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峽”處聞江濤——贛中紅土地上的現代農業發展故事-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09 10:46:23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於“峽”處聞江濤——贛中紅土地上的現代農業發展故事

字體:

  千里贛江,浩浩湯湯;峽江水急,浪涌濤蕩。

  江西省吉安市峽江縣因“群峰夾贛水江面狹窄”而得名,一如峽江農業發展勢頭,雖曾遇狹處卻活力奔涌、頻頻破題:山區小縣特色水果緣何遠跨重洋,獲得中東和東南亞市場消費者好評?為何這個吉安市人口最少的縣,“井岡山”農産品區域公共品牌授權企業數量卻最多?如何讓農戶吃下定心丸拋開“不敢多種”的重重顧慮?

  峽江把答案書寫在田間地頭,以標準化築基、規模化聚力、品牌化賦能,全鏈條加快推進農業産業體系升級,跨越趕超求突破,彰顯小縣大作為,在贛中紅土地上繪就頗具特色的現代農業精彩篇章。

 鴿子上“戶口” “空中”種木耳

  峽江縣仁和鎮乳鴿養殖戶鄧永春給每個鴿子家庭都上了“戶口”,這成為拯救他農業生涯的“關鍵一招”。

  仁和鎮曾是生豬養殖大鎮,然而因養殖標準化程度不高,産業長期受困於分佈散、質量低、環境差等問題。不僅周邊百姓吐槽氣味,農戶效益也受到影響,不少農戶選擇轉型。

  2019年,鄧永春關閉生豬養殖場,進入乳鴿養殖行業。他本以為憑着在養殖行業“摸爬”多年的經驗能很快入行,卻接連“打了幾個趔趄”:養殖的第一批8000對鴿子,一個多月後只存活1000多只;在外省採購的5000多只另一品種鴿子,不久後又病倒了三分之一。

  不服輸的鄧永春幾乎住在了鴿棚裏,終於發現問題在於養殖標準化不足。鄧永春説,那時雇傭的工人各憑經驗,管理隨意性強,孵化箱臟亂、消毒不規律,種鴿死亡率高、胚胎孵化率低。業內每對種鴿月均孵化1.5-1.7隻小鴿子,而他只能孵化約0.8隻。

  類似問題困擾着仁和鎮其他農戶,為提高行業標準和發展質量,仁和鎮推廣自動化飼喂系統、環境監控&&等現代化技術,建成了10個標準化乳鴿養殖基地。

  如今再走進鄧永春的乳鴿養殖場,每對種鴿住的“單間”上都挂着“戶口本”,上面生蛋日期、清洗周期、孵化情況等數據一目了然。他還搭建了信息化管理系統,在手機上就能查看環境監控&&。鄧永春聘請的40多位村民,經過培訓後用統一標準管理着年出欄300多萬羽的鴿舍,産蛋率、孵化率等數據均高於行業平均水平,企業轉危為安。

  其中,40歲的巴邱鎮何家村村民廖冬連管着4000多對鴿子,她時常帶着一本手賬,上面標記着各時間段的安排。績效與鴿舍管理情況挂鉤,她收入高時月薪有萬餘元。

  人才是農業標準化落地的核心驅動力,峽江縣構建梯度式人才隊伍,將人才智力轉化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活力。

  江西綠森林業發展有限公司是峽江縣2024年重點引進的一家林下經濟企業。然而企業在起步階段,就遭遇了嚴峻挑戰。“今年四五月份,持續高溫高濕疊加病蟲害,基地裏剛移栽的10萬株油茶苗,一下子損失近六成。”公司負責人鄧智平回憶道。危急關頭,縣裏搭建的“院企合作”&&迅速響應。省林科院專家團隊第一時間趕赴基地“把脈問診”,傳授管護經驗,把剩下的油茶苗從黃葉爛根的狀態中“搶救”過來。

  在一次次“問診”和授課中,專家做給農戶看,農戶跟着專家幹,田間地頭的種植標準越來越規範。如今,公司的現代化育苗基地裏,下方種着中藥材幼苗,上側垂挂着7萬多個木耳菌包,實現一田兩收、立體種植。鄧智平説,基地已有6位村民,跟着專家邊看邊學逐漸成為行家,木耳畝産最高能達到1.2萬斤。

  據統計,峽江縣在全縣11個鄉鎮86個村打造了86個鄉土人才工作室,並以此為依託,通過課題研究、技術攻關、項目合作等形式,匯聚高層次人才智力優勢,引進農學博士14名,培育新型鄉土人才2000余名,助力農業高標準、高質量發展。

