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
-
一張藏毯,如何“織”出嶄新未來?
藏毯是世界知名的三大地毯之一,在青藏高原,編織藏毯已有千年歷史。它不僅是高原游牧民族抵禦嚴寒的必需品,如今,更是在創新中成為當地富民興業的産業。依託青海多元的民族文化優勢,從守護傳統到擁抱創新,藏毯正煥發“新生”。經緯之間交織的,不僅是藏毯,更是一幅非遺賦能鄉村振興、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美好圖景。
-
在黃河小城,邂逅“一半煙火一半詩”
坐落於黃河之濱的吳忠市已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厚重的文化底蘊、豐富的物産資源和開放包容的地域特質,孕育了獨一無二的吳忠早茶文化。2021年7月,吳忠市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早茶文化地標城市”的榮譽稱號。
-
經緯交織千年 藏毯技藝煥發新生
裁剪、打磨、捻線、打結、平整……在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上新莊鎮,在一塊正在編織的老虎圖案藏毯前,加牙藏毯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楊永良正在手把手給徒弟教學。楊永良介紹,3000多年前,居住在青藏高原的民眾就開始編織一種叫“毛席”的原始地毯,可謂藏毯的雛形。“一塊藏毯,白天是坐墊,晚上是被子,小塊的還能鋪在馬鞍上。最初藏毯的編織工藝是手捻紗,由於毛紗粗細不勻,舊時的地毯展現出了一種古樸的美。”楊永良説。
-
科技賦能構建西夏陵文化遺産“防護屏障”
賀蘭山下,巨冢巍然,世界文化遺産西夏陵矗立於此。如今,科技正為這片珍貴遺址織就一張無形的“安全防護網”。
-
龜茲博物館:觸摸絲路文明的千年印記
龜茲博物館位於新疆庫車市友誼路,館內設有龜茲歷史文化基本陳列、龜茲佛教文化藝術專題、龜茲古城數字專題展廳及兩個臨時展廳,展出文物700件/套,宛如一部生動的史書。
-
在武威市博物館 尋找“可可愛愛”的文物
當莊嚴的文物卸下“高冷”濾鏡,會綻放怎樣的魅力?新華社記者走進國家一級博物館——武威市博物館,在眾多精美館藏中,發掘出藏在時光裏的“萌係瑰寶”。
-
寧夏吳忠早茶裏 藏着西北人對生活的熱愛
新華社記者走進寧夏吳忠早茶店,解鎖西北早茶的“隱藏菜單”:醇厚的羊雜湯、筋道的臊子面、清甜解膩的八寶茶,再配上琳瑯滿目的點心,每一口都是紮實的煙火氣。
-
在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記者感受唐風唐韻
記者實地探訪發現,從市井攤位到非遺技藝展演,這裡以細節復刻“盛唐長安的一天”,讓游客在行走間沉浸式感受千年古都的文化魅力。
-
新華社記者用AI拍了部漢服大片
穿漢服游古都,是沉浸式體驗西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熱門方式之一,但如果你行程緊張,沒有足夠的時間做漢服粧造,該怎麼辦呢?別着急,新華社記者教你如何用AI拍出心儀的漢服大片。
-
將藝術鋪展在大地上 藝術賦能鄉村發展的蔡家坡實踐
走進陜西西安鄠邑區蔡家坡村,如同漫步在藝術長廊,兩邊的墻壁上隨處都可以看到繪有最樸實鄉村生活的畫景。美好生活服務中心裏,剪紙、版畫、面塑,民間藝人們在這裡搭建起文化交流的&&。藝術點燃了鄉村的活力,也喚回了在外的年輕人。1992年出生的盛穎欣,把自家土房改造成網紅面館,讓媽媽的手藝成了“金字招牌”。
-
文旅新探丨石峁遺址:黃土高原上的文明迴響
氣勢恢宏的史前巨石之城,默默在陜西黃土高原北部沉睡了四千多年。石峁,這處探索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的重要遺址,在考古工作者的手鏟毛刷之間,緩緩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
長城博物館的古今對話
寧夏是中國歷史上修築長城較為集中地區,現存戰國、秦、漢、隋、宋、明等不同時期遺跡。寧夏長城總長度約1500公里,可見墻體約1038公里,附屬設施1225處,被譽為“中國長城博物館”。如何更好地保護好、傳承好長城這一歷史文化遺産?
