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30日電 題:深耕中國 布局未來——從跨國公司投資動向看中國市場吸引力
新華社記者
山姆會員商店、開市客、百盛中國、達美樂比薩紛紛看好中國消費市場,競相擴張在華業務;麥當勞計劃到2028年底將中國餐廳數量增加近一倍;巴斯夫南京生産基地擴産……近段時間,一批跨國公司加緊在華投資布局的動向引發各界關注。
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雖然我國實際使用外資仍然承壓,但新設外資企業持續增長。如何看待當前我國吸引外資態勢?記者近日進行了採訪調研。
增資擴店 堅定看好中國市場
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至4月,全國新設外商投資企業16805家,同比增長19.2%。
“新設企業數量的增長有一定風向標作用,將對未來到資形成支撐。”商務部外資司負責人説。
今年以來,穩步復蘇的中國經濟,吸引不少外資企業加碼布局中國。
5月21日,隨着簽約奠基儀式的舉行,山姆會員商店正式落戶廣東中山。同樣在這一週,山姆會員商店南京江北店開門迎客,成為山姆在中國的第48家門店;
繼今年年初在深圳開設華南首家門店後,開市客(Costco)大陸首家帶加油站的會員店5月28日亮相南京……
美團最新數據顯示,從去年5月到今年5月,美團監測的四家頭部外資餐飲品牌平均門店擴張增速同比上漲23.64%。
“今年一季度,我們大中華區平均每間可售房收入同比增長6%,高於全球平均增長水平。”萬豪國際集團大中華區總裁毛怡冰説,去年集團在中國新簽約了近百家本地酒店,比2022年增加55%,目前集團大中華區酒店數量已超530家。
“隨着中國文旅市場的持續復蘇,中國消費者的影像産品消費金額也呈上升趨勢。”佳能(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小澤秀樹説,佳能在華影像業務近兩年一直呈上漲趨勢,今年一季度更是表現亮眼。
根據日本行業組織國際相機圖像器材工業協會(CIPA)數據,2023年全球數碼相機行業,中國出貨量達156.5萬台,同比增長24.7%,高於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
完善的工業製造體系,不斷提升的創新能力,為在華外資企業帶來廣闊機遇。
“來到中國以後,我最大的感受是變化速度如此之快,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不斷強調速度和敏捷的重要性。”今年2月成為歐萊雅北亞總裁及中國首席執行官的博萬尚,發出這樣的感慨。
瑞典重型汽車生産商斯堪尼亞中國集團總裁何墨池告訴記者,考慮到亞洲和中國市場的發展潛力,公司最終決定在中國建立生産基地增加産能。“中國已經成為在電氣化、自動駕駛和智能車聯網領域創新最多的國家之一。我們想利用中國的創新力量,也想利用中國的供應鏈。”
“中國市場已經成為檢驗和磨礪企業競爭力的舞&。”對外經貿大學教授崔凡説,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一些公司出於風險考量投資決策相對慎重,但有實力的企業不會輕易放棄中國市場。
加大研發 擁抱消費升級新趨勢
鑼鼓聲起,紅、黃兩頭舞獅和着鼓點騰挪翻飛。今年年初,漢高這家有着140多年歷史的德國企業,用頗具中國風的方式,在上海啟動了亞洲最大的消費品研發中心。
加強本土化創新研發,順應消費升級趨勢,持續增加優質供給,是不少跨國公司在華取得良好業績的一大密碼。
“利潔時在中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受益於‘在中國、為中國’戰略,與關鍵業務夥伴緊密合作,洞悉中國市場、生態系統和日新月異的電商格局,並以比全球更快的中國速度研發新品。”利潔時全球高級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普艾君説,近年來,利潔時大中華區凈收入均超過了整個集團平均水平。
緊盯消費新人群、新需求、新賽道,加快研發新産品、推出新服務——
在不久前舉行的中國國際自行車展覽會上,迪卡儂旗下專業公路自行車品牌VAN RYSEL首次亮相。迪卡儂北亞公路自行車運動品牌總監趙躍武説,保守估計中國2029年會有1個億的自行車運動愛好者,其中公路自行車的比例會非常高。“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機會。”
為了滿足中國消費者更加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近年來,迪卡儂將産品線擴大到80多種運動項目,以滿足從入門到專業,從幼兒、青少年到成人等不同人群、不同運動水平的需求。
“如今中國消費者更加注重自我護理和衞生,我們將重點加強現有産品組合,針對女性消費者等細分群體不斷開發新品類,並在營養補充劑和非處方藥等細分市場探索新機遇。”普艾君説。
擁抱消費新模式、新場景、新業態,與中國夥伴合作、共同搶抓市場機遇——
今年4月,歐萊雅全球首家自建智能運營中心在蘇州啟用。通過運用數字化系統、自動分揀和移動機器人,該中心每年可處理5000萬個D2C(直達消費者)訂單及1700萬個商業客戶訂單,以滿足中國電商市場日益增長的需求。
“去年,歐萊雅中國的電商業務佔全年銷售額的62%。”博萬尚説,近年來,歐萊雅持續擴大在華“朋友圈”,投資中國年輕品牌、與中國初創企業合作開發硬體産品,在與中國合作夥伴的互利共贏中不斷收穫着新的成長。
搶抓機遇 共享中國發展“大蛋糕”
《紐約時報》日前援引美國慧甚公司的預測稱,雖然標準普爾500指數中美國上市公司近60%的收入來自國內,但它們最大的海外銷售來源是中國。“許多美國大公司的很大一部分收入依賴中國,産品也依賴中國的供應商和工廠。”
摩根大通亞太區首席執行官舒爾德·利納特近日也發出同樣的感慨:中國經濟體量已經大到不能被忽視,投資者“必須在那裏做生意”。
在美國頻頻動用加徵關稅、出口管制等手段升級遏制打壓中國的當下,全球工商界越來越多地發出合作的呼聲——
10年前中國的大街上還沒有一輛特斯拉,如今特斯拉中國車主數量超過170萬、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貢獻特斯拉全球約一半的産能。在特斯拉公司副總裁陶琳看來,特斯拉在中國的發展,正是中美兩國以開放合作實現互利共贏的生動寫照。
“我們在中國的員工超過99%都是中國人,在中國的供應鏈95%以上都來自中國本土。我們信任中國團隊、信任中國的供應鏈、信任中國的合作夥伴,正是這種信任與合作,為兩國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陶琳説。
面對風高浪急、更趨複雜的國際環境,中國堅持以開放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
開展增值電信業務擴大對外開放試點工作,在獲批開展試點的地區取消互聯網數據中心、內容分發網絡等外資股比限制;
發布《跨境服務貿易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4年版),首次在全國範圍對跨境服務貿易建立負面清單管理制度;
&&進一步支持境外機構投資境內科技型企業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優化管理服務、加大融資支持、加強交流合作、完善退出機制4方面16條具體措施……
今年以來,中國推出一系列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政策舉措,同各方共享發展紅利。
美國管理諮詢公司科爾尼日前發布的2024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資信心指數報告顯示,中國排名從去年的第7位躍升至第3位,在新興市場專項排名中位居榜首。
“未來最好的投資機會仍在中國,忽視中國只會錯失機遇。”舒爾德·利納特説。(記者潘潔、謝希瑤、趙陽、唐詩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