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沙特石油大臣:“不減産”背後的堅持

2016年03月17日 06:55:50 來源: 新華社

  20年來,全球石油市場的漲跌與一個人的行事息息相關:沙特阿拉伯石油礦業資源大臣阿里·本·易卜拉欣·納伊米。如果説美聯儲舊掌門格林斯潘曾是世界金融市場的風向標,納伊米就是石油市場的定海神針。

  沙特換了兩任君主,耄耋之年的納伊米仍穩坐其位,皆因他在運用石油杠桿維護沙特國家利益方面向來得力。

  一年多來,油價持續低迷,作為世界最大石油出口國、把控世界四分之一原油儲量的沙特卻堅持不減産、甚至有時逆市增産,進一步將油價推向暴跌。只是在納伊米看似淡定的指揮下,也藏着“石油盟主”沙特對世界新格局的深深焦慮。

  【“不減産”背後的堅持】

  2014年9月中旬至11月中旬兩個月內,原油價格暴跌21%,創四年新低,價值2萬億美元的全球油市在等着納伊米提振信心,然而他雖然如常出席各種行業會議,卻始終按兵不動。

  這多少讓一些人失望。曾經,納伊米在危機時刻力挽狂瀾: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在他指揮棒下,唯沙特馬首是瞻的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成員國紛紛減産,油價馬上止跌回升。這次,納伊米卻選擇“放手”。

  2014年11月27日歐佩克在維也納舉行會議,納伊米否決多數成員國的減産提議,主張保持産量,把油價推向更低,逼迫高成本的原油供應商退出市場。

  決定立竿見影:第二天,油價再跌10%。2011年至2014年中,作為基準的布倫特原油均價保持每桶110美元,經過幾個月連續暴跌,2015年1月跌至每桶50美元。

  與會官員透露,11月閉門會議期間,納伊米不斷告誡“小夥伴們”:要保住歐佩克各國市場份額,避免被新崛起的競爭對手——美國頁巖油供應商搶佔地位,就得扛着不減産。如此,開採成本更高的頁巖油在低油價形勢下更不受消費者待見。

  不過,打壓美國頁巖油産業只是短期目標,納伊米和他背後的沙特王室有更長遠的擔憂:日益升溫的氣候變化議題和常年高企不下的原油價格已讓低耗能生産、減少對化石燃料依賴、開發可再生能源成為大趨勢,對石油的需求終有一天會達到峰值、然後一路下滑,而那一天很可能比沙特經濟不再依賴石油早日到來。如果世界改變消費石油的習慣,對於近半GDP都來自石油出口的沙特來説,無疑是致命打擊。

  在一些場合,納伊米承認沙特對大勢所趨心知肚明。早在4年前,他面對媒體時就説過:“需求會遠遠早於供應達到峰值。”2015年4月在利雅得一次演講中,他更挑明:“有些人正試圖達成限制使用化石燃料的國際協定,長遠來説那將損害産油國利益”,所以,沙特將“堅定而堅決地”和任何反對“把石油消費邊緣化”的力量站在一起。

  【對“需求峰值”的焦慮】

  據“維基揭秘”網站曝光的美國國務院電報內容顯示,早在十年前,納伊米就向美方表達了沙特對“石油需求穩定性”的焦慮。美國駐沙特大使詹姆斯·史密斯2010年呈給時任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的一份備忘錄中也寫明:“沙特官員們很擔心氣候變化協議的達成將嚴重影響他們的收入。結果,他們不再討論石油儲量的峰值問題,只關心需求峰值。”

  本世紀初,部分地質學家和環保人士的供應峰值理論引起廣泛關注。他們認為,原油供應在保持上升曲線一個半世紀後達到峰值,此後將無法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2005年油市分析師馬修·西蒙斯也出書預言,一旦沙特開始大量減産,就預示着全球原油供應開始進入不可逆轉的下降軌道。但納伊米當時就駁斥了這種預測,承諾沙特將加大産出。

  誠然。今天的沙特比十年前輸出更多石油,沙特油田則以技術尖端、配套設施豪華著稱。但與此同時,美國自開採頁巖油後産油量也扶搖上升,2010年不足600萬桶的日産量,到2014年底已達900萬桶。

  事實上,沙特官員們從不擔心哪一天石油會供不應求。比起供應峰值,他們認為需求峰值問題顯得更緊迫。

  穆罕默德·薩班在1988年至2013年擔任納伊米的高級經濟顧問,也是沙特參加氣候變化談判的首席代表。他説,油價這輪暴跌開始前,沙特官員流行一種推算:全球石油需求最快將在2025年達到峰值。放任油價下跌,峰值或許還能來得晚點。

  美林銀行分析報告認為,如果油價維持每桶60至70美元的水平,需求峰值到達的時間點能拖後至少5年。對於可再生能源産業和環保主義者來説,這是個壞消息,但對沙特等産油大國而言,暴跌前四年內每桶100美元以上的高油價才是噩兆。因為在這段時間內,高油價會迫使新興經濟體加快轉向節能高效生産、能源多樣化的發展道路,而它們本來是石油出口國寄予最大希望的客戶。

  美國花旗銀行大宗商品研究部負責人、能源經濟學家埃德·莫斯説,2014年夏,沙特官員猛然發現中國石油需求增長正明顯放緩,幾乎為此“驚慌失措”。莫斯説,納伊米意識到中國“以往那種高耗能的行為方式將改變”。

  有關數據顯示,2008年至2014年,中國的單位GDP耗油量下降了18%,低成本燃料也逐漸被替代。柴油消耗量在經歷十年高速增長後,2013年和2014年連續下降。國際能源署認為這種變化和中國大力推廣天然氣動力車輛有關,因此下調對中國2019年石油需求量的預測。

  “我要是處在納伊米的位置,我也會像他那樣做(不減産),”莫斯説。

   1 2 下一頁  

【糾錯】 [責任編輯: 鐘玉嵐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0341288049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