化,實現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等議題展開探討,奮力書寫工業智能化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AI賦能繪新章 激活新型工業化新動能
當今世界,人工智能正在成為引領新一輪科技變革的戰略性技術,深刻改變人類生産生活方式。
在主旨演講環節,多位專家學者從技術創新、産業實踐、生態構建等維度,分享人工智能與工業融合的深刻思考與實踐經驗。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李培根作主旨演講。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李培根以《從兩個視角看企業數智化轉型升級》為題,系統闡述我國智能製造發展階段目標與核心路徑,提出“全過程”與“全鏈條”雙維度突破,推動製造業向數字化、智能化深度邁進。
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東南大學首席教授張峻屹作主旨演講。
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東南大學首席教授張峻屹則跨界提出“基於城市免疫學的城鎮化病理解析與治理”理念。他指出,可將人體免疫系統的防禦、適應、記憶等機制類比應用於城市與工業系統,通過“關鍵依賴性”“規避性”“協調性”等九大原則,構建城市與工業場景的風險抵禦與動態適應體系。該理念為低空經濟、地下物流、交能融合等工業場景的安全運營與智能治理提供了全新方法論。
清華大學至善書院院長、社科學院經濟學研究所教授湯珂作主旨演講。
清華大學至善書院院長、社科學院經濟學研究所教授湯珂聚焦“可信數據空間賦能人工智能價值釋放”,直擊當前工業AI發展的核心瓶頸——數據流通與安全的矛盾。他強調,可信數據空間通過隱私計算、智能合約等技術,可實現“數據可用不可見”“使用可控可追溯”,既能打破工業領域“信息孤島”,又能保障數據安全與隱私,為人工智能技術挖掘工業數據價值、實現規模化應用奠定基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通用航空與飛行學院副院長張洪海作主旨演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通用航空與飛行學院副院長張洪海在題為《城市空中交通體系建設的實戰探索》的主旨演講中系統闡述了城市空中交通體系建設的需求、架構、路徑與實踐。他強調,低空經濟的發展正邁入一個由數據驅動、AI賦能的全新階段,應視其為一個由數據驅動的智能生態系統。依託高端的航空器製造、融合5G-A和感知數字基礎設施、由AI賦能的智能運行保障及數據驅動的創新數據運營四大板塊,以豐富的應用場景為牽引,配合靈活的資本與創新機制,最終實現大眾化、常態化、差異化和商業化的目標,真正成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
數智聚力啟新程 構築産業升級新載體
會議期間,新華網與瀋陽市皇姑區達成重要合作,新華網總裁申江嬰與瀋陽市皇姑區委副書記、區長牛群,共同啟動“人工智能概念驗證與智算服務中心”。
近年來,瀋陽市皇姑區以科技創新為核心,聚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目前,瀋陽人工智能産業園一期已正式開園,二期建設正緊鑼密鼓推進,瀋陽火山AI數據産業生態基地也在全速發展,區域內人工智能産業已形成“聚勢成峰”的良好發展態勢。
作為“技術-場景-産業”的鏈結樞紐,此次雙方啟動“人工智能概念驗證與智算服務中心”合作,將推動更多AI創新技術在工業場景中落地見效,為東北工業振興提供技術賦能與服務支撐,進一步完善區域人工智能産業生態,助力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聯盟籌備發布。
近年來,隨着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普及,數據已成為關鍵生産要素和戰略資源,但數據洩露事件時有發生,對個人隱私、企業利益乃至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為破解這一難題、促進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領域協同共治,論壇現場,新華網未來研究院院長、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個人隱私保護專委會副主任楊溟,中國信息協會數據要素專委會常務副主任潘菲,江蘇天閎低空數字技術研究院院長李安,北京市律師協會數字經濟與人工智能領域專委會委員位艷玲,上海市法學會金融法研究會副秘書長江翔宇,百環律師事務所創始人文道全,北京零重空間技術公司CEO張北,元聚變(上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孫峻峰,富事高(上海)諮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薛立琦,共同籌備發布“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聯盟”。
據了解,該聯盟將基於促進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領域的協同共治,推動法律法規落地,提升社會公眾的數據保護意識,致力於協同開展政策與標準研究、技術交流、普法宣傳、能力培訓以及最佳實踐推廣。通過建立共同體機制,聯盟將整合各方資源,形成産學研用多方協同的工作格局,共同應對數據安全挑戰,構建健康、可信的數據利用環境,為數字中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多方協同拓新路 探索AI+工業融合新路徑