  抓農業標準化不僅是抓一産標準化,也要沿着産業鏈條延伸到加工端等更遠的環節,提升農産品附加值,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峽江名中帶着“水”,然而漁業發展也曾因技術滯後與産業轉型之困,面臨發展壓力。近年來,當地優化漁業産業發展布局,加快設施漁業發展步伐和規模養殖池塘綠色高標準改造。

  魚片被單凍機冷凍到-30℃快速冷凍保鮮、每天約10噸魚片發往全國各地、清洗切片等流程實現機械化……位於峽江縣的江西海闊食品有限公司生産車間一派繁忙高效的景象。

  “以前僅靠人力加工,産能和質量都不穩定。如今,車間工人從120多人減少到80多人,産量卻提升了50%以上。”公司負責人曾武林説,隨着産線標準化、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如今公司不再僅銷售低附加值的原材料,還推出了調味好的成品魚片,今年上半年的銷售額已達到去年全年總額。

  不只是漁業,在峽江縣硯溪鎮硯溪村米粉生産基地,每天有10余噸大米被做成米粉銷往全國各地;峽江實施“楊梅+”産業融合工程,開發楊梅酵素、花青素等6個高附加值産品;戈坪鄉油茶合作社榨油坊,油茶鮮果從脫殼、烘乾、分揀、壓榨、灌裝全過程自動化生産……峽江縣以工業化、標準化理念抓農業産業發展,農産品價值被最大限度挖掘。

  峽江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鄧玉山説,隨着當地農業標準化程度不斷提升,産業鏈上農企實力水漲船高,目前當地已有超億元農業龍頭企業8家、超10億元2家,23家特色企業參與“井岡山”品牌團體標準編制。

  讓農民放下“不敢多種”的重重顧慮

  種田要學嗎?峽江縣金坪民族鄉南下村農民石玉蓮的回答是:不僅要學,還要上大學。

  2012年,39歲的石玉蓮成為江西省“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的首批學員之一,考入江西農業大學學習“農業技術與管理”專業。石玉蓮説,以前在村裏能種十余畝的“老把式”已是高手,入學後發現得益於現代規模化種植手段,有的新農人一個人就能管好成百上千畝農田。“不能悶着頭搞農業,要懂科技、會經營,規模化科學種糧才有收益空間。”

  回村後,石玉蓮騎着電動車,繞着人均耕地0.47畝的南下村轉了幾圈,下定決心把種植面積從兩三畝增加到300多畝,還領頭成立了“金坪鄉優質水稻生産合作社”,推廣優質水稻生産技術,面積達5000余畝。

  測土配方施肥、改良技術精準播種、機械化耕種……一項項科技在田間地頭應用。石玉蓮説,她至今記得小時候曬穀子遇到暴雨,稻穀被衝到溝渠地裏到處都是,她邊哭邊撈的場景。如今,從插秧機到烘乾機,水稻生産實現了從播種到收穫的全過程機械化,一台收割機一天能收割四五十畝,抵得上以前幾十位農民的一天工作量。石玉蓮一個人就能管好300多畝農田,畝産約1100斤。為幫助周邊農戶,石玉蓮開通了“水稻科技服務電話熱線”,每年義務服務近1000個小時。她還被江西農業大學聘為“農民導師”,享受副教授級課酬待遇。

  各式農業科技手段在基層涌現,讓峽江農戶拋下“不敢多種”的顧慮:馬埠鎮上蓋村用無人機吊運楊梅,突破楊梅“一日色變、三日味改”的運輸難題;戈坪鄉打造5個油茶水肥一體化基地,告別“人種天養”收成“看天吃飯”的模式;金坪民族鄉建設數字化果園管理系統,實時採集土壤墑情、光照強度等數據。

  據統計,峽江縣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5.46%,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0.98%,同比分別提升2.31%、1.75%。

  為讓新農人們心無旁騖發展農業,峽江縣不斷推出更貼心的農事服務和更完善的農業保險。在上蓋村,農民姚春海駕駛着收割機在稻浪中穿梭。他的農機合作社有200多&(套)各類現代化農用機械,服務範圍擴展到周邊省份。有需要的農戶可以像在餐館點菜一樣,模塊化選擇育秧、翻耕、插秧、收割等農事服務。姚春海説:“我們就像田裏的‘管家’,農戶打來電話就能線上下單購買服務。”

  “以前種田看天吃飯,如今管護有服務,收成有保險托底,我擴大規模的底氣更足了。”上蓋村農戶羅琴琴從2023年開始水稻託管,種植面積從60畝增加到210畝。去年農田遭遇乾旱災害,20畝受影響減産,定損後保險公司7天內就進行了賠付,覆蓋了種植成本。

  峽江縣分管農業的副縣長黃春發介紹,近年來,峽江加大補貼力度,拓展農業保險覆蓋面,農民參保率從70%提升至95%,全縣糧食作物投保率達到99%。此外,當地結合産業實際情況,開發出油茶、中藥材等9個省級特色險種,創新推出翠冠梨、西瓜等小農戶特色農業價格險。

