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情報局|中國人民大學資訊學院:“開先河、成大業、廣育才” 為學生提供眾多未來發展通道-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5/15 10:12:13
來源:新華網

2024高考情報局|中國人民大學資訊學院:“開先河、成大業、廣育才” 為學生提供眾多未來發展通道

字體:

  新華網北京5月15日電 日前,中國人民大學資訊學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陳紅做客新華網2024高考情報局,為廣大考生和家長介紹中國人民大學資訊學院的教學特色等相關情況。

  Q1:能否請您簡單介紹一下人大資訊學院。

  中國人民大學資訊學院自1978年建立以來,在電腦科學與技術、資訊管理與資訊係統、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信息安全等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為我國信息化建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學院目前有電腦科學與技術、資訊管理與資訊係統、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信息安全、軟件工程5個本科專業,其中4個是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1個是北京市一流本科專業。這些專業都有碩士學位授權點和博士學位授權點。其中,電腦科學與技術、管理科學與工程分別擁有一級學科博士點。另外,學院還設有電子資訊專業碩士學位點和電子資訊專業博士學位點,以及電腦科學與技術博士後流動站。電腦專業是國家級特色專業和北京市重點學科。

  資訊學院還擁有3個省部級重點機構,包括:數據工程與知識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大數據管理與分析方法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數據庫與商務智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Q2:總體來看,學院主要有哪些特點和專業優勢?

  資訊學院的特點和優勢總體上可以用9個字來概括:“開先河、成大業、廣育才”。

  “開先河”是指,人大資訊學院是全國第一個以“資訊”命名專業係的(1978年),它也是全國第一個開啟數據庫教學和科研的院係,出版了國內第一部數據庫教材《數據庫係統概論》,這本教材目前累計發行已經超過400萬冊,3次榮獲國家級優秀教材獎。另外,2009年資訊學院在人大首個試點本科生“大類培養、無時點分流”模式,一直延續至今。此外,資訊學院成立了全國首個“圖靈實驗班”,2016年開始招生。

  “成大業”簡單講就是3點,一是學院科研經費連續多年居全校第一;二是近年來獲得了一係列重要獎項,比如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等;三是本科生在電腦領域頂會和頂刊上發表論文的數量和品質位居全國頂尖水準。

  “廣育才”是從資訊係一成立就留下了基因:是國內最早將多個交叉學科應用于復合型人才培養的學院,在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方面有悠久的歷史並具有非常成功的經驗。

  Q3:請您給我們具體談談資訊學院的人才培養。

  無論是師資隊伍、學科水準,還是人才培養品質,對于感興趣電腦類專業的考生,人大資訊學院都是一個非常選擇好的選擇。在資訊學院就讀不僅僅能夠得到國內一流的電腦學科的教育,而且有眾多未來發展的通道。

  一、我們擁有國內頂尖的數據庫學科

  資訊學院是我國電腦學科數據庫領域教學和研究的開創者,學院創始人薩師煊教授是中國數據庫學科的奠基人之一,學院數據庫以及大數據研究在國內學術界一直處于領先地位。2018年,數據庫團隊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所創立的人大金倉數據庫公司是國産數據庫行業的領軍企業。

  二、我們擁有一流的電腦學科

  學院電腦學科位居全國第一方陣,也是人大的“強優學科”。2021年,入選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是教育部33個電腦拔尖人才培養基地之一。入選教育部“101計劃”建設單位,101計劃在整個電腦專業一共建設12門核心課,由9所高校牽頭,人大資訊學院是其中的一所牽頭學校,牽頭了《數據庫係統》課程建設,另外還參與了其他4門課程的建設。

  三、我們擁有領先的交叉學科

  人大擁有眾多A+級的人文社科專業和卓越的理工學科,這為交叉學科建設提供了天然的肥沃土壤。因此學生培養方案非常豐富,有多個拔尖班、雙學位班和出國項目可供選擇。

  資訊學院利用自身的學科優勢以及在數據庫與人工智慧方向上的領先地位,設有"金融學﹣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工學)"雙學士學位復合型人才培養項目、"大數據技術﹣農林經濟管理"雙學士學位復合型人才培養項目、"智能大數據技術"榮譽輔修項目,這些項目都是在培養交叉復合型領軍人才。學生畢業可以獲得兩個不同學科的學士學位。

  四、我們有頂級的人才培養效果

  資訊學院學生的培養品質非常高。學院每年都有多位本科生發表頂級論文,本科生頂會頂刊論文的發表數量和品質是位于國內頂尖水準的。資訊學院學生在學科競賽中也是成績卓越,在國內高校名列前茅。

  五、我們的學生有廣闊的成長空間

  學院畢業生就業呈現"品質高、待遇優、發展好"的特點。2023屆圖靈實驗班有意願保研同學的保研率為100%。近五年,72%左右的本科畢業生選擇繼續深造,其中國內攻讀碩士或直博的學生約佔51%,出國留學約佔21%。

【糾錯】 【責任編輯:李東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