-
山河共織千載夢 薪火相傳煥新顏
新華社開設的“新時代中國調研行之文化中華”欄目進入調研第四階段,記者走進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重慶、四川、雲南、貴州、廣西、西藏等西部11個省區市。從秦兵馬俑到敦煌飛天,從絲綢之路駝鈴到茶馬古道蹄印,從延安窯洞裏的星星燈火到桂林山水間的“文化抗戰”……每一座山川都鐫刻着文明印記,每一條江河都奔涌着創新活力。
-
邂逅長白山:躍動生靈的守望者
在長白山的森林中,你可以看見直插雲霄的樹木,還可以看到中華秋沙鴨、紫貂、東北虎等珍稀野生動物,當然你還可以看見這樣一群人,他們一年四季如一日,無論颳風下雨他們都在。他們是長白山的護林員。
-
在千年古都感受西安城墻的傳統與新潮
周長13.74公里的西安城墻,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之一,也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作為古都西安歷史變遷的見證,西安城墻經歷了滄桑洗禮,具有重要的保護價值。
-
邂逅長白山:穿越千年品古韻
木質樓閣重施新彩,朱紅與橙黃交融映照,琳瑯滿目的商品、此起彼伏的叫賣聲,讓人瞬間穿越到千年前的金代街市。這裡就是今年夏季煥新升級的長白山·金1172情景式金代主題演藝街區——東北地區首個全景式金代文化體驗項目。
-
達斡爾傳統曲棍球競技——全莫旗守護的非遺技藝
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市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千年技藝達斡爾傳統曲棍球競技正以全城之力薪火相傳。
-
邂逅長白山:“慢城”裏的治愈時光
長白山是東北亞重要生態屏障、區域氣候調節中心。它不只是一座山,更串起了一座座生態文化小城。近年來,長白山將生態建設、城鎮發展與文化旅游相融合,堅持山上山下、景區城區一體化聯動發展,把池北區二道白河小鎮精心打造成4A級景區、“國際慢城”。游客不僅能到山上觀賞神秘壯美的天池景觀,在山下亦可欣賞自然美景,體驗小鎮“慢生活”。
-
大連東關街:百年老街煥新貌
初秋,走進大連東關街歷史文化街區,有軌電車叮噹作響,百年老建築靜靜矗立,老字號店舖、特色餐飲、潮流文創巧妙融入,營造出一種歷史文化與時尚體驗交織的“穿越感”。這條有着百年歷史的老街經過改造開發,已經成為一張兼具歷史記憶與潮流氣質的城市名片,吸引了許多游客前來參觀游覽。
-
赫哲族唱響新船歌
近年來,四排赫哲族鄉在經濟上實現了從傳統漁業到漁農並重、再到多業並舉的跨越式變遷。文化方面通過成立相關工作專班、建立赫哲文史資料數據庫、發展非遺文創等方式,不斷挖掘、弘揚、繼承和保護赫哲文化,推動赫哲文化的繁榮發展。在黨的關懷下,赫哲族唱響了新時代的“烏蘇裏船歌”。
-
長海號子:海魂吶喊奏交響
長海號子,流傳於我國海島邊境大連長海縣,是一種極具藝術特色的地方勞動號子,201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對於出海捕魚為生的海島人而言,號子,就像是黏合劑和催化劑,將船員擰成一股繩,激勵船員迎擊風浪,這就是闖海人的海魂。通過藝術創新,一代代傳承人將長海號子搬上舞&,將世代漁民在大海中戰風鬥浪的拼搏精神傳承和延續下去。
-
東北大鼓:三弦皮鼓唱春秋
東北大鼓是清乾隆年間奉天(今瀋陽)的民間藝人在東北民歌、東北小調的基礎上,演化出的一種新的説唱形式,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新中國成立後,以霍樹棠為代表的鼓書藝人們,將這門藝術推向高潮,成為推動東北大鼓發展的重要力量。
-
海城喇叭戲:一嗓穿雲三百載
在遼寧省海城市,有一個迄今已有300多年歷史的劇種——海城喇叭戲。它的主奏樂器嗩吶俗名“喇叭”,故定名為“喇叭戲”,是東北地區最早形成的民間劇種之一。劇目多以反映當地勞動人民生産生活習俗為主,貼近生活,很多早期傳入的唱腔還保持着原貌。
-
內蒙古草原上的文化致富路
在內蒙古自治區扎魯特旗版畫院,放下牧鞭的照那木拉握緊刻刀,精心創作。家鄉草原的四季輪迴化作精美的藝術品,遠銷各地,每年為他帶來10萬元的收入。
-
記者觀察:歷史記憶與文旅經濟共塑古城風華