當技術突破與工業需求持續共振,一個更具韌性與創造力的新型工業化路徑將漸次成型。
中國電力建設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吳張建作專題演講。
製造業是人工智能的主戰場。通過在製造業大規模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和産品也實現迭代升級,形成雙向賦能。中國電力建設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吳張建作了題為《“智能建造”數智化關鍵技術和應用實踐》的專題演講,系統解讀了智能建造的核心內涵、關鍵技術與實踐路徑。他指出,智能建造並非單一技術應用,而是以數據為核心、技術為驅動、工業化為基礎的系統性變革。行業需借鑒工業製造規模化生産思維,打造“像造汽車一樣建工程”的範式,通過&&化整合經驗與工具,最終實現“透明工地”“智慧工地”的全面落地,讓智能建造成為推動工程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
南方電網能源發展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研究員冷祥彪作專題演講。
在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得如火如荼的當下,越來越多的工業場景中都能看到AI的身影。南方電網能源發展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研究員冷祥彪作了題為《南方電網全面推進機械化施工建設管理研究與實踐》的專題演講。他指出,南方電網公司全面推進工程機械化施工,將機械化施工視為實現基建領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突破口,以構建機械化施工“143”建設體系為抓手,通過頂層設計與多方協同,在運行體系、組織架構、標準制度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涌現出一大批示範點、示範工程,為基建領域高質量發展築牢基礎,有力推進了機械化施工向縱深發展。
“AI+具身智能:工業場景升級賦能路徑與重塑産業生態”圓桌對話現場。
當前,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的中國工業互聯網在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中迎來跨越式發展,但我國製造業智能化升級仍面臨技術適配難、數據安全風險高、行業標準不統一、轉型成本控制難等痛點,亟需“政産學研用”多方協同破局。第一場圓桌對話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陳耀主持,圍繞“AI+具身智能:工業場景升級賦能路徑與重塑産業生態”這一主題展開討論。
遼寧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總經濟師胡強,鞍鋼集團有限公司管理與信息化部副總經理徐鑫,深圳前海粵十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輪值董事長史偉琦,廣州市斯睿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賈春英,北京珞安科技有限責任公司CEO孔令武,中移(上海)産業研究院AI+解決方案團隊總監韓屹,通智人工智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劉作鵬參與對話。
嘉賓們緊扣製造業智能化升級的現實需求展開層層深入的探討。一方面,針對“AI技術如何精準匹配工業場景需求”這一問題,嘉賓們重點分析了具身智能等創新形態的應用價值,強調其憑感知、決策與執行一體化能力,可為工業全鏈條提供定制化賦能路徑。另一方面,嘉賓們還從産業長遠發展視角出發,探討AI對産業生態的重塑作用:不僅將推動産業鏈分工向更精細化、高效化方向升級,更將重構市場競爭格局,促使企業從“單點競爭”轉向“生態協同”,為新型工業化注入源源不斷的動能。
“數智化背景下的跨界賦能與場景創新”圓桌對話現場。
面對人工智能技術在工業應用中帶來的新風險與挑戰,“安全可靠”也成為本次論壇的重要議題。第二場圓桌對話由遼寧大學廣播影視學院院長、教授、博導沈國華主持,圍繞“數智化背景下的跨界賦能與場景創新”展開討論。
中國信息協會數據要素專委會常務副主任潘菲,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通用航空與飛行學院副院長張洪海,百度AI技術生態副總經理周奇,清雁科技(北京)有限公司CEO張英偉,上海市法學會金融法研究會副秘書長江翔宇,北京零重空間CEO張北,元聚變(上海)科技CEO孫峻峰,北京市律師協會數字經濟與人工智能領域專委會委員位艷玲參與對話。
嘉賓們提出,跨界融合需建立安全合規的數據共享機制,通過“信息孤島打通”與“隱私洩露防範”並行,同時培養“技術+産業+法律”複合型人才,優化組織架構以適配跨界需求。
站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産業變革的交匯點,人工智能成為重塑生産方式、提升産業鏈韌性、構建新質生産力的強勁引擎。此次論壇勾勒出技術落地場景、産業升級路徑與價值創造方向,凝聚共識碰撞思想,助力推動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向縱深邁進。新華網思客智庫作為媒體型智庫&&,以“發現思想力 成就影響力”為宗旨,建設高端專家庫,生産與傳播有深度的原創內容、有品質的智庫報告,服務公共決策,為人工智能與新型工業化的深度融合提供智力支撐,為産業升級與創新發展注入思想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