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瀾湄”成中國東盟合作新平台

3月23日上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海南三亞國際會議中心主持瀾滄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領導人會議。泰國總理巴育、柬埔寨首相洪森、老撾總理通邢、緬甸副總統賽茂康和越南副總理范平明出席。新華社
瀾湄合作補充了中國與東盟之間的現有合作機制,並將結合“一帶一路”,在中南半島等區域,在資金、市場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在中國與東盟建立對話關係25周年之際,雙方於3月23日在海南三亞舉行瀾滄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領導人會議,包括中國、柬埔寨、老撾、緬甸、泰國、越南在內的六個國家領導人共商合作大計,去年11月建立的瀾湄合作也翻開新的篇章。可以説,推進瀾湄合作是落實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建設亞洲命運共同體倡議的具體實踐,也是為促進次區域發展與繁榮提出的中國方案。
儘管在地理、文化等方面,中國與湄公河流域五國合作存在先天的優勢,但雙邊合作仍然面臨互信不足、外部環境干擾等因素。中方如何更好更全面地與這個山水相連的“多國鄰居”對接?成為擺在中國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六國合作:順應時勢,順乎民心
瀾滄江-湄公河流經中、泰、緬、老、越、柬6個國家,全長4880公里,流域面積79.5萬平方公里,養育次區域人口達3.26億。目前,該次區域內已有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GMS)、東盟-湄公河流域開發合作(AMBDC)、湄公河委員會(MRC)等合作機制。
2014年11月,李克強總理在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提出,中方願積極響應泰方倡議,探討建立瀾滄江-湄公河對話合作機制。“瀾湄合作機制”由此進入實質性構建階段。一年後,2015年11月12日,中、泰、緬、老、越、柬六國在雲南景洪宣布正式建立瀾湄合作機制,並將在政治安全、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社會人文三個重點領域開展合作,全面對接東盟共同體建設三大支柱。
外交部長王毅&&,中國與湄公河五國是天然的合作夥伴、緊密的友好鄰邦、相互信任的真誠朋友、相互幫助的兄弟姐妹。“湄公河國家與中國山水相連,人文相通,合作基礎深厚、空間廣闊、潛力巨大。當前,亞洲區域一體化深入發展,湄公河國家發展潛力日益凸顯,打造六國合作機制,順應時勢,順乎民心。”
新機制更全面,也更接地氣
外交部副部長劉振民&&,首次領導人會議對瀾湄合作未來發展具有建章立制、開篇定調的重要意義。中方願同各方共同努力,確保領導人會議取得圓滿成功和豐碩成果,為促進湄公河次區域發展、推動東盟共同體建設做出積極貢獻。
本報記者了解到,早在瀾湄合作機製成立時,中國就與湄公河流域五國簽訂了78個早期收穫項目,涉及水資源管理、扶貧、公共衞生、人員交流、基礎設施、科技等領域。“我第一次在會議上看到有78個項目讓我們共同討論。”泰國外長敦·巴穆威奈認為,瀾湄次區域六國外長的首次集體會晤是“令人興奮的”。
專家認為,新成立的瀾湄合作機制,相比以往而言,更加全面,也更加接地氣。雲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所長盧光盛認為,瀾湄合作不會替代原有機制,而是一種新的補充,新的嘗試,但不會替代原有機制。“瀾湄合作將結合‘一帶一路’,在中南半島等區域,在資金、市場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盧光盛告訴《國際先驅導報》,瀾湄合作機制下,中國將更為積極地發揮資金、市場、技術、産能等方面的優勢,實現互通互聯。
課題:內部互信、外部拉攏
瀾湄合作仍將面臨內部互信、外部拉攏等課題。專家建議,儘早推出一批早期收穫項目,形成示範效應,同時,在交通建設和跨境經濟合作園區方面加大投入。
廣西社會科學院東南亞研究所研究員孫小迎認為,建立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制不容易。“一些國際非政府組織在經濟合作方面起到了阻礙作用,使得湄公河沿岸國家産生很多顧慮,它們會想到經濟和水資源開發會對下游産生影響。”
中國公共外交協會副會長、前駐泰國大使張九桓也認為,六個國家雖毗鄰而居,但仍有一些矛盾和疑慮,因此政治上的互信尤為重要。“例如中國在瀾滄江上游雲南修建一些大壩,泰國或其他下游國家對此産生疑問:中方是不是把水弄走了?下游的水資源能否夠用?有了瀾湄合作機制以後,我們可以把這樣的問題擺到桌面上,請中方作出説明,相關國家也可以派人到水壩現場查看。通過這種交流與合作,增加彼此之間的信任。”
另一方面,中國與東盟的合作也面臨外部的“撬杠”。2月中旬,美國和東盟國家舉行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美國《赫芬頓郵報》撰文稱,這表明美國將東南亞視為“重返亞太”戰略的重要支點。盧光盛也認為,美國正在加緊“撬動”東盟內部幾個合作並不那麼積極的國家。
加快推出先期項目讓合作儘早落地
專家認為,儘管面臨一些困難,但瀾湄合作仍具有廣闊的前景,並將成為地區合作的典範。當前最重要的是,盡快啟動一些早期收穫項目,讓各國之間的合作儘早落地。
盧光盛説:“從去年11月開始,瀾湄合作提出了一些思路、方向和項目,一方面應該從國家最高層面予以確認,另一方面應該盡快啟動部分早期收穫項目,讓相關國家和外界都能看到合作的成果。”
“瀾湄合作機制能落實更多的交通基礎設施、産業合作,對雙方企業來説都是一個很好的機會。”盧光盛補充説,東南亞國家迫切希望大米和玉米等商品進入中國市場,中國可以考慮進一步開放市場。
專家建議,中國應充分發揮資金、市場、技術、産能等方面的優勢,積極溝通合作。盡快將瀾湄合作與“一帶一路”等既有的國家戰略對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