八連城遺址,地處吉林省琿春市,曾是唐代渤海國的王都。八連城的布局仿傚唐都長安城,是渤海國吸收唐朝文化的實證之一。令人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罕有史料對渤海國當時的建築情況進行記載,因此遺址上方的宮殿無法復刻。從前,人們只能通過文物,想象這個繁榮古國的輝煌。如今,借助另一種方式,渤海國的風華“再現”世間。
-
青山映烽火 砥礪續忠魂——遼寧本溪市大力賡續抗聯精神賦能振興發展
“九一八事變後,愛國志士鄧鐵梅在山區組織起東北民眾自衛軍,與敵人展開殊死搏鬥……”暑假期間,遼寧本溪市本溪滿族自治縣的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展廳內,一個個小講解員的身影引人注目。
-
一方館藏千重史:博物館裏的“東西”邂逅
落於繁華市中心的哈爾濱市博物館,靜靜訴説着這座城市的歷史。走進博物館,一件件東方瑰寶與西方傑作,在歷史長河中交相輝映。東方的精巧雅致,遇見西方的匠心獨運,共同向今人展現着過往的風華絕代。
-
元上都遺址: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物印記
元上都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2012年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元上都城址整體布局分為宮城、皇城、外城、倉庫、市場、關廂、客棧等,以皇家宮殿為中心,分層、放射狀分佈,既有以土木為主的宮殿、廟宇建築群,又有營帳式建築。內蒙古師範大學北疆文化遺産研究中心主任陳永志説,元上都完美吸收了中原文明禮制下的城市營建理念和傳統都城結構布局,具有中軸對稱、尊重自然、多元包容等特點。
-
揭秘瀋陽故宮的建築特色
瀋陽故宮始建於1625年,今年剛好400歲,是我國現存僅次於北京故宮的最完整的皇宮建築。瀋陽故宮不僅融合了漢、滿、蒙、藏等藝術特色,也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築獨特而珍貴的範例。
-
哈爾濱高校博物館裏掀起研學熱
憑藉文旅“出圈”的哈爾濱擁有40余所高等院校,科教資源豐富。正值暑期,不少高校博物館化作生動課堂,成為人們觸摸歷史、探索科學、厚植情懷的熱門打卡地。
-
良渚遺址:高科技呵護文明聖地光彩
一款“良渚植物精油”,曾是良渚文保工作者克制苔蘚的利器,但是試用兩年多後,苔蘚對它已經産生了抗藥性。近段時間,杭州良渚古城遺址世界遺産監測管理中心和浙江大學文物保護材料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一直在調整配方,要研究“良渚植物精油”的“2.0版”。
-
蘇州古城考古為吳越融入“大一統”進程提供實證
蘇州姑蘇區內,越城遺址東北部,試運營一個多月的蘇州考古博物館於7月1日正式開放。在這個以蘇州出土陶器為展品基礎、展示吳地人類歷史文化演進歷程的博物館內,從混堂巷北遺址出土的“吳市”陶片吸引了不少參觀者的目光。
-
七星岩:壁上題詞句,千年成詩廊
廣東肇慶,七座岩峰林立在城中心的湖水上,猶如北斗七星散落人間,得名七星岩。這裡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觀,湖光山色交相輝映,無限風光的險峰之下別有洞天。自唐代起,文人墨客在溶洞內外題刻下的五百餘則詩文游記,匯成一幅跨越千年的文化長卷,讓自然的鬼斧之筆多了幾分特別的靈韻。
-
邢白瓷:千年邢窯 重燃窯火
邢窯創燒於北朝,盛於唐朝。邢白瓷胎質堅實細膩,顏色類銀似雪。它的出現改變了中國瓷器以青瓷為主的局面,逐步形成了“南青北白”格局。元代以來,邢窯逐漸銷聲匿跡。20世紀以來,陶瓷專家和文化學者從未停止對邢窯的尋找。20世紀80年代開始,邢窯窯址調查取得突破進展,盛唐時期“天下無貴賤通用之”的邢白瓷逐漸走進當代人的視野。2014年,邢窯陶瓷燒制技藝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
到百年開埠地碼頭穿越舊時光
1898年,秦皇島開埠設港。120多年後的今天,曾經代表着港口輝煌工業進程的船錨、吊鉤、路軌兩用車等老物件,成為開埠地碼頭的前沿裝飾。
-
玉振金聲傳古今:中和韶樂的天壇迴響
