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美智庫支8招遏制中國軍力:在台灣部署電磁炮

2014年07月29日 09:33:07 來源: 環球網
分享到:

  美國智庫“國際評估與戰略研究中心” 網站7月24日發表該中心中國軍事問題專家理查德-費舍爾的文章稱,中國軍事現代化首先尋求主導東亞地區,而後尋求向全球投射軍力,這就引發了一個問題:美國是否能夠獨立或在盟國的支持下,繼續阻止中國使用武力改變被北京視為不利的現狀?在當前的十年中,中國可能會決定自己能夠使用有限的武力對付日本和菲律賓,強化對有爭議的海上領土的主權要求,而這會破壞美國的區域軍事領導地位,同時還會促使許多國家考慮加強戰略威懾能力。

  進入2020年代後,美國面臨的就不再僅僅是在亞洲地區阻止中國軍事力量的問題,而是如何應對有能力向全球部署進的中國軍事力量的問題。要應對這種挑戰,華盛頓就需要承認美國導致國防能力削弱的國家優先項目是不可持續的。使力量平衡向有利於敵方傾斜,華盛頓事實上是在引誘中國與俄羅斯發動會導致更大規模、代價更高的戰爭。不過,儘管如此,費舍爾仍然認為華盛頓有阻止中國的可能,為此其需要在保存當前力量的同時,並做出一些重要補充,其中包括為美軍列裝新導彈,在亞太地區打造遠程陸海空與天基傳感器區域網絡,在台灣海峽部署軌道炮降等措施。

  第一招:為美軍列裝新導彈“無效”解放軍海軍

  儘管蘭德公司最近的報告指出,導彈不能提供轟炸機所具備的靈活性,但研製導彈系統,能夠大幅度確保摧毀目標,進而對阻止中國激進的行動起到幫助作用。與次音速巡航導彈相比,彈道導彈可能更加鋼軌,但較高的速度提高了攔截與反制這種導彈的難度,同時還提高了導彈的破壞能力。而且,與面對越來越複雜地綜合防空系統威脅的次音速戰鬥機相比,彈道導彈成本要低的多。與部署在陸基飛機上相比,當部署在潛艇上時,美國新中遠程彈道導彈要安全的多。

  美國可發展短到中程反艦彈道導彈家族,並將之出口至其盟國。華盛頓還應該促使俄羅斯認為1987年簽署的《中程核力量條約》已經過時,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新中程彈道導彈的出現。美國及盟國的大規模反艦彈道導彈能夠使中國海軍“無效”,就像解放軍認為其反艦導彈能夠使美國及其盟國的海軍“無效”一樣。中國可能會或可能不會讚同“相互確保海軍摧毀(MAND)”;沒有一支全球海軍力量,“崛起中”的超級大國的崛起速度就會慢許多,而這可能會成為追求“管理”或甚至是“控制”軍事行為的強大誘因。

  第二招:打造遠程陸海空與天基傳感器區域網絡

  華盛頓應該高度重視創建亞洲地區遠程傳感器網絡,該網絡可就中國軍事活動提供近時實預警,使地區國家能夠做出獨立或聯合防禦反應。確保解放軍對傳感器的初級破壞,至少能夠由其他傳感器網絡成員國彌補,再加上對解放軍舉動的早期預警,有助於降低解放軍行動取得成功的機率,進而阻止解放軍採取進一步侵略性行動。獲得中國軍事行動近時實圖片,可降低傳感器網絡成員國因解放軍日益提高的大規模跨地區軍事行動能力被矇騙的風險。此外,從東北亞到南太平洋地區國家採取近即時協調行動的可能性,會令中國領導人權衡再三,嚴重破壞北京長期以來無往不利的“各個擊破”戰術。隨着時間的推移,強加中國之身的軍事活動“透明度”,會提高中國建立地區信任措施的興趣,進而有可能會導致其對軍備控制制度感興趣。

  美國、日本和台灣都在足夠靠近中國的地方部署有陸基遠程相控陣雷達,能夠監督解放軍的海、空及導彈活動,而美國、日本和澳大利亞則擁有遠程天波超視距雷達,有可能覆蓋一至數千公里的範圍。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可選擇採購相對較低廉的地波超視距雷達系統,或者他們也可能選擇在本國境內部署並聯合控制美國或其他網絡成員國的遠程雷達系統。

