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世界絲綢之源”: 錢山漾文化遺址
新華網北京6月25日電 中國考古學家於2014年11月命名了一種新型考古學文化——“錢山漾文化”。學界認為,“錢山漾文化”與年代稍晚的“廣富林文化”一起,填補了我國長江下游環太湖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原序列中從良渚文化到馬橋文化之間存在的缺環,對環太湖地區史前文明和考古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來自故宮博物院、北京大學等單位的多位知名考古學家一致認為,從出土器物組合及其特徵、分佈範圍來看,錢山漾一期文化遺存作為一個環太湖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相對獨立的發展階段已經比較清晰,文化面貌獨特並有充分的考古地層學證據,因此將錢山漾一期文化遺存正式命名為“錢山漾文化”。
錢山漾遺址位於浙江省湖州市城南7公里的潞村古村落(現屬吳興區)。1956年和1958年,原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對遺址進行了第一、二次發掘。2006年該遺址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和2008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湖州市博物館聯合對遺址進行了第三、四次發掘。
錢山漾遺址原是原始社會晚期的一個村落,距今4000多年。早在20世紀30年代,慎微之先生首先發現並有著述發表。1956年,在河水乾涸的淺灘上採獲石器數千件。同年3月和1958年3月,又進行過兩次科 學發掘,出土了陶質的鼎、罐、壺、盆、缽等器皿以及紡輪、網墜等紡織工具殘件。出土物中還有石質刀、斧、錛、犁等生産工具和稻穀、蠶豆、甜瓜、毛桃、花生等植物種子,從而説明湖州當時的農業生産已具相當水平。遺址中出土的殘絹片和絲織品是我國和世界上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蠶絲織品,以實例證明了中國是世界絲綢文化的發祥地。因此,錢山漾遺址也被認定為“世界絲綢之源”。
遺址面積數萬平方米。已發掘731.5平方米。遺址堆積豐厚,內涵豐富,出土遺物陶器、石器居多,陶器主要有鼎、豆、簋、壺、罐、鬹等。有機質文物數量多,保存好,有簍、籃、簸箕等竹編和槳、杵等木器,還有家蠶絲織的殘絹片、絲帶、紡線和麻布、麻繩等。錢山漾遺址是目前出土有機質文物最豐富的文化遺址之一。作為我國和世界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家蠶絲織物,遺址出土絲織物的 平紋結構、密度體現出新石器時期人類的紡織技術已達到很高的水平。殘絹片採用平紋織法,其經密、緯密每厘米各是四十根。遺址中,還出土了麻布片、麻繩等紡織品,説明當時太湖流域絲麻織品和養蠶、桑苧種植,已經相當發達。
遺址還出土了木槳,證明當時已有原始的木船或竹筏。出土的石、陶瓷製成網墜、骨制的魚標、絲線或亭麻線編織成的漁網,説明已經有了多種捕魚工具。太湖流域的先民當時已過着“飯稻羹魚”的生活。遺址中還出土了二百多件竹編器物,有籮、筐、席、竹繩等。竹子被廣泛用於人們的生活、耕種、紡織、 捕魚(竹制“倒梢”捕魚器)等諸方面,乃是我國竹器編織技術史上的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