天壇神樂署凝禧殿內,乾隆御筆“玉振金聲”的匾額高懸,高大的梁柱見證着歲月滄桑。這裡曾是明清時期培養祭祀樂舞生的場所。如今,跨越600多年的樂聲仍在“講述”着中華文明的故事。
-
從深海到博物館 “南海Ⅰ號”見證中國水下考古發展
盛夏時節,廣東陽江海陵島的十里銀灘迎來絡繹不絕的游客,人們在碧波蕩漾的南海邊感受清涼與閒適。而在不遠處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內,一座橢圓形玻璃建築“水晶宮”靜靜佇立——那是沉睡近千年的南宋古沉船“南海Ⅰ號”的安放之處。
-
柴燒:以火為筆 以柴作墨
山東淄博是我國五大瓷都之一,陶瓷製作歷史綿延數千年。在諸多的制瓷技法中,有一種古老的燒制技藝,它以火為筆、以柴作墨、入窯一色、出窯萬彩,它就是柴燒。紀廣遠出生於魯中陶瓷世家,他告訴記者,柴燒的燒制難度較高,燒窯時間一般長達七八天。受家庭影響,紀廣遠自小就對柴燒感興趣,為此他大學選擇了陶瓷藝術專業,畢業後即開始了對傳統柴燒技藝的發掘和探索。
-
走進海南船型屋 觸摸黎族歷史的溫度
海南省東方市白查村坐落着被譽為“黎族最後精神家園”的船型屋,這裡承載着海南黎族與雨林共生的文化記憶與歷史鄉愁。船型屋因形似倒扣的木船而得名,是黎族適應熱帶雨林環境的生態智慧結晶。
-
中華守藝人丨紙上剪乾坤 刀鋒寫春秋
蔚縣剪紙——這門以刀代筆、以染繪色的非遺技藝,承載着無數匠人的心血與智慧。2006年,蔚縣剪紙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周淑英,作為蔚縣剪紙的第三代傳承人,用一把剪刀,將剪紙藝術發展到了新的高度。
-
河海文韻系列:五大道的沉浸式“思政課”
吉鴻昌舊居曾是共産黨員、著名愛國抗日將領吉鴻昌在天津的居住地,也是黨在天津開展抗日活動的秘密活動地。如今,這座紅樓不僅承載着英雄的壯烈往事,更成為紅色基因創新傳承的起點。
-
浙江婺劇:古韻新聲裏的“破圈”密碼
“文戲武做、武戲文唱”的浙江婺劇,融合六大聲腔、傳承近五百年。從“光速變裝”驚艷全場,到將無人機融入舞&表演,這門“非遺”劇種正用創新與科技解鎖傳統戲曲的“破圈”密碼。
-
工業大區如何成長為文化強區——深圳市坪山區文化營城觀察
隨着文化基礎設施的崛起和知名文化機構的落地,坪山區不僅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戲劇版圖的新高地,更以獨特的文化營城理念,為超大型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鮮活樣本。
-
四年巡演過百場 話劇《人世間》感動全國觀眾
話劇《人世間》改編自梁曉聲同名長篇小説,自2021年在北京首演以來,已走遍全國40余座城市巡演,在一方戲劇的舞&上演繹跨越五十年的中國百姓滄桑歲月。
-
跨越山海的峇峇娘惹文化記憶
隨着古代中國航海技術的發展和海上絲綢之路的不斷拓展,十五世紀起,來自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人們航行到東南亞與當地各國進行商貿往來,其中的一部分人最終定居於此,融入了當地人的生活,形成了被稱為峇峇娘惹的土生華人群體。
-
一簿一羅盤 乘風到南洋
千百年來,海南漁民手持羅盤,駕駛木帆船乘風破浪,向陌生海域不斷尋險和開拓,用海南方言將南海“耕海”的航線和知識經驗記載於冊,為沿途抵達的島礁沙洲灘命名並長期經營開發。自元代起,一種如“天書”般的航海秘笈已在海南島東部的漁民群體間代代流傳。
-
小小麵糰塑萬象 花樣演繹“潮”出圈
當古老技藝遇上年輕力量,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他是郎佳子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面人(北京面人郎)北京市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
青島工人運動發源地紅色文化浸人心
山東省青島市市北區杭州路16號,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老廠區。1925年2月18日,1500多名青島四方機廠的工人在這裡,拍下了一張膠濟鐵路總工會四方分會全體罷工勝利紀念的合影。這次由中國共産黨組織領導的勝利罷工,推動青島工人運動持續高漲。
-
600年龍窯為何“爐火不息”?
