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表演性的課目在訓練場上徹底消失
近日,《解放軍報》報道,北京軍區某工兵團取消了“挖掘機開瓶蓋”、“挖掘機鋼針刺雞蛋”等5項觀賞性較強的表演課目,換上了一批具有實戰價值的訓練課目,此舉引起廣大官兵的強烈反響。一直以來,在我軍一些軍事訓練匯報表演中,確實有個別中看卻不一定中用的“絕活”課目。這些“絕活”觀賞性很強,卻與軍隊長遠的打贏目標並無太大關係。
以“作秀”為目的的軍事訓練是有害的。這種表演性質的訓練耗時、耗力、耗神,會佔用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資源,有時甚至會影響到正常訓練的組織實施,是一種典型的“不幹正事”現象。從深層次上看,這種做法極大地敗壞了訓風,扭曲了軍事訓練服務實戰的根本目的和原則標準,將會把軍隊的正規化建設和實戰能力的提升帶入歧途。歷史上,這樣的教訓不在少數,後果更是災難性的。晚清時期,擔任中國軍隊顧問的漢納根就曾指出,當時中國軍隊名為“操演”的軍事訓練是“習其操陣,僅學皮毛,不求精奧”。即軍官們把訓練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訓練部隊的陣形站姿上,雖然確保了上級巡查時是“虎狼之姿”,但實際上毫無戰鬥力可言,最終導致清軍逢戰常敗。可以説,這種“作秀”實為軍事訓練的毒瘤,必鬚根除。
仔細分析,産生這種“作秀”現象的原因是多重的。在主觀上,一些單位和領導將訓練成果視為自己的政績工程,急欲在形式上展現出訓練的效果和成績。但是,往往貼近實戰、有用的東西並不好看,或者並不容易展示。同時,越貼近實戰的訓練,可能面臨的風險就越大。倒不如來一些沒有風險的“花架子”充門面,才導致出現這種極端的形式主義來博彩頭、出風頭。因此,儘管這些以“絕活”為名誕生的表演課目可能最初並不是出於刻意,而是一些“藝高人膽大”的訓練能手的即興之舉。但是,其之所以能夠長久保留下來,甚至成為軍事訓練匯報表演的“重頭戲”,卻是有着嚴重功利色彩的滋生土壤。在客觀上,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也在於我們對一些專業技術性很強的軍事技能缺乏規範、科學、合理的訓練考核標準。因此,才會以“絕活”替代專業標準、以“絕活”衡量個人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