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17歲中專女生薑萍闖進全球數學競賽12強,引發全網熱議。據悉,該賽事選手遍佈全球17個國家與地區,主要來自北大、清華、麻省理工、劍橋等知名高校。姜萍是該賽事舉辦以來首位闖進決賽的中專在讀生。
在一個“天才、神童情結”素來濃厚的社會,17歲中專女生薑萍於一個擠滿了全球名校生的數學競賽中脫穎而出,此事帶來的震撼可想而知。而在當下的互聯網時代,這種震撼又不自覺地轉化為對她個人經歷的好奇與圍觀,對她未來發展的關切與討論,並由此將她變成了輿論場中不折不扣的新晉“網紅”。
當然,大家對她的關注興趣,不只是基於純粹的天才崇拜,更是摻雜了不少公共意義。比如,一種幾乎是條件反射般的追問是,為何如此“大神”卻連普高都沒上,而是去了一所在今天看來已然絕非首選的中專學校,這背後是不是人才選拔機制出了問題?對於這樣的天才少女,難道國內頂尖高校不該早就破格錄取?甚至還衍生出性別議題——不送她上高中、考大學,是不是家裏重男輕女?
然而,就目前的情況看,這些追問顯然是過度的,也多少有點想當然了。比如,當不少人耿耿於懷姜萍沒能走上“讀高中,考名校”的晉陞之路,可能忽視了一點——如果上了高中,她未必能遇上伯樂老師,甚至不排除在高中的總分要求下喪失了重點提升數學專長的機會。而至於她為何上中專,目前來看,主要可能還是基於家庭經濟原因等現實因素作出的選擇,並沒有外界所想象的那麼複雜。
其實,姜萍的“橫空出世”,本就承載不了太多的公共意義。外界固然樂於看到這樣的天才能夠脫穎而出,但對於她的過往經歷,以及她未來的選擇,完全沒必要投射過多的好奇心與期待。一則,她個人未必願意接受這樣的過度聚焦。甚至,這些外界的紛擾,對她的學習、生活也未必是好事。要知道,輿論的關注和期待或許是出於一片好心,但也可能成為難以承受之重,為她帶來不必要的壓力甚至傷害。比如,有些人對她未來是應該去國外高校,還是留在國內,都上升到了“價值觀”的高度,這實在是太沉重,也無必要。她從一位中專生突然變成“天下知”的“天才少女”,是“靜靜”發生的,關於她的未來,也不妨讓她有一個“安靜”的選擇環境。
二則,由姜萍所衍生出的一些反思,其實也是可疑的。比如,姜萍之所以讓人“震驚”,一個被默許的價值基點是,這樣的天才似乎出現在高中、大學才是可以被接受的,如果出現在中專,肯定是哪出了問題。但實際上,天才的出現,從來就帶有很強的偶然性,並不是通過刻意的培養就能夠製造。如果認為某種模式可以批量孵化天才,這本身或就是對教育規律的違背。真正可以探究的或許是,無論是中專,還是高中、大學,是否都能夠發現天才,並允許天才有足夠的“自我生長”的空間?而在今天的語境下,我們或還有必要嚴肅審視:是否只有數學過人,才能稱之為天才?其他方面的特長,也能得到尊重並獲得支持嗎?
毫無疑問,如果我們承認姜萍是天才,就得承認她的不可複製性以及偶然性,如果一方面強調她的“特殊”,另一方面又指望能夠經由她的出現,而批量複製更多的姜萍,這顯然是一種矛盾,也未嘗不是一種有害的思維。總之,姜萍的身上承載不了太多的公共價值和期許。祝福她,讓她繼續遵循內心和自己所長“兀自綻放”,或許才是對這位天才最好的尊重。
另外,目前姜萍只是闖入這次競賽的決賽。如果決賽成績未能達到“預期”,是否會讓輿論對她的評價出現“反轉”?提醒這一點,並不是對姜萍後期的表現沒有信心,而是希望公眾對於這位天才,不妨多一些平常心。(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