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溝溝”何以化身文旅“香餑餑”——解碼江西上饒文旅産業高質量發展之道-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5/31 10:16:49
來源:經濟參考報

“山溝溝”何以化身文旅“香餑餑”——解碼江西上饒文旅産業高質量發展之道

字體:

  江西婺源縣篁嶺景區。受訪者供圖

  江西婺源縣篁嶺景區。受訪者供圖

  廢棄礦山變身“仙俠世界”,數十億次的線上曝光量,短短幾年間,人人逃離的空心村已吸引近千萬名游客;偏遠閉塞的村莊成為“過神仙日子”的網紅旅游打卡地;雜草叢生的荒地“亮相即出圈”,化身盛世徽州不夜城……

  深山變“新名山”,“山溝溝”成為“香餑餑”。在江西上饒,一個個小山村悄然來到文旅市場“C位”,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樣本”接連涌現,它們不斷刷新人們對網紅景區的傳統認知——

  為什麼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名山,卻有着超過名山的流量引力?

  為什麼名不見經傳的偏遠山村,能成為人氣爆棚的“網紅”打卡地?

  為什麼看似沒有機會的山區,卻被激活成為村企共富的“桃花源”?

 風向 方向

  説起篁嶺,人們認識它大多從一幅幅攝影作品開始。早在20世紀90年代,一些攝影家就發現了婺源這一小眾出片寶地。白墻青瓦、梯田疊翠……只不過,他們眼中的詩情畫意,對當地村民而言,卻是實實在在的苦累負擔。

  “‘地無三尺平’,下去一趟要個把小時。”回憶起2009年前的場景,篁嶺村村民江春花止不住心酸,更別説讓她最為深刻的缺水記憶,“早上一睜眼,就惦記着取水的事,每戶派一人提着水桶排隊取水”。於是,村民陸續搬到山下生活,村裏大部分閒置房屋或年久失修倒塌,或被白蟻侵蝕腐爛,篁嶺村逐步空心化,在開發前,僅剩68戶村民,三分之二的村民已搬下山。

  此時的上饒廣信區望仙鄉村民胡富華也同樣面臨“水”的煩惱。望仙鄉是“中國石材之鄉”,2000年前後,當地開始逐步開採、加工花崗岩,廢水、石粉流到河裏面,被染成“牛奶色”的溪流讓人避之不及。“打石頭的噪音吵得人晚上睡不着覺,鎮上灰塵大,衣服從不敢晾外面。”胡富華説。2007年,廣信區全面叫停石材開採加工,植樹造林、恢復裸露地塊植被。

  一個是日益凋敝的半空心村,一個是村民避而遠之的廢棄礦山。彼時,江春花和胡富華都沒想到,十幾年後的今天,這兩個地方一個將“地無三尺平”的劣勢轉為優勢,打造梯田油菜花、曬秋IP,成為“中國最美鄉村”;一個變廢為寶,打造懸崖上的仙俠世界IP,成為熱門的網紅打卡地。

  “走紅”的背後,離不開專業的“操盤手”。

  在業內的普遍認知中,旅游項目往往九死一生,燒錢、回報周期長。更何況,近年來,在全國文旅開發的風口期,新景區層出不窮,古鎮古村遍地開花。

  不跟風,做造風的人。

  “做唯一,做獨一無二。”在開發篁嶺之初,江西婺源篁嶺景區董事長吳向陽便確立了這一發展方向。經與團隊反復研討後,吳向陽找到了篁嶺獨有的標識——梯田油菜花和曬秋。

  2013年,互聯網上還搜不到“曬秋”的詞條。最開始,篁嶺在小眾攝影圈中走紅,隨着一張張滿載鄉愁的曬秋照刷遍互聯網,篁嶺曬秋迅速“出圈”。

  在篁嶺景區接待游客人次超百萬的時候,投資3000萬元打造望仙谷漂流項目的陳亦飛卻面臨經營慘澹的局面。不過,很快,他也找到了辦法。2016年,陳亦飛遇到了中央美術學院壁畫專業的設計師田馥榛,兩人思想碰撞,決定就地取材,利用當地原始的山川峽谷、花崗岩石和空心化的贛東北村落,以懸崖民宿為核心IP,打造一個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大型文旅景區。

  山體之上的懸崖民宿群,燈火通明的夜景集市,猶如繁星點綴的懸崖夜景……2022年,一張張“網紅照片”、一段段航拍短視頻在互聯網&&火了。隨之而來的是,2022年,景區入園游客達130萬餘人次,2023年,這一數據達到369.1萬人次,綜合收入突破4億元。

  流量從何而來?“和大家想象的不一樣,除了景區主動推流,大多數還是網紅達人的自發推薦和網友‘自來水’轉發宣傳。‘懸崖民宿’‘仙俠世界’太深入人心了,成為多個短視頻&&的搜索熱詞。”望仙谷運營中心品牌部流量推廣部負責人陳露説。

  業內認為,游客在目的地停留時間每增加一晚,當地旅游收入就能增加三成左右。為此,鑫邦文旅瞄準了“夜游”這一賽道,精準撬動游客興趣點,打造江西首個夜游新地標,一舉打響了“來葛仙村過幾天神仙日子”的文旅品牌。

