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人民軍隊為何雷鋒多

2015年06月19日 11:40:56 來源:解放軍報

    3、“後雷鋒”時代的種子效應。

    雷鋒的名字,由毛澤東“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而傳遍了神州大地。此後,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及一批偉人名人,紛紛為雷鋒題詞。50多年來,中央政治局常委以上的黨和國家領導人給雷鋒題詞19次,成為學雷鋒活動的強大推動力。

    著名詩人賀敬之在《雷鋒之歌》中這樣寫道:“1963年的春天,使我們如此地激動!歷史在回答:人,應該怎樣生?路,應該怎樣行?”總政治部和共青團中央在軍事博物館舉辦的雷鋒事跡展覽,不到一個月就迎來了80多萬人次,留言2.2萬條。刊登雷鋒事跡的《中國青年》雜誌發行800萬份仍然供不應求,一個炊事員只好從別人手裏借一本手抄下來。周總理看到了這個手抄本,稱讚他的學習精神,連聲説道“擴大發行”。

    雷鋒的出現,使億萬人民從這個普通士兵身上尋找着“為誰活着,怎樣做人”的人生答案。年輕的一代,從雷鋒平凡而偉大的人生路程中,懂得了:即使不能像董存瑞、黃繼光那樣成為英雄,也同樣可以為國家和人民做出貢獻。而廣大老百姓從雷鋒同志春天般的溫暖中感受到了做好事、樹新風的快樂。由此,一個新詞語出現了:“學雷鋒做好事”。這6個字流傳50多年,經久不衰,如今已成為最具標誌的雷鋒文化符號。

    雷鋒的出現,極大地豐富了和平時期人民軍隊的形象,使人民群眾在對解放軍的觀察認識中加大了道德的元素。軍事文化中亮麗的“雷鋒文化”命題應時而生,而運用雷鋒精神推動部隊建設,提高戰鬥力,也成為各級指揮員的自覺行動。一個“後雷鋒”時代出現了。

    一批雷鋒歌曲、影視作品的廣泛傳播感染了數以萬計的人。《學習雷鋒好榜樣》這首由軍隊創作的悅耳動聽的歌曲,至今還唱響在全軍和全國大中小學的校園裏。雷鋒故事、雷鋒日記是每個士兵必讀教材。“學雷鋒見行動,爭做雷鋒式的好戰士”,成為軍人的前進目標。濃厚的雷鋒文化氛圍,成為雷鋒傳人成長的土壤。

    “一個雷鋒倒下去,千萬個雷鋒站起來”。自上世紀60年代至今,一個個雷鋒式的先進人物,成為解放軍英雄譜中一道亮麗的風景。

    見義勇為、捨己保護鐵路的愛民模範歐陽海,在抗洪搶險中英勇獻身的優秀共青團員謝臣,頭部受傷依然堅持作戰的海軍戰士麥賢得,為保護群眾捨身撲向意外爆炸點的戰士王傑,為搶救6名少年攔截驚馬而英勇犧牲的劉英俊,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雷鋒”。劉英俊在日記中寫道,“雷鋒啊,我的戰友!你的生命,在我身上延續;你的熱血,在我身上沸騰”。

    劉英俊犧牲之後,這支部隊從鞍山迎來了一位年輕的新戰士,他以雷鋒、劉英俊為榜樣做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善行人生,積丘成山,在雷鋒犧牲50年後成為人們交口稱讚的“當代雷鋒”。他叫郭明義,如今跟着他學雷鋒的團隊成員已達30多萬人。當年的學雷鋒活動中,另一個積極分子叫孫茂芳,走上北京軍區總醫院副政委的崗位後,依然把學雷鋒當作自己的自覺行動,將孤寡老人當做自己的親人,做過的好事多得數不清,在72歲那年被國家樹為2014年度的“當代雷鋒”。人們習慣於對這個一輩子學雷鋒的老幹部稱之為“老雷”,而忽略其本名“孫茂芳”。一位外國朋友問道:“你為何姓雷,學雷鋒又有什麼好處?”他回答:“學雷鋒有德,德高壽長。”

    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儘管社會思潮紛雜,價值觀念多元,但雷鋒文化形成的影響力,使學雷鋒活動在軍營持續發展。全軍先後涌現出140多名“學雷鋒標兵”。朱伯儒、黃祖示、劉德全、李潤虎等學雷鋒“對崇高的堅持”,感染了社會;張子祥“幫傻子、撫孤寡”,使外國記者將雷鋒比作“東方的耶穌”;累死在汶川抗震救災現場的軍校學員、鋼鐵戰士武文斌,使人們重新認識了80後新生代,他們和雷鋒一樣仍是可愛的人。

    雷鋒生前所在團20000多名復轉官兵,“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把雷鋒精神種子播撒四方。以雷鋒戰友、第九任團長宋清梅為代表的560名戰友,在離開雷鋒的日子裏,矢志不移學雷鋒。在家鄉鄧州成立“編外雷鋒團”,被中宣部評為“時代楷模”。

    自2007年至2013年國家已經開展的四屆全國道德模範評選,李素芝、孟祥斌、邰忠利、何祥美等23人當選全國道德模範,趙渭忠、向南林、彭燕、何敏等41人獲得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

    在中國歷史上,還沒有一個人像雷鋒那樣能夠引起全國全軍向他學習的持續熱潮。雷鋒精神的弘揚,雷鋒文化的傳播,使人民軍隊成為培育雷鋒傳人最有成效的集體。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糾錯】 [責任編輯: 李朋芳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1181279329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