添柴觀火40多個小時、溫度燒至上千攝氏度、挨個開陶瓷作品“盲盒”……5月31日,恰逢端午佳節,“中國陶都”江蘇宜興在鑼鼓喧天、舞龍表演中迎來一大盛事——古龍窯開窯。
-
一眼千年 古建新生——山西文旅市場新觀察
在加強文物保護傳承的基礎上,山西激活文化資源,推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讓悠久文化和時代流量“雙向奔赴”,古建築煥發出蓬勃生機與活力。
-
文明探源丨南海沉船遺址:見證海上絲路的“時間膠囊”
浩渺南海之下,埋藏着古老航行的印記。從華光礁一號沉船遺址到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一顆顆“時間膠囊”在水下靜默沉睡。隨着我國水下考古的腳步一步步抵達海洋深處,深藏在海底的“寶藏”被揭開面紗。這些出水的珍貴文物,如一串串珍珠,串聯起海上絲綢之路貿易與文化交流的盛況。
-
三百餘年哈哈腔的傳承密碼
在河北滄州青縣木門店鎮中心學校哈哈腔訓練基地,孩子們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哈哈腔代表性傳承人劉宗發的帶領下,學唱哈哈腔。
-
傳統戲曲在台灣的傳承發展
由台灣“豫劇王子”劉建華和台灣豫劇團當家花旦蕭揚玲領銜主演的武俠大戲《錦衣》日前在高雄演出,演員華麗的唱腔、電影特效的武戲設計、融合當代美學與多媒體的視聽感受讓在場觀眾大呼過癮。
-
讓年輕人的戲劇夢在這裡被看見
獨壹悟貳戲劇工作坊是廣東省東莞市文化館青年戲劇團的成員之一。去年一年,這個工作坊就排了14個劇,其中既有試圖描繪人生百態的小戲展演《此間人生》,也有原創情景喜劇《開心夢太奇》。在東莞的小劇場、大劇院、文化周末等各類舞&上,都留下了他們的身影。
-
在中國漕運博物館探尋千年運河的漕運奧秘
中國漕運博物館是反映漕運主題的大型專題博物館。博物館通過豐富的文物藏品、詳實的歷史資料,結合現代科技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漕運的發展全過程,生動再現了古代漕運的繁榮盛景。
-
文旅新探丨泰山腳下,飄來一朵“故鄉的雲”
泰山西麓,九女峰上,一座形似白雲的書房“浮”在山脊,與波瀾壯闊的泰山雲海遙相呼應,被網民譽為中國“最美書房”之一。開業以來,九女峰書房及配套的“故鄉的雲”民宿帶火了當地鄉村旅游。
-
中華守藝人|薪火相傳 “琉”光溢彩
初夏時節,山東博山琉璃老字號“和順爐”的生産車間已是酷熱難耐。孫雲浩和工匠們用中空鐵管從1400多攝氏度的窯爐裏取出熔化的琉璃料,吹、塑、展、粘、捻、拉,利用琉璃料的流動性、延展性等特點快速造型。
-
館長推薦!來蘇州考古博物館看什麼?
近日,江蘇省首座考古專題博物館——蘇州考古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該館以越城遺址出土的“石錛”和“鉞”為設計靈感,打造出古韻和現代感並存的建築風格。其中,最吸引人的展品之一便是三國孫吳一號墓的復原重現。
-
記者探訪揚州廣陵路:古街煥新顏 感受“揚州慢”
漫步在揚州的廣陵路上,青磚黛瓦之間流淌着時光的故事。這條始建於明清的歷史古街,曾經是揚州城最繁華的商業中心,如今經過保護性的修繕和文旅開發,這條街正在以嶄新的姿態向世人展示揚州城的歷史底蘊與現代活力。
-
在義烏,跟老闆們上幾堂“進修課”
“不要看學習卡!大聲説,學是為了用的!”手臂揮舞着演示西班牙語語調的節奏與起伏,義烏外語晨練基地的西班牙語教師羅麗情緒高漲地為商戶們授課。她的另一重身份,是義烏國際商貿城一家西班牙紅酒商鋪的老闆。
-
石灣窯黃炳素胎金絲貓:你猜我會不會捉老鼠?
