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長假的聲音-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09 10:52:3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聽,長假的聲音

字體:

  長假漫漫,我選擇留在北京,不搶票、不排號,在家門口休閒,靜下來聆聽長假的聲音。

  10月1日的北京市朝陽公園,因為有國慶花壇的裝點,平添了幾分秋的氣息。一條長椅上,左邊坐著彈奏貝斯的男士,右邊坐著吹薩克斯的老婦。他們旁邊立着一位穿旅游鞋的中年女士,看架勢,她要在他倆伴奏下高歌一曲。

  前奏已經響起,中年女士跟上伴奏開始唱。鏗鏘的歌聲從她喉中發出——“都説你的花朵真紅火/都説你的果實真豐碩/都説你的土地真肥沃/都説你的道路真寬闊……”

  一曲《祝福祖國》,吸引路人駐足。“……願你永遠堅強/永遠蓬勃”。歌聲落,掌聲起,一場快閃,祝福祖國,這是心靈同頻共振的聲音。

  中秋節的傍晚,一輪明月從東方升起,芳園西街南口的過街天橋上,十來個人在此賞月。蓮石路連接東西,過街天橋橫跨南北,站在橋上往東看,無遮無攔,實在是賞月好地點。

  天空中彩雲追月,讓人憶起悠悠往事;地面上車流滾滾,叫人感慨逝者如斯。有人在用手機和遠方的親人視頻通話——“媽,看!我這邊的月亮從雲層中出來啦!”天涯共此時,分隔兩地的人,過去只能望月相念,如今可以視頻連線。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同一輪明月下,一聲聲問候,這是通信進步的聲音。

  不遠處的公園裏,一位父親在給女兒吟誦宋詞。“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琼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坐在大石頭上的女兒聽到此處,忙着插話,“爸爸,不光‘高處不勝寒’,屁股下的石頭好涼!這是你自己編的,還是你背下來的?”

  “背下來的,我覺得這是1000年裏寫中秋月亮最好的詩句。你知道哪些寫月亮的詩?”

  “呃……”

  “比如,床前明月光……”

  女孩搶着説:“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月下詩詞接龍,這是文脈浸潤心田的聲音。

  某個薄雲蔽日的下午,亮馬河上漂浮着若干皮划艇,人們抓緊秋涼之前的時機嬉水。“嘩啦”,一槳劃過,留下倆旋轉的酒窩,更顯得,秋水稠,秋水明,秋水柔。一泓碧水,澹澹盤紆,我坐在皮划艇上,聽到恬淡安適的聲音。

  長假的聲音還有很多。

  “導航結束,期待下次再見!”這是自駕出行抵達目的地的聲音。

  “支付寶到賬76元”“微信收款66.66元”,這是生意興隆的聲音。

  ……

  休閒才是假期的主題。“假”,篆文從人從叚(借助山崖攀援而上)會意,“叚”也兼表聲,本義是“借助,憑藉”。借用之物非自己所有,因此引申指古代官員離開職位休息或者辦私事,即告假,就是向公家借點時間的意思。發展到今天,有了“假期”之義。2025年的國慶中秋長假,長達8天的慷慨休閒則更讓人大呼過癮。

  從忙碌的日常中解放出來,或許才更能發現平時忽略了的東西。長假期間,碰巧讀到林徽因1937年10月至1938年春寫給沈從文的4封信,彼時她正顛沛流離。“我看黔滇間公路上所用的車輛頗感到一點同情,在中國做人同在中國坐車子一樣,都要承受那種的待遇,磨到焦頭爛額,照樣有人把你拉過來推過去爬着長長的坡。”“可是總有別的法子使我們中國國家進步了弄得好一點,爭出一種新的局面,不再是低着頭的被壓迫着”。讀她的文章,我聽到對國泰民安的渴盼。

  國泰民安,緣於人人貢獻,臨深履薄、接續向前。從這個角度看,寸陰是競,長假還真是“借來”的時間。(尹棟遜)

【糾錯】 【責任編輯:張樵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