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基本的一種對峙方式——伴飛。
F-14(上)攔截圖-95。
F-14飛行員拍攝到的圖-95飛行員。
二戰以來,世界各國戰機較量頻繁,天空之上掀起一場場看不見的硝煙之戰。作為軍事實力最強的兩國,美俄經常相互挑釁對方的空中主權。儘管不時看似走到戰爭邊緣,但兩國的空中對峙總是“鬥而不破”。
(專題文字:阿南)
蘇-27戰機
蘇聯蘇霍伊設計局研製的單座雙發全天候空中優勢第四代重型戰鬥機
RC-135U
美空軍現役部隊裝備的一種戰略偵察機,擅長在目標國沿海地區實施偵察行動
曆險記——
長期對抗
險情頻出
無論是冷戰時期的美蘇,還是如今的美俄,空中對峙一直是藍天最刺激的風景線。20世紀40年代末以來,俄共擊落70架美機。
冷戰前,
蘇聯擊落過
美U-2飛機
冷戰時期,美軍最初以U-2偵察機頻頻偵察蘇聯,甚至深入蘇聯領空。1963年,蘇聯開始對美進行空中示威,出動的是可投放核彈的戰略轟炸機“熊”式圖95。
美蘇最著名的空中對峙事件,發生在1960年5月1日。美國一架U一2高空偵察機在蘇上空被導彈擊落,飛行員加裏·鮑爾斯被俘。鮑爾斯沒有受傷,不得不承認他是從巴基斯坦到挪威一路執行偵察任務的。該事件使美蘇之間的緩和關係受到嚴重損害。赫魯曉夫要求美總統艾森豪威爾公開道歉。遭拒後,赫魯曉夫拒絕出席原定5月巴黎舉行的美蘇英法4國首腦會議。由此,巴黎會議宣告流産。
冷戰後,
最危險時
美俄逼近對峙
冷戰後,美俄繼承美蘇空中對峙傳統。今年4月7日,一架美國RC-135U偵察機在波羅的海國際空域執飛時,遭俄羅斯蘇-27戰鬥機以危險距離攔截,美俄戰機最近距離僅有6米。隨後,美國“通過外交途徑”向俄羅斯提出“相應訴求”。
然而,這不是美國首次就涉及RC-135U和蘇-27提出投訴。2014年4月23日,美國空軍一架RC-135U電子偵察機在鄂霍次克海執行常規任務時,突迎一架俄軍“蘇-27”戰鬥機。當時,俄戰機幾乎擦過美軍偵察機的“鼻尖”,兩架飛機一度相距僅30米,這被認為是冷戰後美國偵察機遇到的最危險空中對峙之一。
與此同時,俄羅斯也不斷對美國進行空中騷擾。2013年2月12日,兩架俄轟炸機攜核彈頭飛臨美國海外屬地關島上空,迫使美機緊急升空應對。2014年6月,4架圖-95遠程戰略轟炸機及一架空中加油機飛入美國北美防空識別區,接近加州領空,美軍緊急起飛F-22戰鬥機攔截。
空中對峙
四種手段
1
伴飛
最基本的一種對峙方式。即出動我方戰鬥機,隨同對方飛機飛行;伴飛的目的,一是警告對方別亂來;二是向全球宣布,誰要進入我的地盤,我都有手段對付。
2
監視
即在伴飛的同時,用偵察設備觀測對方飛機。這不僅是威懾,同時也是情報收集,能夠了解對方的技術細節和新增設備。
3
干擾
即干擾對方的飛行路線,或者干擾對方的偵察。早期的干擾是以本身的機體來穿插、遮擋,迫使對方飛機改變路線。後來,電子干擾也成為一種方式。
4
物理接觸
萬不得已時,兩架飛機之間的物理接觸也就成為最後選擇。最極端的當然是撞擊,此外還有與對方飛機摩擦等。
三大措施
防止升級
儘管摩擦不斷,但美蘇空中對峙大多可控。一般來説,有三大措施防止衝突升級。
1
建立“防空識別區”
從1940年開始,美國就提出“沿海岸線建立對空監視網”設想。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發後,美國深刻認識到強化對沿海空域控制的重要性。隨着美蘇對峙加劇,為有效調動美軍防禦單位的協作能力,美國開始正式標注“防空識別區”。
根據相互“開放天空”慣例,進入別國防空識別區的他國軍用飛機,通常會受到被戰鬥機跟蹤伴飛“禮送出境”待遇,從而有效防止對峙升級。冷戰結束,美防空識別區的主要監視對象為俄遠程航空兵。
2
相互“開放天空”
1955年,艾森豪威爾向蘇聯提出開放天空的建議,即相互允許對方利用偵察機對己方軍事設施空中偵察,以避免猜忌造成的緊張。包括美俄在內的25國1992年簽署這一條約。
美俄的相互空中偵察最受關注。根據《開放天空條約》,美俄對在本國領空偵察飛行的起點作出了詳細規定。其中,進入俄領空時,須從西部庫賓卡或東部烏蘭烏德起飛;進入美領空時,則必須從加州的特拉維斯空軍基地或弗州的杜勒斯國際機場起飛。偵察飛行時可拍照,但所用設備須符合條約規定。
目前,偵察人員只能使用較低像素的相機。這種相機可辨識飛機、坦克和車輛,但無法看清它們的型號。該條約增加了美俄互信。
3
對峙“溫情脈脈”
美俄空中對峙,大多是“溫情脈脈”式對峙。在蘇聯時期,雙方會先禮後兵,通過無線電彼此招呼。美機先要問:你是誰?蘇聯則大咧咧回答:“我是蘇聯空軍!”雙方近距離接觸時,間隔只有幾米,能清楚看到對方座艙,兩邊經常打手勢致意。美國飛行員經常在機艙中向蘇聯飛行員揮舞印有裸體女郎的《花花公子》雜誌,或拿一瓶可口可樂顯擺顯擺。
這種方式避免了對峙升級,冷戰後也被廣泛採用。2013年2月,在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外圍執勤的兩架美國空軍F-15戰機,攔截了兩架俄圖-95轟炸機,迫使其向北方飛去。由於俄機未接近到關島周邊500公里範圍內,所以氣氛不緊張,雙方飛行員“互致微笑並搖晃機翼”。
點睛語——
空中對峙
只是威懾
近年來,俄美都在加強對對方的偵察活動。除收集情報外,更主要的還是一種威懾力。俄前空軍上將澤林曾説,“一百次揮舞拳頭,不如戰略轟炸機舞動一下翅膀。”
2013年,載有核彈頭的俄戰略轟炸機被爆罕見地繞飛關島基地。由於俄轟炸機飛臨關島之際,正值奧巴馬國情咨文發表前幾個小時,美國有人認為這是俄在展示肌肉,“取笑”奧巴馬。俄可能是在針對奧巴馬的“重返亞太”戰略,因為關島是戰略最重要的支撐點。
然而,美俄衝突還不至於形成“擦槍走火”局面。作為兩個核大國,未必敢動用核武,一旦任何一方動用核武,將是世界的毀滅。因此,對大國來説,必須通過磋商建立空中危機管控機制,避免“不測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