  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是農業規模化的基礎,助力把規劃藍圖中的規模效益,拓印成現實田野裏的豐收實景。峽江縣有序推進峽江灌區、贛江口裏河段防洪工程水利設施建設,石洞灌區項目列入全國新建中型灌區A類名錄。

  “田好水足好種糧,我今年新增了200多畝種植面積。”在峽江縣水邊鎮佩貝村,種糧大戶何國民望著翻滾的稻浪,語氣裏滿是欣慰。他坦言,長期以來受限於灌溉水源不足,儘管有擴大種植的意願,卻因擔心乾旱等風險,只能將規模控制在百餘畝。直到峽江灌區建起“靶向式”抗旱保灌體系,已經通水的灌區一期覆蓋了吉水、峽江、新幹三縣。截至目前,灌區已累計為沿線農田補水超305萬立方米,解決了6.3萬畝農田的灌溉難題。

  在峽江灌區調度指揮中心,大屏幕上跳動着水量、水壓、水位等實時監測數據。由數字孿生技術構建的模型,讓泵站、管渠、閘閥等在信息化&&實現虛實聯動,從取水源頭到用水終端,實現全流程精準調控。在上蓋村的稻田裏,安裝了土壤墑情傳感器。種糧大戶王雅君説,通過傳感器的數據反饋,他在手機上就能看到農田土壤濕度變化,人工巡田逐漸向更精準的數據巡田變化,農民抗氣象風險能力更強。

  “賣難”一度是限制農民擴大生産規模的難題,甚至陷入“種得多、虧得多”的尷尬局面。金坪民族鄉楊梅種植戶周炳全對此深有體會:“楊梅嬌貴得很,採摘期就短短一週,保存難、變味快。一旦銷售不暢,眼看著果子成筐壞掉,農民心裏幹着急。”

  峽江縣鼓勵各鄉鎮結合地方産業特色成立農業合作社,推動農戶“握指成拳”,形成合力闖市場。如今,金坪鄉楊梅專業合作社為散戶牽線搭橋,與龍頭企業建立穩定購銷渠道,讓農戶告別“提籃小賣”。“現在我們只要專心把楊梅種好,銷售的事情有合作社托底。”周炳全説。

  據統計,目前峽江縣26家市級以上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與89家農民合作社、326戶家庭農場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係,形成“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全縣2.2萬戶農戶增收,促進相關産業規模化高質量發展。

 小縣城農産品端上國內外“餐桌”

  “我們專注果汁等飲品30多年,以前想把産品影響力輻射本省都難,而如今端上了1400多公里外的成都米其林餐廳飯桌。”江西中潤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肖建勇説,變化從公司成為“井岡山”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授權企業開始。“商標上‘井岡山’三個字就是公司農産品最好的宣傳和認可,各地的消費者都認識。”

  2022年起,江西省吉安市全力推進“井岡山”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2024年,“井岡山”品牌農産品實現銷售收入120億元,平均溢價21.8%,位列中國區域農業形象品牌影響力指數百強榜第七。峽江縣以此為契機深入實施品牌強農戰略,目前已有48家企業獲得品牌授權,是“井岡山”品牌授權企業數量最多的縣。

  調配車間只需4位工人,每天能生産300多噸果汁;採用國際先進無菌冷灌裝生産線,不添加防腐劑就能延長産品保質期;自動視覺檢測系統每分鐘能檢查數百瓶飲料的密封性、一致性……肖建勇帶着記者走進生産車間,不同環節的自動化生産線各司其職。一車車新鮮水果被貨車拉入公司,一罐罐果汁飲品被送到全國各地消費市場。

  “區域公共品牌對企業是賦能,更是責任。”肖建勇坦言,“我們加入了‘井岡山’品牌,産品要是做不好,丟的不是一家企業的臉,是丟家鄉的臉。”為了擦亮這塊“金字招牌”,中潤公司設有專門的研發團隊,擁有6名高級工程師、10名食品工程師、20多位專業技術人員,擁有40多項設計專利,持續推動産品優化升級。

  峽江縣金源果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金慶林説,他們種了1300畝井岡蜜柚,年産量有60多萬斤。以前的豐收時節總要擔心市場變化、價格波動等風險,如今合作社和中潤公司簽訂了長期合作協議,實行“保底價+品質溢價”收購模式,農戶種植時心裏更踏實。據統計,中潤公司輻射帶動周邊農戶1.8萬戶,種植水果15萬餘畝。“井岡山”雙柚汁單品每月銷售量達400萬瓶,年銷售達1.98億元。