  光影交織下的靈秀山水,讓人“沉醉不知歸路”。逛仙街,漢服提燈游園;游仙境,仙村風物集市;觀仙景,夢幻水幕電影;品仙食,浪漫星空晚餐;醉仙居,俯瞰闌珊夜色……憑藉八大夜游産品,葛仙村成為江西省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從2020年5月正式營業至今,葛仙村游客接待量已超680萬人次。

 共贏 共富

  把市場交給懂行的企業,不代表黨委政府就不聞不問、撒手不管。

  “誰知道能活多久?我們村這麼偏遠,能折騰出什麼名堂?”一開始,當篁嶺村民曹任來聽説有公司在家鄉搞開發,滿臉的不相信、不看好、不配合。

  抱着同樣疑問的不止曹任來。當時,全國文旅項目扎堆開發,因投資中斷、産權糾紛等陷入停擺、爛尾泥潭的不在少數。

  為破解農村産權糾紛,保障企業的開發經營權,當地黨委政府創新“篁嶺模式”,即政府推動村莊整體性轉讓、整村式搬遷、市場化開發,劃撥了安置地,將集體土地轉為國有土地,動員原住民進行産權置換。

  明確了産權,企業投資開發便有了信心保障。

  “政府做好服務和引導,勇於和企業一起蹚新路,讓企業敢於把身家性命押在這裡,減少後顧之憂。”上饒市廣信區委書記何黨生説,對於文旅項目,當地政府在用地保障、基礎設施建設、品牌宣傳等方面不遺餘力給予支持。

  看著一個個“山溝溝”化身文旅“香餑餑”,望仙谷、葛仙村等“網紅村”的二期建設開啟了“加速度”。鵝湖書院景區改造、河口古鎮保護提升等一些傳統名勝古跡保護提升項目也提上日程。

  回顧政府在篁嶺開發中的作用,曾擔任篁嶺開發服務領導小組組長的婺源縣副縣長詹顯華總結為四個字——共贏發展。

  這和吳向陽的發展觀念不謀而合——景區發展和村民綁定,打造共贏共富的“命運共同體”。

  在打造篁嶺景區的同時,企業出資安置村民,安排村民在景區上班,每年上百萬的人流量也讓周邊栗木坑、曉容村的村民吃上了篁嶺的旅游飯。

  走在望仙谷景區熙熙攘攘的岩鋪商業街上,油條麻子粿、燈盞粿、芋餃、清補涼等贛派特色小吃琳瑯滿目;非遺集市上,竹編、木藝、榨油、制糖坊一應俱全。

  “每天成千上萬的游客經過店門口,多的時候一天三四萬人嘞!”在景區內開小吃店的望仙鄉村民余水富説。由於景區內“一店一品”的管理方式,避免了店主之間惡性競爭,一直以來,余水富的生意都“過得去”。繁忙之餘,余水富跟記者簡單地算了一筆賬:“景區內的小吃定價不高,跟市區相差不大,我做油條包麻糍,大概每天能賺個千把塊。”

  葛仙村的“跑火”,帶火了葛仙鎮的餐飲、民宿店。2020年之前,葛仙鎮餐飲民宿類個體工商戶註冊數僅15家,而今,數量已超過200家。

  返鄉做民宿、餐飲的村民多了,漢服店主、跟拍攝影師、國風粧造師、旅游主播、清吧樂隊等文旅新業態從業的年輕人也多了起來,他們構成景區內最鮮活的元素。“90後”漢服店主孫潤軍原是一名小有名氣的旅游博主,運營的個人抖音賬號有30多萬粉絲。在漢服風口期過後,他選擇在篁嶺經營“雲深映畫”國風換粧館,原創設計了一系列“曬秋”國風傳統服飾,結合劇情短視頻製作,備受游客歡迎。

 走出 走入

  十年前,2014年,在溫州工廠做西裝的婺源縣江灣鎮曉容村村民曹文娟剛回鄉,在篁嶺景區盤下一家甲路油紙傘店面,成為最早一批入駐天街的商戶。當時的她還有些吃不準:到底能不能過上好日子?該不會過兩年又要出去打工吧?

  如今,美好的生活有了落地的實感,原先在外打工一個月四五千元,現在收入早已翻了好幾番。面對記者“刨根問底”,曹文娟“保守”地不肯透露,“一年有十萬元嗎?”當記者圈定一個範圍時,曹文娟脫口而出:“那肯定超過了。”

  “一年比一年人多!過去,我們這裡春天、秋天的游客比較多。從去年開始,一年四季都是旺季,我們本以為今年的游客會少一些,沒想到人流量比去年還大。民俗展演活動一場接着一場,還經常看到老外一起抬龍燈。”説起景區的變化,曹文娟話多了起來。

  談話間,一名説着韓語的年輕游客走入店內,選中了一把“曬秋”油紙傘。曹文娟心領神會,在計算機上按下一個數字,對方搖搖頭,接過計算器,重新輸入數字……與外國游客這樣討價還價,對曹文娟來説已輕車熟路。

  “我沒到縣城買房,早幾年就在家裏做了小樓。村裏很好,為什麼要走出去呢?你看,現在世界各地的人都來我們這裡!”曹文娟説。

  不必走出深山,未來已來。(記者 程迪 姚子云)

【糾錯】 【責任編輯:劉子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