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 族 風 採
蒙古族 達斡爾族
鄂溫克族 鄂倫春族
== 蒙 古 族 ==
歷史淵源 人口分佈
民族服飾 飲食習慣
居住環境 婚姻習俗
喪葬習俗 民族禮儀
文體娛樂 宗教信仰
著名人物    
著 名 人 物
元朝前期蒙古族歷史人物
元朝前期蒙古族歷史人物
北元蒙古族歷史人物
清代蒙古族歷史人物
近代蒙古族歷史人物
現代蒙古族歷史人物
  著 名 人 物
元朝時期蒙古族歷史人物
忽必烈 伯 顏 鐵穆耳 海 山 愛育黎拔力八達 碩德八剌
也孫鐵木兒
圖帖睦爾 妥歡帖木兒 伯 顏 把匝剌瓦爾密      

    忽必烈(1215-1294) 元世祖,又稱薛禪汗。蒙哥汗弟。1260-1294年在位。蒙哥汗即位後,把治理漠南地區權柄交給他。1256年在灤河上游地建開平府。起用儒士,興辦屯田。1253年,奉命徵雲南,次年滅大理而歸。1259年,圍攻鄂州(湖北武昌)時,得蒙哥汗死訊,與宋賈似道講和,率軍北還。次年在開平即汗位,建元中統。立中書省,以王文統為平章政事,張文謙為左丞。立十路宣撫司。同年五月,其幼弟阿里布哥聯合漠北、中亞諸王即汗位於哈剌和林。經過五年的汗位爭奪戰,忽必烈最終得利。1264年,遷都燕京,改稱大都(今北京)。1271年,改國名為元。發動滅宋戰爭,1279年取勝,統一全國,建立了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中央設"總政務"的中書省、"秉兵柄"的樞密院、"司.黜陟"的御史&、管西藏軍民之政的宣政院。地方最高行政機關為行省。漢族地區,以漢法治理,制定了相應的典章制度。為了加強對漢族的思想控制,提倡程朱理學。在蒙古地區保留原有的政治、軍事制度和法律。在吐蕃執行政教合一制度,把治理吐蕃的權力交給了八思巴喇嘛。重農桑,發展工業、商業,設驛站,開運河,發展交通。創制國字(八思巴文),立國子監、國子學、蒙古字學。繼續執行宗教平等政策。對外開放,通過陸海兩路與歐亞非各國開展國際貿易,使東西方經濟、文化交往空前發展。鎮壓李松壽之亂,平息海都、乃顏、八剌等宗王反叛,鞏固了托雷家族的汗位。把全國各族分成四等,實行民族不平等的政策,制定"以蒙古人充各路達魯花赤,漢人充總管,回回人充同知,永為定制"的用人制度,保障了蒙古統治階級的統治地位。1294年病故,在位三十五年,壽八十。

  伯顏(1236-1294) 元代蒙古軍事家。蒙古八鄰部人。他的曾祖父失兒古額禿原臣屬泰亦赤兀部首領,後臣屬成吉思汗。他的祖父阿拉黑、祖叔父納牙阿都是成吉思汗的開國元勳,分別擔任千戶長、中央萬戶長。他的父親曉古&和他本人臣屬成吉思汗幼子托雷家族。1253年,跟隨旭烈兀(托雷子)西征。1265年作為伊利汗國使團的成員拜見忽必烈,忽必烈汗將他留在身邊。1267年任中書右丞,同知樞密院事,主持伐宋的軍政大事。1273年,忽必烈汗任命他為伐宋軍最高統帥。次年,率二十萬大軍向南宋進攻。九月,攻下鄂州(武昌)後,繼續進攻,1275年三月攻佔建康(今南京市),由長江東下,1276年三月攻破臨安(今杭州市),俘謝太后、恭帝等而返。後長期在北方與海都作戰。1294年,忽必烈汗逝世。他遵行忽必烈汗遺言,扶持成宗即位於上都,同年臘月(1295年初)病故。