  第三招:在台灣海峽部署軌道炮降級中國導彈力量

  電磁或軌道炮可為台灣提供最終走出中國“導彈恐怖”的時代。軌道炮利用電力加速炮彈,只有擁有電源,就能夠連續發射“炮彈”,直到軌道炮需要維護時。不過,使成本效率優勢向防禦都轉移的原因是,一枚“炮彈”的成本可能是數萬美元,而解放軍近程彈道導彈的成本則在50萬至100萬美元之間。在初期測試時,美國通用原子公司研製的Blitzer電磁軌道炮發射的炮彈可達到5馬赫,射程達100公里。由驅逐艦大小的&&搭載,Blitzer電磁軌道炮就可擁有一個1000發炮彈的彈藥庫,每枚炮彈可包括多達100枚“小彈丸”。以每分鐘發射10枚炮彈的射速,在台灣部署20門陸基Blitzer電磁軌道炮,就能夠發射40000枚潛在超音速(5馬赫甚至以上)彈丸。作為反入侵防禦,10門Blitzer電磁軌道炮就能夠對解放軍海軍數以百計的正式及非正式入侵艦船構成難以接受的威脅。2013年10月,美國原子能公司對外透露了陸基版Blitzer電磁軌道炮概念的存在。

  另外,美國應該為核動力攻擊潛艇配備軌道炮。在台灣海峽,配備軌道炮的潛艇可以幫助美國降級中國導彈彈幕,進而有助於迫使北京因失敗風險大幅度提高而中止對&攻擊。

  第四招:大規模採購F-35B短程起降戰鬥機

  受項目延期影響,目前美國最大規模的武器採購項目——即斥資3957億美元採購2443架F-35聯合攻擊戰鬥機——成為預算削減的關鍵目標。與F-16和F/A-18等第四代遺産戰鬥機相比,F-35戰鬥機在隱身級別方面有明顯優勢,而且其傳感器性能也大幅提高。據報道,僅其紅外預警傳感器就能夠探測到200英里外的目標,這意味着它可支援導彈防禦任務。

  不過,隨着F-22戰鬥機生産線的關閉,F-35也成為美國空軍、海軍及海軍陸戰隊採購第五代戰術戰鬥機時的唯一選擇,儘管其平均單價已經上升到1.3至1.6億美元,接近此前因“買不起”而停産的F-22戰鬥機。然而,F-35B垂直或短距起降型戰鬥機可在阻止解放軍時做出最大貢獻,因為它使美國海軍的13艘直升機登陸攻擊艦成為攻擊力強大的航母。F-35B戰鬥機也為日本、韓國和澳大利亞等盟國提供了獲得本國海上航空力量的最快途徑。對於新加坡(人們普遍認為新加坡會採購F-35戰鬥機)和台灣(台灣也有意採購F-35戰鬥機)而言,F-35B戰鬥機可提供第五代戰鬥機的性能和戰術隱藏優勢,因為它還可在美國海軍航母或大小直升機登陸攻擊艦的艦船編隊的掩護下行動。

  第五招:打造重型運輸機 快速部署地面作戰部隊

  雖然新導彈和空中戰鬥系統可能與海上、空中與航空航天領域競爭緊密相關,但美國仍然需要部署佔據主導地位的地面部隊支持盟國及友國。美國陸軍及海軍陸戰隊前線部署部隊規模的不斷下降,對華盛頓提出了重新考慮設計用於快速航空運輸的新型中等重型機械地面部隊的需求。這是2009年取消的“未來戰鬥系統”計劃的目標之一。美軍還需要能夠由大小類似C-17運輸機的強大的30噸級以上戰車。美國還需要發展C-5運輸機的後續機型。“未來戰鬥系統”計劃的另外一個犧牲品是聯合重型運輸旋翼機項目,該項目設計打造一款20至30噸重型直升運輸機。當美國需要以壓倒性力量奇襲解放軍針對東海及南海糾紛島嶼發動的軍事行動時,就需要利用重型直升運輸機。美國應該考慮與日本聯合研發這種重型直升運輸機。

  第六招:啟動低成本不對稱項目 特別是台灣

  美國及其盟國還需要新型低成本高能武器,因為解放軍的武器數量已經大幅度增加,而且其武器質量也大幅提升。美國應該優先發展新型導彈、飛機與火炮系統。例如,以據估計約為340萬美元的單價,韓國就能夠獲得500枚彈道導彈與巡航導彈,而其成本大致與其最近採購的、均價約為9670萬美元的18架波音F-15K戰鬥轟炸機相當。以約180萬美元的單價,台灣就能夠獲得多達1000枚陸軍戰術導彈系統(ATACMS),而其成本大致於採購14架單價為1.31億美元的全新F-16C戰鬥機相同。面對中國威脅時的這種價格優勢,正是韓國與台灣在過去十年來研發新型陸攻導彈的原因。直到最近,華盛頓還在反對首爾和台灣採購新的遠程導彈,但其應該改變這種政策,並向韓國及台灣出售並聯合研發新型導彈。