在廣東省博物館,有一個“石灣窯黃炳素胎金絲貓”,它出自清光緒年間陶塑名家黃炳之手。在“胎毛技法”的運用下,金絲貓的毛髮纖毫可見,加之其四肢緊繃、瞠目而視的捕獵姿態,使這項文物宛若真貓,吸引不少游客前來打卡。
-
嘆嶺南風韻 見古今傳承——廣州永慶坊見聞
永慶坊佔地雖只有11.37萬平方米,但精心採用“繡花”功夫改善人居環境,保留文物建築、歷史建築、風貌建築等79處建築遺産,傳承並引入26項非物質文化遺産。粵語中“嘆”有“松愜享受”之意,平均每天有數以萬計的市民游客來此“嘆”嶺南歷史風韻,感受貫通古今的文明傳承、文化延續。
-
古城古跡煥新彩丨北京密雲:長城文化旅游煥發新活力
密雲區位於北京市東北部,是首都重要飲用水源基地和生態涵養區,也是華北通往東北、內蒙古的重要門戶,故有“京師鎖鑰”之稱,域內長城資源豐富,現存明代長城182.97公里。
-
記者探訪:在上海“模速空間”,體會“技術+”的多種可能
在智能産品商店裏,有許多市民游客前來體驗和消費。試用這些智能産品之後,一個突出的感受是,技術仿佛在消彌許多“門檻”,如同一把鑰匙,為更多的人打開了不同的語言、知識、藝術的大門。五音不全、不知樂理也可以隨時彈奏,語言、技能“零基礎”也完全不是問題。當人們的情緒價值得到了滿足,也享受到了更好的生活體驗,或許能創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
記者探訪:在蘇州考古博物館感受“考古熱”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也是江蘇省內首座考古專題博物館——蘇州考古博物館開館第二天。跟隨記者,一起感受濃濃的“考古熱”。
-
在香港故宮文博館尋味中華千年食韻
當西周作父丁尊上的弦紋“遇見”唐代胡風執壺的異域曲線,當盛放酥山的高足盤“邂逅”訴説海上絲路貿易傳奇的青花大盤……一幅關於中華飲食器物與文明交融的千年畫卷,正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徐徐鋪展。
-
祭壇之謎:幾何奇蹟與天圓地方的古老智慧
發現於1981年的牛河梁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紅山文化遺址,位於遼寧省朝陽市,是20世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世界性考古大發現,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
非遺廣繡超1800種顏色造就極致“青銅器”
這竟然是繡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廣繡市級代表性傳承人用1800多種顏色繡出“青銅器”。網友:這才是中國的奢侈品!
-
記者觀察:在工業重鎮,百年古屋與戲劇“長守”
深圳坪山長守村,一座典型的城中村,也是一座有着300年歷史的客家古村。僅僅一街之隔,就是比亞迪全球總部基地、榮耀智能製造産業園、中芯國際深圳基地等工業園區。從前,街的這頭是工廠和流水線,街的那頭是沉寂破敗的老圍屋。如今,因為戲劇,人們正在重新認識這裡。2023年,深圳坪山龍馬社長守戲劇公社成立,和當地部門一起,用“以舊修舊”的方式把近乎荒廢的古宅修繕改造,推出新的劇目。
-
探訪北京利瑪竇墓
利瑪竇墓位於北京阜成門外車公莊,墓碑上方雕有雙龍戲珠浮雕,四週飾以玫瑰花紋。碑面上用中文和拉丁文分別鐫刻“耶穌會士利公之墓”碑文。
-
文脈傳承激蕩雋永“中華韻”
襟江帶海,通衢八方。在中國遼闊的版圖上,東部地區控扼河海交匯之樞,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千年文脈綿延不絕,開放胸襟兼容並蓄。如今,潮涌東方,氣象萬千。傳統文化與時代脈搏同頻,千年文韻為現代經濟賦能,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動實踐正在東部地區的創新發展中浩蕩鋪展,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注入生生不息的精神動力。
-
一悲一喜一抖袖,一唱一念一聲吼——山西老戲唱出“新聲”
年來,山西不斷完善地方戲曲保護傳承工作體系。隨着“免費送戲下鄉一萬場”等惠民工程的實施,山西地方戲曲有序傳承。隸屬於瀕危劇種之一的“太原秧歌”代表性傳承人崔雲冬告訴記者,他們每演出一場,便可獲得5000元的津貼補助。從2021年以來,“太原秧歌”的演出基本能穩定在每年150場左右。
