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經成功自主研發人工耳蝸,讓很多耳聾患者恢復了聽力,那麼人工耳蝸是怎麼起作用的,它適用於所有耳聾患者嗎?記者來到解放軍總醫院鼻咽喉頭頸外科,請楊仕明主任為我們介紹人工耳蝸這個在醫學界很出名但對大眾來説比較陌生的技術。
楊仕明,男,主任醫師,教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聾病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全軍聲損傷防護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人工耳蝸項目技術指導專家,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入選科技北京百名領軍人才。擅長聽覺植入手術(人工耳蝸植入、振動聲橋和BAHA植入),對聾病臨床與基礎研究(傳導性聾、遺傳性聾、先天性聾、藥物性聾、噪聲性聾、老年性聾等)具有很高造詣。
楊仕明説,耳聾患者因為聽不見,不僅比正常人少一個接受外界信息的渠道,而且語言能力會受到影響,如果沒有有效的語言溝通,無法正常學習和工作,並且逐漸與社會隔絕,生活在孤寂的無聲世界。
後天性的耳聾患者因為經歷了聽力從有到無的反差,很容易失去生活的樂趣,往往痛苦不堪。先天性耳聾患者如果不早期接受治療,智力發育和語言能力都會受到很大影響,最終失去語言能力成為聾啞人,無疑對家庭和社會都是沉重負擔。
按照耳聾性質和程度,可以有不同的干預治療技術。大部分傳導性聾通過中耳顯微手術可以改善聽力,但對於感音神經性聾患者中除了突發性聾之外一般藥物治療效果不好。傳統助聽器可以補償一部分耳聾患者的聽力問題,但不能解決所有耳聾問題。正常人聽力閾值10到25分貝,輕度耳聾30分貝,到中度耳聾60分貝,70分貝重度耳聾,極重度聾90分貝。對於重度或極重度耳聾,傳統助聽器效果很差,特別需要人工耳蝸植入解決聽力問題。
人工耳蝸如何解決重度耳聾
感受聲音的細胞稱聽毛細胞,聲波刺激內耳聽毛細胞纖毛運動,産生神經電活動傳至中樞,人就能聽到聲音。如果聽毛細胞纖毛或神經細胞因藥物、老化、遺傳等原因造成損壞,導致感音神經性耳聾。
人工耳蝸就是把聲信號轉換為電信號,把複雜的語言信息進行編碼,相當於把大型計算機變成微小芯片,通過電信號直接刺激神經産生聽力,恢復患者的聽覺。人工耳蝸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現代科技革命性的技術進步。
當然人工耳蝸還僅僅是神經植入假體,如果要根本性解決聽力問題還需要研究聽毛細胞和神經再生。楊仕明研究團隊發現毛細胞在損傷兩周之內還有機會修復,研究組從毛細胞再生、研發新藥、基因診斷、治療和幹細胞移植等方面進行多方位系統研究,爭取幫助更多的耳聾患者儘早恢復聽力,讓他們享受到現代科技給他們帶來的福音。
人工耳蝸普及的難點
楊仕明説,人工耳蝸新技術實現了聾啞人可以開口説話的神話,的確帶來了耳聾治療革命性的突破,而且99%的重度耳聾患者都是可以有可能獲得改善聽力的機會,但對耳聾患者是否需要人工耳蝸植入,何時進行人工耳蝸植入,如何保證手術安全等等,都需要高級耳科專家把握分寸和提高顯微手術技術。人工耳蝸植入需要精準技術。
2006年殘聯數據表明,中國聽力殘疾人數2780萬,位居所有殘疾第一位,而且耳聾病人數量逐年增加,特別是新生兒聽力障礙和老年人耳聾將是未來10年內我國必須面臨的挑戰,因為重度耳聾病人中可能潛在的人工耳蝸植入患者高達100萬,急需植入者至少30萬,但國內迄今為止植入者為3萬多人,還有大約90%耳聾患者等待耳蝸植入。我國目前僅有69家醫院共100多位醫生被認定為人工耳蝸植入指定機構和具備手術醫生資質。解放軍總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作為國家重點學科,是我國耳科領頭羊,培養了大批中國耳科專家,也培養了大批中耳人工耳蝸植入專家,是國家耳科技術培訓基地。301聽覺植入中心擁有國內外最大之一的技術團隊,目前已經成功完成人工耳蝸植入2000多例,手術技術和研究水平在國際上也非常有影響力。面對國內龐大的耳聾患者數量,我們感覺到緊迫感,我們需要培養更多的掌握這項精準技術的專科醫生,的確任重道遠。