  出於自身利益考慮,中國不考慮進行導彈控制,並繼續發展可威脅到台灣、日本、韓國與菲律賓的新型區域導彈。考慮到導彈的成本效率,現在華盛頓有必要幫助其盟友獲得必要的戰區導彈系統,以防禦中國的導彈力量。考慮到F-35戰鬥機控製成本的失敗,這些國家還需要單價為3000至4000萬美元的第4+戰鬥機。許多國家考慮利用由瑞典薩博公司研製的單價為4000至5000萬美元的“鷹獅”戰機來填補這個需求。美國應該利用其新美國空軍教練機項目研發一款廉價的新輕型戰鬥機。為了降低成本,這種新型戰鬥機未必需要具備極高的隱形能力,但卻應該配備有最新型的武器裝備,以應對中國與俄羅斯的最新型戰鬥機。另外,配備有更強大的通用電氣F404或F414渦扇發動機的升級版台灣自製防禦戰鬥機或許也能夠滿足這種需求。

  美國海軍還在開發新一級別高精度艦載炮彈,首先這種炮彈會裝備由“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搭載的新型155毫米艦炮,接下來這種新型炮彈還會廣泛應用於127毫米艦炮。此外,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還研發了一款據稱射程120公里的新型有翼炮彈,而且這種炮彈還集成了傳感器,使之能夠攻擊移動目標。就成本來看,由洛?馬公司研製的有翼炮彈與單價6至7萬美元的“地獄火”反坦克導彈相似,在打擊解放軍單價高達數百萬美元的攻擊與運輸艦時,存在極高的成本優勢。台灣的600門155毫米火炮系統也有可能會武裝這種精確制導炮彈。另外,美國還應該幫助台灣早日獲得新潛艇。台灣目前打算自主建造潛艇,作為援助,美國可提供武器、指揮與推進系統,以滿足台灣的需求。如果美國不提供,那麼華盛頓也應該幫助&&從美國的盟國獲得這種技術。

  第七招:加大投資新戰略、戰術核武器

  對於中國核能力、俄羅斯核力量現代化及大規模戰術核武器、朝鮮及伊朗遠程核打擊能力的不確定,需要美國及盟國政策制定者對核威脅做出更公開的評估。這些威脅還需要阻止美國進一步削減核武器並展開核力量現代化——在必要情況下增加核武器——的新政策。此外,華盛頓有必要組建一個國際聯盟,為中國提供一個選擇:停止核及導彈武器技術擴散,坦白過去的擴散行為,執行現有法律法規,採取可大幅度提高透明度並強化保障的措施,否則國際聯盟就會採取防禦措施。

  現有長達5000公里地下隧道,以及大量新建隧道,以支持解放軍第二炮兵現有及在建新基地,足以使人懷疑對解放軍導彈及核武器數量的公開估測。在沒有完全理解中國核隧道之前,必須停止與俄羅斯的核削減努力。另外,美國應該做好準備更換“民兵”陸基洲際彈道導彈和“三叉戟”潛射導彈的彈頭,而且還應考慮適當提高美國陸基洲際彈道導彈的生存能力。美國還應撥款資助“SSBN-X”後續型號,取代“三叉戟”潛射導彈,並研發新型遠程轟炸機。奧巴馬政府到2020年退役美國海軍“戰斧”對陸核攻擊導彈是一種單方面裁軍行為,這種做法必須停止。美國還需要有一個應急計劃,發展親朋的核武裝“戰斧”或JASSM-ER戰術巡航導彈。

  奧巴馬政府依靠F-35戰機挂載戰術核武器的計劃,並不像將之配備在核潛艇上那麼安全。在亞洲,這是一種關鍵的能力,可阻止中國利用其戰術核力量,並阻止朝鮮及伊朗利用其核武器。這些武器還可幫助阻止中國在美國無法以常規武器做出迅速回應的情況下利用常規武器。

  第八招:重啟探月計劃

  中國與俄羅斯可能會把月球變成下一個軍事高地。從月球上,中國能夠監測並瞄準軍用地球衛星,或破壞未來和太空站或天基太陽能收集器。一旦中俄合作,兩國就有可能以更快的速度建立軍民兩用月球基地。在這一點上,奧巴馬政府2010年取消布什政府的重返月球計劃是個戰略錯誤。華盛頓牽頭鼓勵多政府資助私營商業財團建立月球設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挽回這種戰略錯誤。這能夠使美國能夠在月球軍事應用方面快速反擊中國或俄羅斯。

  結論

  在2009年與中國構建合作夥伴關係的嘗試失敗後,作為對中國日益好戰的姿態、持續的軍事建設以及擴散危險武器的遲到的回應,奧巴馬政府於2011年制定了向亞洲轉移重心的戰略。該戰略受到了華盛頓及美國在亞洲的盟國的熱烈歡迎。然而,向亞太轉移重心的戰略是不安全的,很容易受到美國軍事開支削減的影響,而且也未能全面回應日益增強的中國挑戰。 然而,通過考慮協調現有盟友軍事能力,研發新軍事能力並與盟友分享,同時重新考慮會限制美軍及其盟友實現這些新能力的政策,華盛頓或許能夠成功應對這些挑戰。(知遠/北風)

集成閱讀

熱點推薦

頻道推薦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000111184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