  鐵穆耳(1265-1307) 元成宗孛兒只斤鐵穆耳,又稱完澤篤皇帝。世祖之孫、父皇太子真金,母徽仁裕聖皇后,弘吉烈氏。1285年元朝太子真金去世。按照嫡長子繼位的傳統觀念,忽必烈把希望寄託在鐵穆耳身上,並派他統兵討伐叛王哈丹,接着又派他鎮守蒙古汗國故都哈剌和林(今蒙古國後杭愛省額爾德尼召北),掌管北方防務。在玉昔貼木兒請求之下,忽必烈將原來屬於真金的印璽"皇太子寶"授給鐵穆耳。1294年忽必烈逝世。鐵穆耳在重臣伯顏、玉昔貼木兒的支持下,由宗室諸王會議推立為帝。成宗即位後對中央人事未做大調整,繼續實行世祖末年的減免賦役、賑濟災民等寬大政策。1294年,成宗下詔減速免所在本年包銀、俸鈔,以及內郡地稅和江淮以南州縣當年的一半夏稅。後來又多次下詔減免賦稅,其中規模較大的有1295年(元貞元年)下詔停止一切非急需的工程營建,免除本年五月以前積欠的錢糧。1296年,要求權貴豪紳交納所隱匿的江南田租,以減輕小民負擔。1298年,因水旱成災,下詔減免受災郡縣當年田租的十分之三,受災嚴重地區全部減免,老弱殘疾及人丁稀少的民戶免除三年差稅。同時,停止了當年的一切土木工程。第二年,成宗派使節巡視各地,了解民間疾苦。免除當年內郡包銀俸鈔和江南夏稅的十分之三。在減輕民眾負擔的同時,成宗三令五申要求地方官員鼓勵農桑,發展生産。成宗一即位就下詔罷徵安南,寬宥其"抗命之罪",釋放了扣押的安南使節,開始着手緩和與周邊各國的關係,放棄了忽必烈動輒征戰,繼續擴張的政策。對待貴族官僚則採取恩威並施的方針。一方面多次賞賜諸王、公主、駙馬,增加官員俸祿。一方面厲行整頓吏治,約束權貴。例如,成宗即位的第二個月便下詔各道廉訪司及時追查轉運司官員欺隱奸詐的案子,以防止管財政的官員貪污中飽。同年十月,要求中書省臣約束屬宮官,凡對公事敷衍塞責者處以笞刑。1295年七月,下詔告誡全體官吏,有再犯貪贓之罪者,罪加二等,從重處理。不久,又將對貪贓罪的處理改為罪加三等。十二月,下詔禁止諸王擅自干預地方行政。但這些舉措未能貫徹到底。1302年,江南朱清等貪污賄賂案被揭發出來,牽連了一大批官員,促使成宗再一次下決心查處貪污官員。1304年,成宗下令天下官員體恤民情,減省刑罰,免除災民差稅一至三年不等。鋻於江南佃戶田租過重,在過去減過十分之三的基礎上再減十分之二,且永為定例。同時開放山場、河泊、任民採捕。在對外關係方面,成宗拒絕大臣對日用兵的請求。在大德三年(1299年)派江浙釋教總統僧人寧一山出使日本,恢復了兩國間的正常貿易和文化往來。但是,成宗後期曾一度用兵西南。1300年,成宗發兵兩萬出征"八百媳婦國"(今泰國北部、緬甸東北部,治京泰國清邁)。第二年,又因金齒(今中國雲南西部和緬甸臘戍一帶)諸國阻擊元朝的徵緬歸師,下詔計伐金齒諸國。後因出征"八百媳婦國"之元軍損失慘重,成宗才決心不再對西南用兵。也就在這時,成宗達成了與篤哇、察八兒等西北諸王的和解,延續幾十年的西北戰亂得以平息。1307年正月初八,成宗去世。葬起輦谷,謚曰成宗欽明廣孝皇帝。針對鐵穆耳之位,史書慣稱"成宗守成"。

