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走筆丨龍羊峽畔的高原“漁光曲”-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14 10:13:25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新華走筆丨龍羊峽畔的高原“漁光曲”

字體:

  10月18日,在龍羊峽庫區,一位漁民將漁船駛向岸邊。本組照片均為齊芷玥攝

  夜幕四合,藍紫色的夜空罩染群山,龍羊峽庫區水面開始泛起點點粼光,如星辰墜入水中。在這片高峽平湖之上,剛下好網的漁民許昌正駕船駛向岸邊。小小的漁船劃開平靜的水面,蕩開的波紋層層疊疊,在暮色中恰似引領千萬漁燈的一隻歸鳥。

  “我這會兒下網,等到凌晨1點再出船起網。天快亮了,帶着一箱箱小銀魚回來。”許昌邊固定船錨邊説。十多年來,他每年漁期都在湖邊度過——凌晨出船,拂曉而歸。説話間,他回到岸邊帳篷,拉下電閘。眨眼間,一串串漁燈亮起,融入湖面燈海。

  位於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龍羊峽庫區,依託豐富的冷水資源和優越的生態環境,沿岸鄉鎮發展起小銀魚(池沼公魚)特色漁業。每年8月底至11月末是小銀魚的捕撈季,漁民們借助閃爍的漁燈誘魚。近年來,這個安靜的小漁村逐漸熱鬧起來。“以前岸邊只有我們打魚的和收魚的,今年的游客特別多。”許昌説。

  我第一次見到龍羊峽的漁火是在今年9月。被社交媒體上的照片吸引,我參加了一個戶外俱樂部組織的龍羊峽徒步活動。當夜色漸起,開闊的視野被撲面而來的漁火填滿,大巴上的游客們“哇”聲一片。俱樂部的負責人告訴我,僅他們一傢俱樂部,平均每週就有近百人前往龍羊峽。游客們白天在沿岸沙灘徒步,晚上則在周邊民宿吃火鍋、賞漁燈。

  龍羊峽的漁火雖不同於江南水鄉“江楓漁火對愁眠”那般浪漫,卻有一種仿佛獨屬於高原的、大開大闔的磅礡之美。

  10月17日,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恰恰灣沙灘旅游度假村,游客在民宿內拍照。

  “今年漁火季,客房基本週周爆滿,來住宿的游客數量比去年同期多了20%。大部分游客是看到短視頻後慕名而來的。”龍羊峽畔恰恰灣沙灘旅游度假村的負責人説,“我們這邊很多人十幾年都是圍着漁火轉,但是現在不只是打魚了,不少漁民自己也會拍短視頻,宣傳小銀魚也宣傳龍羊峽。”

  一盞盞漁火就像一枚枚音符,串起了高原漁鄉的致富曲。

  這是10月17日拍攝於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恰恰灣沙灘旅游度假村的一間民宿。

  夜色漸濃,水面無數漁火與漫天繁星交相輝映,猶如星河倒轉。游客高女士和同伴在崖邊的“星空房”裏相互拍照:“比手機上看到的壯觀太多了,一下子就聯想到了那句詩——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10月18日,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龍羊新村龍羊峽海湖漁業捕撈合作社,工人將新捕的小銀魚過篩。過篩後,小銀魚將按大小分成兩類進行後續加工。

  翌日清晨,我早早來到昨日遇到許昌的岸邊,想拍攝他們捕魚歸來的畫面。高原的天亮得晚,6點仍是一片漆黑。幾隻漁船正向岸邊駛來,船上漁民們的頭燈揮出長長的光束,在銀色的水波間勾勒出搖曳的船影。他們抬着一箱箱小銀魚上岸,依次過秤。一位收魚人給漁民們記賬、將魚箱裝車。他告訴我,收魚人也是凌晨來到岸邊,收好魚就運往附近的加工廠。在這裡,晝夜溫差極大,寒氣裹挾着水汽,10月初就濕冷無比。而漁民們十幾年如一日在湖面打魚,為的就是每天凌晨起網豐收的喜悅。

  東方既白,晨霧漸收,遠山剪影愈發清晰,一輪旭日就要從湖面星海之上躍出。漁民們停船靠岸,結束了深夜的勞作,我則跟着一箱箱小銀魚,前往下一站。

  “我們今年引進了標準化的生産線,從篩選到晾曬,再到烹炸然後冷凍,最大化保證了小銀魚在運輸過程中的品質。”在海南州共和縣龍羊新村龍羊峽海湖漁業捕撈合作社的加工車間內,負責人王建明向我介紹。而在車間對面,工人們正忙着鋪曬凌晨新捕的小銀魚。百米長的晾曬網上,數以萬計的小銀魚在晨曦中閃閃發光。

  小小的銀魚盤活了一整個産業鏈。近年來,龍羊峽庫區鄉鎮以小銀魚捕撈為核心,帶動加工、運輸等環節協同發展,並憑藉庫區生態優勢發展民宿經濟,“漁業+加工+文旅”的融合産業鏈正逐步形成。龍羊新村村委會主任馮廷忠説,産業延伸讓“高原漁民”的身份有了多重內涵:既可以是捕魚人,也可以是産業工人,還可以是民宿從業者。

  10月17日,在龍羊峽庫區,水面亮起盞盞漁燈。

  許昌曾告訴我,他喜歡凌晨靠岸的那一刻。當天光漫卷湖水,冷冽的風中帶着收穫的甜味——自己的小船裏,一箱箱小銀魚銀光閃動。

  “是魚鱗的光,是星光,是漁燈的光,總之照得心裏亮堂堂的。”

  在這片湖光山色間,一首關於希望和振興的高原“漁光曲”,正被人們以勤勞、熱情與智慧奏響。(齊芷玥)

【糾錯】 【責任編輯:焦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