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融存量增長8.5% 適度寬鬆貨幣政策持續顯效-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14 10:30:12
來源:經濟參考報

社融存量增長8.5% 適度寬鬆貨幣政策持續顯效

字體:

  央行11月13日數據顯示,10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廣義貨幣(M2)和人民幣貸款餘額同比分別增長8.5%、8.2%和6.5%。儘管10月是傳統信貸“小月”,但M2、社會融資規模等關鍵金融指標保持合理增長,為經濟回升向好營造了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數據顯示,10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437.72萬億元,同比增長8.5%;前10個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30.9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3.83萬億元。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田軒&&,國債和特殊再融資債券等政府債券發行進度較快、企業債券發行熱度較高,均對社會融資規模增長形成重要支撐。

  據市場人士測算,今年1至10月,政府債券累計發行規模約22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多近4萬億元,企業發債融資也高於去年同期。“2025年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規模從去年的1萬億元擴大至1.3萬億元,首發時間比去年提前約一個月,發行完畢時間也相應提前,體現財政對經濟增長及需求拉動的支持,帶動了社會融資規模的增長。”上述人士説。

  信貸方面,人民幣貸款餘額270.61萬億元,同比增長6.5%;前10個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4.97萬億元。“10月是信貸‘小月’,政府債券快發多發也對貸款有一定替代效應。”專家&&,當前經濟運行面臨需求不足等挑戰,通過加大政府債券發行規模,能夠支持重大項目和國家重大戰略的實施,助力擴大需求、支撐經濟。

  金融是經濟的鏡像,信貸結構的變化反映了實體經濟不同領域和行業資金需求的變動。從新增貸款投向看,近幾年與新動能相關的貸款持續保持較快增速。10月末,普惠小微貸款餘額35.77萬億元,同比增長11.6%;製造業中長期貸款餘額14.97萬億元,同比增長7.9%,均顯著高於各項貸款平均增速。

  專家指出,在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增長動能正由傳統領域向科技創新、綠色低碳等新興領域轉換,這一趨勢在信貸投向上得到充分體現。與新動能相關的貸款持續保持較快增速,反映出金融支持實體經濟質效的持續提升。

  經濟活力的提升態勢,也可從另一組數據得到印證:10月末,M2餘額335.13萬億元,同比增長8.2%;M1餘額112萬億元,同比增長6.2%。“10月M1-M2剪刀差為2個百分點,較去年9月大幅收窄。”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這反映出企業生産經營活躍度提升、個人投資消費需求回暖等積極信號。

  與此同時,貸款利率保持在低位水平。數據顯示,10月份企業新發放貸款(本外幣)加權平均利率為3.1%,比上年同期低約40個基點;個人住房新發放貸款(本外幣)加權平均利率為3.1%,比上年同期低約8個基點。綜合融資成本下降是貨幣條件比較寬鬆的重要體現。董希淼分析,在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帶動下,社會綜合融資成本持續下降,為經營主體紓困解難、注入信心,不僅讓企業有更多資金投入生産研發、穩步發展壯大,也有助於激活消費潛力、暢通經濟循環。

  專家普遍認為,當前貨幣政策立場保持支持性,為促進物價合理回升營造了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社會融資規模和M2同比增速總體上保持在8%以上,高於同期名義GDP增速約4個百分點,社會融資成本持續處於低位,利率水平低於5%左右的潛在經濟增速。

  “根據理論和國際實踐經驗,貨幣政策通常存在一定的時滯,去年人民銀行先後實施了四輪力度比較大的貨幣政策調整,今年5月又推出了一攬子貨幣政策措施,這些政策的效果會持續顯現出來,政策積極效應也會不斷累積。”業內專家説。

  專家還&&,貨幣政策雖然還有一定空間,但邊際效率已明顯下降。過度放鬆貨幣金融條件可能産生的一些負面效果也需要關注。未來要繼續實施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把握好力度和節奏,保持對實體經濟的較強支持力度。(記者 向家瑩)

【糾錯】 【責任編輯:趙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