  海山(1281-1311) 孛兒只斤海山,又稱曲律皇帝。武宗即位前多立戰功,受封懷寧王,賜金印。1307年正月,元成宗鐵穆耳病逝。唯一太子德壽早卒,儲位虛懸,元朝統治集團內部發生了爭奪帝位的衝突。當時,諸王之中以坐鎮和林的皇侄懷寧海山最具實力,又是支系最近的皇族。成宗皇后伯要真氏在中書左丞相阿忽&、平章八都馬章、賽典赤伯顏等人幫助下,企圖阻止海山南下爭位,擁伯要真氏垂簾聽政,安西王阿南達輔政,進而推阿南達為帝。於是海山之母弘吉剌氏及海山之弟愛育黎拔力八達應召速返大都,將圖謀政變者賜死。五月,海山即位,是為元武宗。
武宗即位後,大量更換了成宗晚年的宰執,並封皇弟愛育黎拔力八達為皇太子。同年下詔恢復尚書省,專管財政。因財政困難,武宗不得不暫停給諸王的賞賜。年底,又因開支過大,民貧歲歉,下詔省並佛事,停止一些土木工程。1308年正月初一,下詔寬大處理關押在御史&的貪官污吏,僅以追贓革職之事。初九,因江浙六路大饑荒,饑民有46萬戶之多,下詔拍賣過去沒收的朱清等貪官的貨物,得錠30萬錠賑濟饑民。二月初五,中書省因再次財政困難上奏,説庫存不敷所出。請求暫借鈔本710余萬錠救急。同時請求不是急需的開支盡量縮減或緩辦。武宗一方面答應,一方面卻繼續大修華佛寺和行宮。1309年八月,正式成立尚書省。九月初一,頒行至大銀鈔,並在各路、府、州、縣設常平倉平抑物價,禁止私自買賣金銀和運金、銀、銅錢、綿絲和布帛出海。隨即撥至元鈔本百元錠以給國用,開鑄銅錢,將中書省宣敕、用人權劃歸尚書省。1310年正月,定稅課法。設立專門的徵稅機構。1311年正月,武宗去世。葬起輦谷,謚曰武宗仁惠孝皇帝。五月,皇太弟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於大都,是為仁宗。有些史籍將武宗和仁宗兄弟的相繼統治,稱作"武仁授受"。

  愛育黎拔力八達(1285-1320) 元仁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又稱普顏篤皇帝,武宗弟,父答刺麻八刺。母興聖皇太后,弘吉剌氏。仁宗於武宗即位之初立為皇儲,自幼熟讀漢族典籍,尤傾心於釋典,不事游獵,不喜征伐,不崇貨利。一位頗有文化底蘊的皇帝,即位伊始,着手改革朝政和吏治,如:嚴申侍臣擅傳聖旨之禁;諸王投下分地的正達魯花赤必須由中央委派,只有副達魯花赤才准許諸王任命;吏員入仕只能升至七品,以此為限;恢復自宋亡以後中斷了幾十年的科舉取士制度,於1313年下詔正式實行科舉取士;延佑初,派人檢括河南、江西、江浙等地漏隱田地,核實稅收等。他還倚重漢人文臣,處死蒙丞相托克托等,排除朝中異己。將《貞觀政要》和《資治通鑒》等書摘譯為蒙文,令蒙古、色目人誦習。但仁宗因對母后答己奉命惟謹和對宗戚勳舊的軟弱,導致其改革未能明顯見效和持續久遠。1320年正月,仁宗卒,葬起輦谷,謚曰仁宗聖文欽教皇帝。

