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鋼園像一座鋼鐵叢林,矗立在秋日的晴空下。昔日的熔爐沸騰處,在這個國慶中秋長假卻有了另外一種灼熱——2025年世界乒乓球職業大聯盟(WTT)中國大滿貫賽。作為報道本次賽事的記者,我不僅為賽場上拼搏的運動員叫好,也被賽場外兩個球迷的故事打動。
故事一:偶像的童年
首鋼園八極場入口處,長龍蜿蜒。我的目光,被隊伍中幾隻行李箱吸引。那是風塵僕僕的拉桿箱,上面貼着模糊的托運標籤。它們的主人,是一對年輕情侶,説着吳儂軟語,像是剛下飛機,還來不及安頓,便拖着行囊,直奔賽場。
更妙的景,出現在場館&階下。一個女孩從包裏取出個袋子,她繞過人群,走到&階處巨大的選手海報下。海報上,是意氣風發、世界排名第一的孫穎莎,她眼神銳利,單手握拳,頗有王者風範。
女孩小心翼翼地拿出兩張放大的照片。照片上,是臉頰肉嘟嘟、眼神懵懂、笑容燦爛的小丫頭、小小子,那是童年的孫穎莎和王楚欽。
女孩將這兩張照片高舉過頭頂,舉到了海報上那張成熟、剛毅的面孔旁。她調整着角度,請朋友拍照,讓照片裏稚嫩的“莎莎”和“大頭”,還有她自己,與海報上長大的“小魔王”完成了一次跨越時空的合影。
女孩回看著照片,滿意地笑了,而我仿佛也讀到了畫外音:“看啊,這就是和我同齡的冠軍們,從那麼小一點,變成了今天的模樣。”
這一幕,竟讓我有些感動。女孩收藏了偶像最初也最純真的模樣,她追慕的不僅是冠軍光環,還有一段與他們共同成長的歲月。她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對“成長”的溫柔致敬。
故事二:請關閉閃光燈
八極場的聲浪是具象的,像一鍋滾燙的水,隨着比分的交替沸騰。我坐在記者席,在這片聲浪中,試圖用冷靜的文字捕捉、記錄比賽。就在這時,一隻汗津津的小手,拽了拽我。
我低頭,撞上一雙清澈的眼睛。一個六年級男孩,臉上沒有普通小孩與父母走散時的慌張,反而是一種讓人意外的着急。
“阿姨,”他聲音急促,“您能幫我把閃光燈關掉嗎?”
他將一部舊手機遞給我。屏幕亮着,正是相機界面。他解釋説,現場一直強調,請關閉閃光燈,不然會影響運動員。而他,想拍王楚欽,但閃光燈一直會亮。
那一刻,我心一動。這個與父母走散的孩子,他的首要訴求不是找家長,而是遵守賽場規則,為的是在不打擾比賽的情況下拍到偶像。多麼乾淨、多麼執拗的敬意。
我接過他的手機,我們倆,頭抵着頭,開始了一場針對“閃光燈”的緊急技術攻關。點開設置,進入相機高級選項,HDR、夜景模式、人像光效……我們像排雷專家,認真排查可能“引爆”那道白光的開關。一個個功能被我們關閉,可那個“閃電”圖標,始終不見蹤影。
男孩時而抬頭,緊張地看比賽;時而低頭,用眼神催促我這個笨拙的“技術顧問”。
時間在我指尖的滑動與他的張望中流逝。王楚欽一板板凌厲得分,引得全場雷動。男孩也跟着鼓掌,可掌聲一落,他又扭回頭,眼巴巴地看著我。
就在我快要放棄,準備接受無法關掉閃光燈的事實時,我突然在取景框邊緣發現了工具欄,工具欄盡頭,正是那個“閃電”圖標。
“找到了!”男孩眼睛一亮,他接過手機,點了下去,圖標被斜線砍下,“閃光燈,關閉”。他長舒一口氣,立刻舉起手機,對準了他的英雄。
透過那塊小小的屏幕,他將崇拜與夢想,聚焦到了那個揮拍的身影上。他找到了“閃光燈”開關,也守護住了內心那份不容打擾的“規則”。
夜色深沉,賽場的燈光漸次熄滅,球迷們帶着心滿意足的疲憊,回到城市的四面八方。感謝小小的乒乓球,它像一枚紐扣,在這個長假,將國手的榮光與球迷的熱愛,緊緊縫在了一起。(岳冉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