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姜萍最好的呵護,是靜靜關注、切莫捧殺-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6/19 09:51:27
來源:南方日報

對姜萍最好的呵護,是靜靜關注、切莫捧殺

字體:

近來,中專女生薑萍“闖進”2024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預選賽12強,熱度持續上升。

  一時間,這名17歲女生在互聯網上被捧成“遺落的明珠”,網友給她貼上諸如“天才少女”“不世出的天才”等標籤,演繹出堪比《心靈捕手》的劇情,“浙大婉拒、哈佛要人”“中國的數學天才應該進國防科大、哈工大”“中專學校隱藏數學掃地僧”等讚美言論更是不絕於“網”。

  姜萍之所以爆火,除了本身特別優秀,與其中專生身份也不無關聯。進入決賽的前20名選手中,除了姜萍,其他人均來自北大、清華、麻省理工、劍橋等知名高校。

  “一名腳踩縫紉機的中專生,吊打名學數學天才。”“從無人問津的中專生,到名字傳播全中國。”……這是妥妥的大女主題材,跟網友們最愛看的網絡“爽文”如出一轍——主人公出身草根,但從不服輸,一次次打怪升級,終於躍升成頂級強者,使受眾心理得到極大滿足。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中,人們之所以熱衷於崇拜偶像,往往是因為內心深處對於完美、力量和控制的渴望。他將其概括為“替代性滿足”心理——通過將一個普通人或事物抬升到神壇之上,現實中被壓抑的情緒、慾望可以被肆意宣泄,人們會得到巨大滿足感和成就感。

  比如,中專生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裏是“成績較差”的群體,而姜萍的出現,恰恰給很多人提供了一種稀缺的情緒價值:中專生不代表學習不好,也可以獲得全球性數學大獎。網友還熱衷於編排名牌大學搶着要姜萍的橋段,也無非是想證明給全世界看:非重點怎麼了?專科怎麼了?前途不也一片光明嗎?

  在此之前,網友想象出“哈佛大學願意為‘北大韋神’韋東奕打破百年校規,不用通過英語考試直接入學”;郭有才走紅之後,網上則流行“北大決定破格錄取繼續深造”的消息。這些都是基於這種心理的投射:人們通過藝術與其他手段創造美好幻想,達成現實生活中不能實現的理想。

  隨着社交媒體的廣泛使用,用戶與媒介報道人物的社會距離也在不斷拉近。這些天,許多人一股腦兒涌入姜萍的學校和村子。在流量的誘惑下,關注者其實心思各異。有的人把姜萍形容為“天才的埋沒”,明裏暗裏地攻擊招考制度。但實際上,嚴格規範的招考制度,可能會漏選個別偏才,但是確保了總體的公平公正。有的人則是一門心思“蹭熱點”“帶節奏”,他們缺乏人文關懷,絲毫不顧忌法律法規、公序良俗,甚至編造故事、炮製謠言。在這些人看來,流量至上,真實似乎已經變得不再重要。

  人人都喜歡年紀輕輕有所成就的人,他們逆襲的故事,往往能夠成為大眾的精神力量或是學習榜樣,但不能捧殺一個人。正所謂:“名滿天下,謗亦隨之。”這不,已經有人質疑姜萍的板書公式有明顯錯誤。還有人認為,預選賽為開卷考,可操作空間太大。更有人深挖姜萍導師,“內涵”比賽主辦方,暗指有幕後推手。對於正在準備決賽的姜萍來説,這是否會造成困擾,也未可知。

  對姜萍來説,她之所以能夠用心鑽研數學,恰恰是因為她在這上面找到了熱愛,也得益於此前處於沒有干擾的環境。這是一份純粹的美好,正如她參加比賽,壓根沒有想過會變成“天才少女”一樣。但如果將她架到一個“天才”的高度,她還能保留那份平常心嗎?

  説到底,姜萍只是一個17歲的姑娘,她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也需要按照自己的節奏成長。對她最好的呵護,是靜靜關注、切莫捧殺。(扶青)

【糾錯】 【責任編輯:王志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