  碩德八剌(1313-1323) 元英宗孛兒只斤碩德八剌,又稱格堅皇帝,仁宗嫡子。母莊懿慈聖皇后,弘吉剌氏。英宗自幼學習漢儒典籍,1316年被立為皇太子,即位時18歲,次年改元至治。即位後,他與擁立自己的答己太后和右丞相鐵木迭兒的意見相悖,便任命拜住為左丞相,限制鐵木迭兒的權力,朝內矛盾加劇。不久,太后與鐵木迭兒相繼去世,英宗大權在握,遂推行了一系列新政。他重用漢儒,頒佈《振舉&綱制》,舉善薦賢、裁汰冗員,輕徭減賦,推行《大元通制》,使國內形勢好轉。英宗崇信三寶,弘揚佛教,下令全國廣造寺塔。1323年,英宗下令清查鐵木迭兒的貪污案,事涉許多官員。這使鐵木迭兒余黨震恐不安,於是,鐵木迭兒的義子和禁衛軍將領鐵失等人陰謀發動政變。同年八月五日夜,英宗偕拜住等從上都返大都,途經上都以南30里的南坡店時,鐵失等以阿速衛親軍為外應,發動政變,入皇帝行帳,殺害了英宗和拜住等人,史稱"南坡之變"。英宗葬起輦谷,謚曰英宗睿聖文孝皇帝。

   也孫鐵木兒(1293-1328) 元泰定帝也孫鐵木兒,父甘麻剌。也孫鐵木兒初襲封晉王,鎮守漠北。鐵失發動政變前,曾派人告也孫鐵木兒,他囚押來使,並遣使至上都告變,英宗未接到消息便遭殺害。公元1323年九月,也孫鐵木兒被鐵失擁立稱帝,翌年改元泰定。泰定帝即位後,加封擁立他登基的鐵失等人,後大肆捕殺了發動南坡之變的官員。他篤信佛教,疏於國家經濟,致使財政數度處於困窘狀態。泰定帝在位5年,病死於上都,葬起輦谷,謚曰泰定帝。

   圖帖睦爾(1304-1332) 元文宗孛兒只斤圖帖睦爾,武宗次子,明宗弟,母文獻昭聖皇后,唐兀氏。在元代各個皇帝之中,文宗有着較深的文化修養,所以,在位期間比較注重文治。1329年二月,文宗設立了奎章閣學士院,秩正三品,專掌進講經史之書,考察歷代帝王之治。以翰林學士承旨忽都魯、都爾彌施、集賢大學士趙世延等人擔任奎章閣大學士。大學士之下設有侍書學士、承制學士、供奉學士、博士等官。這些職位大多由學問深、聲望高的朝官兼任。八月,在奎章閣學士院之下設藝文監,秩從三品,專門負責將儒家典籍譯成蒙古文字,以及校勘。當年還下令編纂《皇朝經世大典》,1331年五月修成,為元代一部重要的記述典章制度的巨著。文宗不僅自己聽學士們講解治國之道,而且下令所有勳貴大臣的子孫都要到奎章閣學習。1330年下令中書省、御史&、集賢院、奎章閣的官員共同主持對國子監學生的考試,合格者按考試成績分等授官,不合格的留校讀書,不得授予官職。文宗還沿用前朝褒揚聖賢的辦法,加封孔子之父齊國公叔梁紇為啟聖王,母魯國大夫人顏氏為啟聖王夫人,孔子之妻並官氏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夫人。後來,又封孟子為鄒國亞聖公,程顥為豫國公,和頤為洛國公,並對顏回、曾參、子思等人也加封了相應某國聖公稱號。文宗用加封儒學先聖先賢的辦法家提高儒學的地位。文宗在位期間,兩次派兵征討四川、雲南的蒙古貴族叛亂。燕帖木兒以擁立之功,擅權攬政,荒淫無度,成為文宗時的肘腋之患。1332年八月,文宗病逝,葬起輦谷,封謚曰文宗聖明元孝皇帝。文宗在位期間雖短,但他所提倡的文化治國策略影響久遠。

