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審視塵封的歷史
島上的生活日復一日,島外人們對甲午戰爭的研究和思考年復一年。
在距離威海大約960公里的合肥,當年一手創建北洋水師、最後在《馬關條約》上簽字的李鴻章故居去年吸引了30萬游客。
“歷史是無法100%復原的,但越接近它,我們對它的了解也更深。”故居陳列館館長吳勝説。
吳勝從1999年故居對外開放就在那裏工作。他記得不少人參觀後,都大罵李鴻章是“賣國賊”。
近些年,越來越多的游客不再這麼簡單地看待了。“甲午戰爭失敗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也是由於當政者沒有找到實現中國現代化的正確路徑。”31歲的講解員陳騫説,“李鴻章只是大清的一枚橡皮圖章,沒有他,也還有‘張鴻章’、‘王鴻章’。”
在甲午戰爭的另一個主要戰場遼東,人們從民間捐資,原尺寸復原了鄧世昌的致遠艦,為人們重述那段悲壯的故事。黃海海戰中,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在艦艇受到重創後毅然決定撞向主力敵艦,未果。他落水後在愛犬試圖營救自己時按犬首入水,以身殉國。“我們希望借助這個‘致遠艦’弘揚民族精神。”建造方組織者宋沛然説。
在威海,2003年建成了全長11.6公里的世昌大道,東西貫穿中心城區一直延伸到海邊,佇立於此可遠眺當年的海上戰場。而市中心公園環翠樓的大門前,鄧世昌和愛犬的雕像吸引了很多大人和孩子的目光。
海軍部隊院內的展覽館,擺放着一個按比例縮小的舵輪咖啡桌的複製品,上面懸着一把滴血圖形的利劍,寫着一個紅色的“恥”字。甲午戰爭結束,日本人用定遠艦的舵輪改造成了一個咖啡桌。講解員説,展覽館的這件展品是為了提醒今天的中國人勿忘國恥。
一位前來參觀的不願透露姓名的海軍軍官對記者説:“甲午戰爭前日本研究了中國三十年,而清政府則對日本所知甚少。這是個慘痛的教訓。”
為了給劉公島上的展館增加展品,戚俊傑和他的同事們行程五六萬公里,尋訪了200多位甲午將士的後人。
1992年秋,他們坐一輛小卡車,拉着100多斤海帶到安徽巢湖探訪丁汝昌的後人。生活窘迫的丁氏第五代孫丁小龍和丁小明被他們的誠信感動,捐出了時隔多年卻依然精美的紅木八仙桌和木床。
1998年,他們到鎮北艦管輪葉顯光第四代孫葉顯祥的家裏,得到了歷經失火和水災難得保存下來的手札。
1999年,他們在福州見到了定遠艦總管輪陳兆鏘的兒子,後來多次書信電話交流,獲得了陳兆鏘用過的袖珍指南針和懷錶。
“那些將士的後人有很多最初不願意承認自己的身份,因為社會對他們先人的一些負面評價給他們帶來壓力。”戚俊傑説,“而我們至今仍不了解當年戰爭的全部細節,因此對很多事情可能評價得不客觀、不全面。”
他&&,要提高全民族素質和海洋意識,要加快現代化建設,“只有整個民族壯大了,甲午戰爭的悲劇才不會重演。”
戚俊傑的努力使博物館和陳列館內容日漸豐富,而參觀者大都會心情沉重,比如山東海警一支隊警官劉偉。
“每個人心裏都有一道傷痕,特別是我們當兵的。”他説,“當前海軍、海警的裝備和先進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我們需要加大投入。”
旅游旺季時,丁汝昌玄孫、農民丁小龍和丁小明會從安徽老家來到威海,租一個草廈子(相當於儲藏室)住下,在博物館和陳列館向游客出售關於甲午戰爭的書籍。52歲的丁小明説,自己讀書不多,20多歲時才知道丁汝昌其人其事。
“有過這樣一位祖先我感到很榮耀。”不善言辭的丁小明説。他很低調,原本不想接受採訪。“我文化水平有限,也不願到處打着祖先的旗號辱沒先人。我賣書是為了讓後人永遠記住這段恥辱的歷史。”(實習生陸瀟、湯小雨亦有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