湫水“望月”去又還-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09 10:52:25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湫水“望月”去又還

字體:

  曾幾何時,中秋的風俗,湫水沿岸最是古樸典雅。

  湫水是山西省呂梁市臨縣的一條河流,從黃土高原罕見的山谷清泉汩汩而出,繼而匯集沿岸村落大小不等的溪流成河,一路向西至磧口古鎮後流入黃河,是黃河在晉西地區的重要支流。數千年來,湫水流淌不息,兩岸的黃土坷垃也隨着人工鑿築的溝渠成為肥壤水田,菜蔬谷菽無不茁壯繁茂。尤其到了每年中秋時節,各類蔬菜瓜果大量上市,由此中秋節便成為湫水人慶祝豐收的盛大節日。

  “節節高,節節高,節節高上蓋金橋……”秋夜蒼涼,天澈月朗,湫水東岸寺家塔寬闊的戲場內,男女老幼熙熙攘攘,聚精會神盯着戲&上隨風搖曳的湖藍色幕布,等待好戲開場。湫水的中秋節習俗,以宰豬羊、打月餅開啟,以唱大戲、夜望月進入高潮。隨着一陣鑼鼓點,一個身着烏紗紅袍手執笏板的三花臉演員走上&來,頌唱豐稔季,祈佑太平年,給湫水人送上一年來辛苦耕作豐收季最遂心的祝福。這種類似京戲“跳加官”的安排,是湫水中秋節大戲開場前必不可少的頌拜儀式。繼而正戲開演,通常是晉劇經典戲《打金枝》。戲文雖是皇家宮闈軼聞,卻也説的是夫妻和睦的家長裏短,很是應景。

  當戲&上駙馬公主和好如初,劇終落幕時,天空中的明月已是大如玉盤,皎潔無瑕,照亮了看戲老幼歸家的蜿蜒小徑,也迎來了湫水人中秋節最重要的“望月”習俗。

  所謂“望月”,其實就是“拜月”“祭月”。

  按照《周禮·春官》所載,早在西周已有“中秋夜迎寒”和“秋分夕月”的祭祀儀式。故《白虎通·社稷》雲:仲秋之月,擇元日,命民社。

  唐宋時期,祭月賞月漸成習俗。宋代金盈之的《新編醉翁談錄》載:“中秋,京師賞月之會,異於他郡。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飾之,登樓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顏如皓月。”

  而到了明清時期的中秋節,“祭月”遠比賞月重要得多。據《北京歲華記》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宮蟾兔;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

  地處陋鄉僻壤的呂梁山湫水“望月”,到底源出於先秦的“民社”,還是明清的“祭月”,尚無考證。不過,湫水“望月”融合了豐收的喜慶和美好的祝願,也算自成一體。

  首先,湫水“望月”多選擇在戌亥之交,大概是晚上9點前後,其時月光瀉輝,光耀漫天,最是華美。

  其次,“望月”有備供、望拜、祈願、分胙四個環節。“備供”即準備供品,除當地焦炭爐烘烤的空心月餅外,全部為圓形的當季瓜果,如蘋果、海棠果、葡萄、秋桃、大棗、西瓜等;“望拜”則是在室外院落中能看見月亮的空闊地舉行,取一方矮桌,托盤擺放好瓜果、香爐,男女主人並兒女向月跪拜,焚表上香敬拜;“祈願”則是燃香後男主人以半文半白的語詞禱祝國泰民安、五穀豐登,孩子們則以輕言細語求學業、姻緣順遂;“分胙”需全家安坐望月靜賞,等一炷香燃盡後取供果分食,至此禮成,這才歸屋就寢。

  這樣的習俗綿延不絕,從無停止,但前些年卻戛然而止。若問其由,一是當地礦藏豐富,隨着無序開採,霧霾繚繞,雲霧渾濁,饒是中秋,也無明月可望;二是湫水污染,幾近斷流,沿岸良田龜裂鹽鹼,或是亂搭亂建,再無豐收之喜;三是青壯勞力外出務工,村落凋零,老人孤守,無人張羅;四是多元化的娛樂取代了戲曲表演,就算唱大戲也無人問津。

  鄉愁何處在,最是故鄉月。隨着“望月”等各類鄉俗的消逝,客居他鄉的湫水人,很多也不再歸鄉團圓,而是紛紛把父母老人接到城市裏來過中秋。

  “回來吧,今年老家唱大戲,家家戶戶還要‘望月’。”放假前,幼年的玩伴給我打電話,説他從太原趕回老家過節,希望我也回去看看家鄉的變化。

  沒想到,印象中“遍體鱗傷”的故鄉竟然脫胎換骨,變了一番模樣。

  其實也就短短數年,“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扎根呂梁山,也拂綠了湫水岸。小煤礦關停了,湫水又流淌了,溝溝壑壑的黃土高原,到處改造為風景宜人的山鄉公園,綠樹鬱鬱蒼蒼,鳥雀枝頭翩飛,真正讓“人説山西好風光”名不虛傳。

  中秋入夜,寺家塔古老的戲&上燈火通明,還是古老的晉劇,還是《打金枝》劇目。只不過,台下不止有耄耋的老人,還有穿着漢服的年輕人,更有高舉着手機在社交&&上直播非遺戲曲文化的自媒體博主。

  戲&上依然是郭子儀的家事,皇后娘娘一板一眼地勸和公主與駙馬,渾然不知他們古老的“打金枝”故事在湫水年輕人的直播助力下,早已唱出了湫水岸,傳遞給互聯網上每一位好奇打量呂梁山民俗的天南地北網友們。

  湫水游子們,也紛紛回鄉過節,湫水岸畔的歡聲笑語又回歸過往,喜氣洋洋。

  當深夜一輪明月在細濛濛的秋雨後銀輝泄地,愈發清亮時,又到了“望月”的重頭戲了。

  舊日窯洞裏的各家各戶早就搬入了樓房,自然“望月”的儀式也選擇在小區的廣場進行。物業提前給廣場懸挂起節日的彩帶,關閉閃眼的路燈方便居民“望月”。

  “望月”儀式近年也發生了變化,以前各家各戶的小熱鬧變成左鄰右捨得嘉年華。在明月的映照下,湫水人豐收的話題不再局限於莊稼的豐歉,而是上升到大國的復興,民族的未來。方才還有人感慨“九三閱兵”的威武雄壯,接着就有人談論起國際形勢的變化。更有張家兒子就讀名校博士,李家閨女就業“大廠”引來的嘖嘖稱羨。

  夜色深沉,湫水人還在分享着甘甜的瓜果,暢想著家國的未來,相約着來年接續“望月”的傳統,無論是居家老人,還是還鄉游子,都是意猶未盡。

  “月華秋色兩鮮新,萬里澄空不受塵”,大宋山西同鄉司馬光中秋夜筆下的月色依舊,三晉大地卻是煥然一新,生機勃勃。(劉軍)

【糾錯】 【責任編輯:張樵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