  為鼓勵經營主體心無旁騖融入品牌建設,峽江&&品牌建設實施方案,財政每年安排300萬元,專項用於品牌申報授權、統一包裝設計、標準化示範基地建設等方面的獎補。

  “真沒想到,我們創品牌,政府不光有補貼,還專門派人上門指導!”玉峽藥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朱紀洲感慨道。作為一家中藥材生産企業,他們一直渴望加入“井岡山”品牌,卻苦於不知從何入手。令他欣喜的是,當地政府工作人員主動上門提供指導,全程幫助公司申報“井岡山”品牌。在“井岡山”品牌的強力帶動下,公司推出的“井岡山”黃精系列産品市場價值顯著提升,産品溢價率超過26%。2024年,公司銷售額突破12億元,品牌賦能成效顯著。

  峽江縣重點圍繞特色農産品在培優品種、提升品質、保證質量上下功夫,嚴格對照“井岡山”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標準,指導農戶按標生産。同時構建縣、鄉、村、主體四級監管網絡,配備278名網格員對農産品質量安全實施全程監管,為品牌品質築牢標準根基,從而篩選一批有特色、有影響、有潛力、有帶動的農業企業申報授權。

  “我以前在家做醬菜上集市賣,年收入只有萬餘元,如今我的工作還是做醬菜,每月卻能賺3000多元。”52歲的戈坪鄉芳洲村村民李紅蓮説,當地百姓愛用芥菜、豆角等做醬菜,但總面臨“腌不及時、賣不上價”的難題,她家常有豆角因沒時間處理壞掉。7年前,她加入了江西贛之村食品有限公司,既是員工也是供應原料的農戶之一,賺一份工資的同時,還能賣家中蔬菜做原材料。

  公司相關負責人鄧秀蘭説,以前擺在街頭路邊售賣的醬菜,如今提升品質,“穿上”精美包裝,賣進大商超、賣上好價格。公司被授權為“井岡山”品牌運營商,採取“基地+合作社+工廠+電商”模式,線上線下同步銷售。從電商&&銷售到直播間主播帶貨,再到更加精準的私域直播,品牌效應持續釋放,全公司去年銷售額達1.58億元。

  據統計,2024年峽江縣的“井岡山”品牌授權産品銷售額超10.5億元,同比增長22%,品牌帶動效應持續增強,品牌産品平均溢價率22%,帶動1.1萬戶農戶戶均增收1.1萬餘元。

  今年8月,一場為水果舉行的精準“體檢”在峽江縣水果加工分選中心緊張進行。智能分選機的每個托盤側面貼着溯源二維碼,托着水果經過糖度檢測、外觀篩選等多道工序,選出高品質個體。

  “這批10萬斤水果以翠冠梨、獼猴桃、黃桃為主,將發往柬埔寨和阿聯酋市場。後續還有井岡蜜柚、井岡蜜橘等水果銷往泰國等地。”負責分選中心日常運營的江西省居閒果業有限公司負責人糜作文説,公司做水果出口“賺了面子也贏了裏子”,一方面代表家鄉農産品贏了名聲,另一方面精品翠冠梨在海外市場能賣出相當於普通梨數倍價格,收益更高。

  糜作文也曾在水果出口上“栽過跟頭”,去年有一批出口的柑橘外觀很好,但內部水分不足,既降低了公司效益,還可能影響商業信譽。“以前靠人力、靠經驗選果,10多個工人一天只能處理3000斤水果,如今數字化産線處理效率翻了10倍,還能‘透過果皮’看品質,滿足大大小小百餘項檢測指標需求,確保出口果品優良。”

  “做現代化農業需要想象力,讓數據説話、讓土地説話,才能持續生産出讓市場信服的産品。”糜作文説,以前果園管護手段傳統,拿竹竿插土裏測墑情,6000畝果園要六七十位工人管理。如今不少果園有霧化滴灌系統,每10畝地像哨兵般豎着一個傳感器,在屏幕前輕輕一點就能完成墑情監測、澆地施肥等工作,果品一致性更好。

  峽江縣2024年和2025年先後成功承辦吉安市全市“井岡山”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出口首發儀式、全市“井岡山”品牌農産品出口授牌儀式等多場重大活動,並與壹路集團建立“井岡山”水果海外直採基地並授牌,推動翠冠梨、獼猴桃、蒜酥等11個“井岡山”品牌農産品走出國門,遠銷東南亞國家,出口額達3000萬元。

  峽江縣委書記尹嶸峰&&,下一步,峽江縣將以更強決心、更大力度、更實舉措做好農業農村工作,全力打好農業“三化”提升攻堅戰,推進農業産業全鏈條升級,奮力譜寫中國式農業現代化峽江篇章。(熊家林)

【糾錯】 【責任編輯:張樵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