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 族 風 採
蒙古族 達斡爾族
鄂溫克族 鄂倫春族
== 鄂 溫 克 族 ==
族稱演變 語言文字
民族風俗 傳統節日
文化藝術 民族服飾
民族鬥爭史
  族 稱 演 變
   鄂溫克族由於歷史上居住不同地域,曾有不同的稱謂。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居住在鄂溫克族自治旗、阿榮旗、扎蘭屯市、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訥河市等地的鄂溫克人,被稱為“索倫”。居住在陳巴爾虎旗和鄂溫克族自治旗錫尼河流域的鄂溫克人,被稱為“通古斯”。居住在根河市敖魯古雅的鄂溫克人,被稱為“雅庫特”。但是,在不同地區鄂溫克人內部,都自稱為“鄂 溫克”,他們是統一的鄂溫克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和政府根據各地鄂溫克族人民的意願,於1958年3月決定把原有的“索倫”、“通古斯”、“雅庫特”稱謂,統一改為鄂溫克族。
   關於鄂溫克族的民族來源,目前有兩種不同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鄂溫克族起源於貝加爾湖沿岸及以東地區的北室韋;另一種觀點則提出鄂溫克族起源於烏蘇裏江流域(革+末)(革+曷)七部之一的安居骨部。
17世紀中葉,鄂溫克族已經生活在黑龍江中下游和貝加爾湖沿岸地區。據史學家研究,當時鄂溫克族共分三支:一支是居住在貝加爾湖東北勒拿河支流威呂河和維提姆河沿岸的使鹿(馴鹿)鄂溫克人,共12個大氏族,被稱為使鹿的“喀木尼堪”或“索倫別部”。他們於18世紀初遷至額爾古納河畔,是被稱為“雅庫特”人的先民。第二支是居住在貝加爾湖以東赤塔河、石勒喀河一帶的使用馬的鄂溫克人,被稱為“納米雅兒”部落或稱“那妹他”,共有15個氏族,是後來被稱為“通古斯”人的先民。第三支即‘索倫部',人數最多,居住在石勒喀河至精奇裏江的黑龍江中下游流域,是被稱為“索倫”人的先民。
 
| 新華社簡介 | 關於我們 | 網站導航 | &&方式 |
版權聲明: 本網站所刊登的新華社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題專欄資料,
均為新華通訊社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XINHUA NEWS AGE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