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烏克蘭首都基輔,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波蘭總統莫羅夫斯基、德國總統高克等參加“尊嚴游行”,紀念烏政權更迭一周年。CFP供圖
編者按
2014年2月22日,隨着時任總統亞努科維奇被迫流亡,烏克蘭政權一夜之間變了顏色。如今,烏克蘭危機爆發已經整整一周年,儘管“新明斯克協議”簽署,但和平的曙光並未破雲而出。這場攸關多國利益、左右地區命運乃至國際局勢的危機究竟何時才見盡頭?本版特辟專題對此作一盤點與解讀。
烏克蘭危機:一場游戲一場夢
2月24日,烏克蘭危機“諾曼底四方會談”的四國外長在巴黎的法國外交部舉行了會晤,就如何有效落實2月12日俄、德、法、烏四國領導人達成的“新明斯克協議”進行緊急磋商。而5天前,俄、德、法、烏四國外長已就同一主題進行過一輪電話磋商。法新社直截了當地把四國外長這次巴黎會晤稱為是對“新明斯克協議”的“搶救”。
烏克蘭危機仍不見盡頭
2月22日,就在烏克蘭危機爆發一周年之際,烏克蘭首都基輔舉行了10萬市民參加的“尊嚴游行”,人們期盼國家早日恢復和平、穩定。德國總統高克、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等歐洲政要均到場力挺烏克蘭現政府。但據烏克蘭MIG新聞網站在游行現場進行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32%的被訪烏克蘭民眾認為“這些歐洲領導人不是來支持烏克蘭的,而是來反對俄羅斯的”,27%的被訪烏民眾認為“歐洲領導人無法影響烏克蘭局勢,因此對他們的幫助也不寄予什麼希望”,24%的被訪烏民眾認為“歐洲領導人只是在禮節上例行公事而已”,只有17%的被訪民眾相信“這是歐洲對烏克蘭的支持”。
烏克蘭危機一周年了,但人們仍然無法預測這場危機何時、以何種方式結束。俄羅斯網絡上有一個關於烏克蘭危機的政治段子:“俄羅斯政府的所有官員都知道烏克蘭政府應該怎麼做,烏克蘭政府的所有官員都知道俄羅斯政府應該怎麼做,但可惜的是俄羅斯政府和烏克蘭政府無法換位……”這個冷笑話道出了“烏克蘭危機”的無奈。
烏克蘭危機一周年了,但人們仍在追問烏克蘭向何處去、烏克蘭未來與俄羅斯如何相處之類越來越難解的問題。很明顯,烏克蘭去向已定、去意已決,但去期成疑。至於烏克蘭與俄羅斯的關係問題,很顯然,兩個國家到了“在一起不容易,分開也不容易”的臨界點。
歐洲大陸沒有純粹的贏家
烏克蘭危機這一年來,人們在歐洲大陸上很難找到“純粹的贏家”。
烏克蘭無疑是最大的輸家,烏克蘭輸掉的不僅是克裏米亞,也不僅是烏克蘭東部,還包括烏克蘭的國家發展。烏克蘭央行行長洪塔列娃2014年12月30日説:“2014年,烏克蘭經濟GDP增長為-7.5%。2014年是烏克蘭自二戰以來經歷的最痛苦的一年。”烏克蘭總理亞採紐克則坦言,烏克蘭當前的任務就是“活下來”。他預測,烏克蘭2015年的通脹率將達到26%。據烏克蘭社會調查公司“研究與品牌集團”2月上旬公布的最新民調結果顯示,49%的被訪者認為烏克蘭可能爆發“第三次廣場革命”。目前對於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而言,不僅和平之路並不平坦,而且未來執政之路也不好走。波羅申科要想“攘外”必先“安內”,而目前基輔主戰的亞採紐克和“右區”一直對“新明斯克協議”充滿懷疑,所以這個“內”不僅指烏克蘭東部,更指基輔執政集團內部。可嘆波羅申科“做個富翁真絕代, 可惜非要做君王”。
歐盟則是無奈的輸家。目前的歐洲,曾經的繁華已不再,經濟危機雖已挺過,但仍深陷發展危機。歐盟本想通過把烏克蘭這樣的原蘇聯國家拉入自己的陣營為歐盟未來發展注入“新活力”,但未曾想這恰恰觸碰了俄羅斯的“死穴”,遭到普京的“絕地反擊”。為配合美國,歐盟不得不對俄羅斯實施多輪制裁,但這種制裁對歐盟而言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西班牙外交大臣馬加略2月9日出席歐盟成員國外長會議期間證實,歐盟因烏克蘭危機對俄羅斯施加的制裁導致自身出口貿易損失金額高達210億歐元。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2014年年底就承認,歐盟援助烏克蘭已接近能力極限。
俄羅斯雖佔到了便宜,但也不算是真正的贏家。烏克蘭危機爆發後,普京瞅準了時機利用“俄羅斯之春”迅速拿下克裏米亞,算佔了便宜。無論是在2月12日的烏克蘭危機“諾曼底四方會談”談判過程中,還是在談判後達成的“新明斯克協議”中,各方均對克裏米亞只字不提。俄專家對此評論道:“這暗示着歐盟至少已打算‘原諒’克裏姆林宮在克裏米亞事件上的所作所為,以換取莫斯科在烏東部衝突問題上的改弦更張。”但俄為自己在烏克蘭危機中的“強硬表現”付出了不小的經濟代價。自2014年3月烏克蘭危機升級以來,美歐對俄發起了多輪經濟制裁,導致俄資本外逃、貨幣持續貶值、通脹攀升。而大幅下跌的國際油價也讓俄經濟雪上加霜。2014年俄GDP增速僅為0.3%。俄經濟發展部部長馬柳卡耶夫1月31日對媒體透露,據該部最新預測,俄經濟在2015年將萎縮3%。很顯然,普京必須維持自己在烏克蘭危機中的“勝勢”,而這一政策的外交和經濟成本將隨着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加大。
如果説烏克蘭危機有贏家的話,那便是在大西洋西岸隔岸觀火並時不時煽風點火、火上澆油的美國了。利用烏克蘭危機,美國讓歐盟與俄羅斯的芥蒂越來越深,重塑北約並迫使歐盟在安全問題上不得不愈加依賴美國,同時又打亂了普京的戰略規劃和俄羅斯發展的戰略節奏,讓美國自己有更多精力來實現其“亞太再平衡”戰略。因此,即便各方簽署了“新明斯克協議”,奧巴馬仍未放棄對烏提供武器援助的選項,美國人並不想烏克蘭危機真的這麼容易就平息了。
烏克蘭已經“巴爾幹化”?
那麼烏克蘭危機向何處去呢?美歐專家開始在地緣政治辭海中尋找那些可能與其相似的案例,從1914年的薩拉熱窩到1938年的慕尼黑,從1961年的柏林到1962年的古巴,但似乎都難以找到最為相像的歷史橋段。美國戰略家布熱津斯基為烏克蘭開出了“芬蘭化”藥方,即保持烏克蘭的中立化。但俄羅斯專家則指出,烏克蘭其實已經“巴爾幹化”了。無獨有偶,波蘭外長謝蒂納2月25日&&:“烏克蘭危機的衝突規模與上世紀90年代的南斯拉伕很像,烏克蘭戰爭已外溢出其國境線,這需要美國、俄羅斯、歐盟等國際玩家來決定其命運。”
實際上,烏克蘭已成為歐洲大陸上一道深深的傷痕,而且是一道很難癒合的傷痕。
本報北京2月25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