為什麼人工耳蝸植入精準技術面臨緊迫感?因為先天性耳聾的孩子每天都在成長,如果錯過了1到3歲的植入黃金期,學説話就很慢了。同時每天又有新的耳聾嬰兒降生,老齡化也會帶來更多老年耳聾患者,單靠幾個中心去做人工耳蝸是完全不夠用的。
解放軍總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在楊仕明教授帶領下,逐步建立了我國人工耳蝸植入技術的標準化和流程化,並且在國內三甲醫院廣泛推廣,未來將培訓更多中國醫生掌握人工耳蝸精準植入技術。
一直以來人工耳蝸被國外技術壟斷,雖然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國內開始研究人工耳蝸,但一直到2011年國産諾爾康人工耳蝸取得中國SFDA認證,並且在臨床大量應用驗證了安全性和穩定性,2012年獲得歐盟認證,出口15個國家,成為第一個被國際認可的中國人工耳蝸産品。
國産諾爾康人工耳蝸已經成功在國內外患者中植入2000多例,取得與國外人工耳蝸一樣的植入效果,更為重要的是,中國諾爾康人工耳蝸最大的特點是相對於進口耳蝸對漢語的識別更好,因為漢語是聲調語言,必須靠中國人自己解決這個問題。
由於國外人工耳蝸的技術壟斷導致産品的價格壟斷,一直以來,進口人工耳蝸價格昂貴,植入費用高達15-30萬,另外術後還需要長期的康復費用,一般家庭難以承受,所以沒有被廣泛接受。2010年之後國家人工耳蝸搶救項目為貧困聾兒解決了一部分難題,另外有社會慈善基金比如台灣王永慶資助的免費人工耳蝸項目、宋慶齡基金會以及中國少年兒童基金會組織愛心人士與企業提供的人工耳蝸資助項目。但是仍有眾多耳聾病人還沒有得到救助的機會。國産人工耳蝸大大降低了費用,一般在10萬以內,將大大減低了醫療成本,讓更多耳聾患者受益。當然,我們仍然大力呼籲盡快推進醫保和新農合等多種政策性引導以及社會愛心人士參與慈善事業,最終解決耳聾救治問題。
耳聾康復要成體系
楊仕明介紹説解放軍總醫院的聽覺植入中心人工耳蝸在已經完成的2000多例手術成功率為99.5%,其中還包括相當部分的疑難複雜植入病例,手術一般歷時一兩個小時就可完成。楊仕明帶領團隊建立了標準流程,手術安全性和精準植入技術位於領先水平。
除此之外,術後康復也是非常重要。正常孩子3歲之前都能説話了,但先天性的聾啞兒童人工耳蝸植入之後需要相當長的聆聽習慣和漫長的語言學習過程,大部分孩子需要1-3年時間,言語效果與植入年齡和耳聾時間關係密切,一般是越早植入越好,國內一般是出生之後7個月以上即可手術。
我們國家干預並沒有像發達國家一樣很成體系,現在國內還沒有一個針對聾病從研發、生産、診斷、治療到康復一體的國家基地,雖然我們離完善的體系還有一段距離,但建立完善、科學的體系是醫療的大方向。
推動學科發展瞄準國際最前沿
解放軍總醫院剛建院時,五官科沒有細分,在四代人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努力,這個學科快速成長、進步,從只有13張床位的耳鼻咽喉的小學科,發展成為擁有180張床位的大學科,成為首批國家重點學科。目前,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已經建成解放軍總醫院這個醫學航母的最大專科門診,門診量一直處於各學科之前列,年門診量超過20萬人次,特別是在耳科學更具優勢,建立了亞洲首屈一指的耳聾患者DNA數據庫、聽力數據庫和顳骨組織病理庫。20世紀90年代中期解放軍總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在國內率先開展人工耳蝸植入技術,經過多年臨床積累,找到了能根本性解決感應神經性耳聾的方法,讓聾啞人能聽見聲音並開口説話不再是神話。
2014年楊仕明教授入選“科技北京百名領軍人才”,他正在帶領團隊從耳鼻咽喉科學國家重點學科為起點,瞄準國際發展最前沿,把學科建設成為覆蓋 “預防、治療、康復、研發、産業” 全鏈條五位一體聾病研究國家基地和國際科技合作研究基地。有理想才能有夢想,有夢想才有更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