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7日,在英國倫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V&A),一名女子在《多維:中國當代工作室工藝》展覽媒體預展上參觀。新華社發(雷伊·唐攝)
新華社倫敦10月28日電 通訊|中國當代工藝亮相倫敦頂尖藝術博物館
新華社記者鄭博非
位於英國首都倫敦的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V&A)是英國最大的藝術與設計博物館之一。如今步入V&A中國館,一批當代中國藝術家的工藝作品浮入眼簾。古與今在同一空間中對話,讓這座以歷史藝術與設計聞名於世的博物館煥發新的生機。
pagebreak

這是10月27日在英國倫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V&A)舉行的《多維:中國當代工作室工藝》展覽媒體預展上拍攝的展品。新華社發(雷伊·唐攝)
V&A全新展覽《多維:中國當代工作室工藝》28日正式向公眾開放。這是英國首個聚焦中國當代工作室工藝的專題展,展出逾八十件作品,其中近五十件已被V&A納入館藏。
pagebreak

10月27日,在英國倫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V&A),李曉欣參加《多維:中國當代工作室工藝》展覽媒體預展。新華社發(雷伊·唐攝)
本次展覽策展人李曉欣説,這次展覽中有許多年輕的手工藝術家,他們的創作體現出中國藝術更現代、更年輕、更具多樣性的趨勢。希望通過此次展覽,讓不同時代藝術家的作品能夠共同發聲。
展覽中,當代藝術家的作品與明代瓷瓶、唐代俑像並列展出。李曉欣&&,這種“跨時空陳列”旨在讓觀眾體會中國工藝精神的延續——瓷器的溫度、泥土的記憶,仍在當代藝術家手中煥發生命力。
pagebreak

10月27日,在英國倫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V&A),藝術家林芳璐站在自己的作品《她給予的愛》前。新華社發(雷伊·唐攝)
以白族傳統扎染工藝創作的大型纖維裝置《她給予的愛》在中國館中格外醒目。藝術家林芳璐將藍白扎染轉化為紅色纖維雕塑,用色彩表達女性的愛與力量,讓傳統技藝在當代語境中重新生長。在林芳璐看來,這種延續千年的扎染工藝,“不僅是老手藝,更是一種藝術”。
pagebreak

這是10月27日在英國倫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V&A)舉行的《多維:中國當代工作室工藝》展覽媒體預展上拍攝的展品。新華社發(雷伊·唐攝)
同時展出的還有美國北得克薩斯州大學助理教授伊麗莎·區的陶藝作品。她的父母來自中國香港,她本人曾在中央美術學院任教,並多次前往景德鎮進行交流。她的格柵狀陶藝靈感源自中國木構建築的榫卯結構。“在亞洲建築中,結構與形體是統一的。這種相互契合的方式變成了我在陶土中的語言。”她説。
pagebreak

10月27日,在英國倫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V&A),人們在《多維:中國當代工作室工藝》展覽媒體預展上參觀。新華社發(雷伊·唐攝)
V&A博物館的陶瓷展廳進一步講述了中國陶藝的演變。從20世紀50年代景德鎮、宜興、德化等主要産區的復興,到當下藝術家的自由探索,這一脈絡見證了中國陶瓷藝術從實用器皿到思想表達的蛻變。
pagebreak

10月27日,在英國倫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V&A),一名女子在《多維:中國當代工作室工藝》展覽媒體預展上拍攝。新華社發(雷伊·唐攝)
長期致力於中外文化交流的策展人盧川認為,這種延續性至關重要。“了解藝術與文化,必須回溯自身的文化基因與傳統,思考傳統從何而來,又如何延展出獨特性。”她説,“藝術家、策展人、研究機構等共同努力,推動着公眾對中國文化的重新認識。這正是此次展覽在英國及國際舞&上亮相的重要意義。”
pagebreak

10月27日,在英國倫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V&A),人們在《多維:中國當代工作室工藝》展覽媒體預展上參觀。新華社發(雷伊·唐攝)
正如李曉欣所説:“希望觀眾不只停留在中國手工藝術曾有過輝煌過去的印象,也能通過這些作品看到當代中國的全新面貌,看到中國社會在各個層面發生的巨大變化。”
pagebreak

10月27日,在英國倫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V&A),人們在《多維:中國當代工作室工藝》展覽媒體預展上參觀。新華社發(雷伊·唐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