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傳統文化的韻,溢出流行文化的瓶-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09 10:53:44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讓傳統文化的韻,溢出流行文化的瓶

字體:

  青花纏枝紋飾鋪地,勾勒出一方中式美學擂&。擂&&央,“青花紋身”的機器人“哼哼哈嘿”,機械腿踢得又高又飄,一套咏春拳打得頗為流暢。

  這不是在某個人工智能科技展會,而是在上海博物館人民廣場館展廳。青花擂&旁的展櫃裏,上海博物館館藏的景德鎮窯青花雙耳瓶正和景德鎮窯青花折枝山茶紋扁壺互相守望。

  展廳空間大幅留白——“少就是多”的陳列方式,反而能讓觀眾放飛聯想:這一對青花文物,恍若一雙氣質清雅的美人兒,正從歷史冊頁裏走出,走進一個霧氣氤氳的江南古鎮的春天……

  國慶長假期間,上海博物館舉辦“了不起的老祖宗——周同學的時空奇遇記”主題藝術秀。這是上海博物館首次探索傳統文化與當代潮流藝術跨界融合的一次創新嘗試,也是對人們觀念中傳統博物館模式的顛覆。

  別開生面的藝術秀不僅讓青花文物遇見AI機器人。以歌星周傑倫為設計原型的二次元形象“周同學”,渾身上下都是傳統文化元素——連上博的鎮館之寶“大克鼎”,也變成了這個二次元人物身上的青銅鎧甲和青銅耳機。

  展廳裏,乾隆年間的粉彩瓶、粉彩蓋碗,呼應着粉萌可愛的展廳色調,用跨時空的“粉色浪漫”精準擊中女性觀眾的“少女心”。走進虛擬現實空間,人們戴上高科技頭顯,可以變身“文物修復師”上天入地尋找文物殘片……

  “了不起的老祖宗”——這個別開生面的藝術秀,名稱來自上博館長褚曉波的“腦洞”。其實,籌備展覽之時,館方頗為忐忑:觀眾能不能接受博物館的“創意革命”?典雅莊重的文物和青春活力的潮流美學會不會違和?

  猶豫再三,上博還是決定做“創新者”。畢竟,那些沉睡在博物館裏的玉器、青銅器、青花瓷與粉彩瓷器,不僅是文明的印記,更是老祖宗留給今人的智慧與溫度,需要用今天中國人的智慧和創意來“解鎖”。雖然,傳統文化和潮流文化如何融合得高級和諧、韻味無窮,並非一個藝術秀可以給出答案。

  “致敬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需要嘗試更多、更年輕的方式與它們相遇。”褚曉波認為。

  “把傳統文化的‘韻’,裝入流行文化的‘瓶’。”知名詞人方文山為這場藝術秀擔任文化創意顧問。這位用流行歌詞重現唐詩宋詞意境的創作者態度鮮明:“潮流文化和傳統文化本來就在同一個時空。而我們這個時代,有這麼多精彩的方式可以給傳統文化賦予新鮮表達。如果不用、不嘗試,而只是一味照搬老祖宗的方法,該多麼可惜!”

  的確,回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源流,何曾執着於泥古不化?《春江花月夜》裏的“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月色,和蘇軾筆下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流淌的是同一種“天人合一”的感受和詩意,但體裁已從唐詩變成宋詞。到了方文山筆下,一句“月色被打撈起,暈開了結局”,又融入都市情致。

  為中華文化“代言”的瓷器,數千年來已衍生出汝、官、哥、鈞、定等各種名窯。新生代的景德鎮傳人用數百片薄胎瓷片設計出了精美絕倫的高定華服,以時尚賦予“china”新的可能。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活水,源遠流長,有“黃河之水天上來”的神奇,有“水光瀲艷晴方好”的靈動……它總在時代的河道中奔涌,創造新的潮流。

  這個國慶中秋長假,在上海這個多元文化碰撞的場域裏,“魔都”的熱門文旅地標大多都被創意文化項目“承包”:千年石窟雲岡在魔都復原了第12窟,用3D激光掃描、高清攝影測量、毫米級精度三維建模和沉浸式展陳為年輕觀眾打造一個仙樂飄飄、天人起舞的“北魏音樂廳”;搬進上海公園裏的敦煌光影石窟,比傳統石窟添加了時髦的光影秀和“大漠百肆”文創市集……數字和科技助力下,傳統文化韻味不減,而玩法新鮮多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結着中華民族綿延發展的基因和密碼。這基因和密碼,是詩心、是畫魂、是物道,是綿延數千年的氣韻。

  傳統文化負責品味、潮流文化提供趣味——在網絡和二次元文化中長大的一代人,已成為中國社會消費的主力,願意為新、酷、潮、萌“買單”。物質充裕的這代人,看過了歐亞美非的城市和風景,追求的是回歸自我、價值認同、撫慰心靈。他們喜歡野營戶外、Citywalk、潮玩文創、探店打卡、二次元、演唱會和音樂劇……眼下,文旅商體展深度融合已成為一股以情緒價值、沉浸式體驗等為密碼的潮流。這既是新時代文化市場的集體需求,也昭示着“中國風”必須推陳出新。

  擁有了不起的文化傳承,我們何其有幸,有機會努力探索如何“讓傳統文化的韻,溢出流行文化的瓶”。這是時代機遇,也是需要不斷“解碼”的課題。(孫麗萍)

【糾錯】 【責任編輯:張樵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