   伯顏(?-1340) 元大臣。蒙古蔑兒乞部人。1299年從成宗北征海都,立大功,後封"拔都兒"。武宗時,歷任吏部尚書,江浙、江西、河南行省平章政事。1328年,他支持右丞相燕鐵木兒立文宗為帝,以功拜御史大夫、太保。明宗時,任中書左丞相,知樞密院事。寧宗死後,他擁立惠宗為帝,以功拜中書右丞相、太師、監修國史,與燕鐵木兒之子左丞相唐其勢發生矛盾。1335年,殺唐其勢和皇后伯牙吾氏(燕鐵木兒女兒)。從此獨攬大權,獨斷專行,變亂札撒(法律),"擅爵人,赦死罪,任邪佞,殺無辜,諸衛精兵收為己有,府庫錢帛聽其出納"(《元史脫脫傳》)。1340年,他與皇太后密謀廢惠宗。當時任同知樞密院事的脫脫(伯顏之侄兒)得知後告發,詔徙南思州陽春縣安置,病死於龍興路(今南昌市)驛舍。

  妥歡帖木兒(1320-1370) 元惠宗孛兒只斤妥歡帖睦爾,明宗長子,母罕祿魯氏。1330年,其母被害後,他被流放於高麗大青島,次年被遷到廣西靜江(今桂林市)。1332年,文宗皇后命中書右丞迎其於靜江。1333年六月即位,改元元統。1335年,挫敗燕鐵木兒之子左丞相唐其勢的叛亂,從此不設左丞相之職,以右丞相伯顏獨攬朝政。妥歡帖木兒還聽信明宗親臣的"天下事重,宜委宰相決之,庶可責其成功;若躬自聽斷,則必負惡名"進言,"深居宮中,每事無所專焉"(《元史順帝本紀》一),致使宮廷內部矛盾重重。加上伯顏攬權擅政,停止科考,貶斥漢人,使漢蒙矛盾加劇。還禁止漢人、南人學習蒙古、色目文字,不許收藏武器等。1350年,發行"至正寶鈔",物價飛漲。次年,又大興"開河",全國農民戰爭爆發。當時,宮廷內發生權臣紛爭和汗位之爭,使他不能控制朝政。1368年,朱元璋領導的農民起義軍佔通州(今北京通州區),逼近大都,他逃往上都,後逃至應昌(在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境)。他退居應昌後,命也速不花率領四萬大軍進攻通州、大都,因明軍迎擊而撤軍。1370年死於應昌,享年五十一,在位三十六年。大明皇帝朱元璋"以帝知順天命,退避而去",加號順帝。

  把匝剌瓦爾密(?-1381) 忽必烈汗第五子、雲南王忽哥赤後裔。封梁王,鎮雲南。元惠宗退出大都後,他仍堅守雲南,而且每年遣使去漠北覲見蒙古汗,執臣節如故。因雲南險僻,明太祖不欲用兵,數次派人勸降。不從。1381年,太祖命傅友德為征南將軍,統帥三十萬大軍向雲南進攻。梁王派司徒平章達裏麻率兵駐曲靖。明將沐英乘霧抵白石江,傅友德率兵進擊,達裏麻兵敗被捉,失精兵十萬。他逃至普寧州忽納砦,驅妻子赴滇池死。自與左丞達德、右丞綠爾夜入草舍自盡。

[ 本欄內容主要參照: 內蒙古社科院歷史所《蒙古族通史》,民族出版社,2001年發行版;莫久愚、趙英主編《中國通史圖鑒》,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肖像引自裴明龍編著《錦秀中華》(英文網頁)〕

 
| 新華社簡介 | 關於我們 | 網站導航 | &&方式 |
版權聲明: 本網站所刊登的新華社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題專欄資料,
均為新華通訊社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XINHUA NEWS AGE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