-
穿越青銅紀——“國寶”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首次變身“數字文物”
越王勾踐劍誕生的鑄劍工坊裏,滾燙的熔液在劍范中緩緩流淌;吳越戰場上,越王勾踐歷經“三千越甲可吞吳”的壯烈場景;曾國宮殿中,曾侯乙反復調音,編鐘奏響的樂音響徹寰宇……這些引人入勝的互動體驗,來自於湖北省博物館29日“上新”的VR體驗項目《穿越青銅紀》,觀眾可與“國寶”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開啟一場跨時空“對話”。
-
山西五台:烽火洗禮的紅色熱土
第一個敵後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根據地發祥於五台,八路軍北上抗日的第一個總部南茹村八路軍總部駐紮於五台,第一個抗日根據地的“模範病室”白求恩模範病室創建於五台……這片英雄的土地見證着信仰與傳奇。
-
思政“新”講丨“移動思政課”點亮思想之光
岳麓山腳下,蒼松翠柏之間,古樸雅致的岳麓書院庭院裏,前來參觀學習的游客、學生絡繹不絕。在千餘年的發展歷程中,岳麓書院不僅是傳統文化創新與傳播的重要基地,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張珍貴名片。這裡也成為了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移動思政課”的一個教學點。
-
光影科技讓百年古閣“動”起來
每晚7點,位於湖南省長沙市老城東南角的天心閣都會準時“亮燈”。夜幕之下,這座古老的長沙地標被暖色的燈光勾勒得立體而耀眼。進入天心閣公園,各種光影裝置更是營造出一個如夢如幻的世界。
-
探訪八路軍總部舊址 追尋紅色記憶
八路軍總部磚壁舊址位於山西省武鄉縣,1939年至1942年間,八路軍總部機關曾先後四次進駐磚壁村,一大批老一輩革命家曾在此戰鬥和生活。八路軍總部在磚壁村駐紮期間,曾部署和指揮了震驚中外的百團大戰。1961年,八路軍總部磚壁舊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紅色遺址煥新記|紅色故都裏的“網紅”小鎮
江西瑞金是“紅色故都”,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近年來,瑞金市着力將破舊老街“象湖裏”打造成網紅街區,讓居民在家門口吃上“文旅飯”,推動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文旅業態創新發展與居民生活品質提升的深度融合。
-
瓷韻中國|三彩:點亮鄉村
近年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郭愛和帶領團隊傾力打造“愛和小鎮”,讓三彩藝術走進鄉村、感染鄉村、塑造鄉村。在推進鄉村美育的同時,通過發展鄉村旅游賦能鄉村振興。
-
“八路軍爺爺,咱們回家!”——他在太行山深處找尋八路軍烈士遺骸
太行山深處,山西省長治市黎城縣孔家峧村村民郭海波十餘年如一日攀懸崖、鑽荊棘,將散落深山的八路軍烈士遺骸背回家鄉安葬。自2009年意外發現烈士遺骨後,這位莊稼漢放棄務工機會,獨自踏遍方圓&&,循着老輩口述線索,數百次進山搜尋。面對空手而歸的常態,他始終執着:“只要有一線希望,就要讓英烈回家。”
-
時代新韻丨千年陶瓷基因的現代傳承
近年來,景德鎮禦窯博物館聯合北京大學、中國社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成立全球首個古陶瓷基因庫,運用科技手段修復破碎瓷器,解析其中蘊藏的古代陶瓷文明起源、發展和變遷。
-
非遺匠“新”丨從非遺制茶到茶産業“大腦”
春茶採摘時節,安徽的茶農們正搶抓農時採摘春茶。茶葉作為安徽省重要的特色農産品,傳統歷史名牌薈萃。近年來,隨着茶産業“大腦”等科技手段推陳出新,實現了數字茶園精細化管理、産品質量追溯、茶業資源要素整合等突破。
-
非遺匠“新”丨潑墨宣紙舞丹青
“紙壽千年,墨韻萬變”。宣紙有着一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具有耐老化、不變色、 少蟲蛀、壽命長等特質。
-
揭秘!網紅博物館的流量密碼
近年來,“博物館熱”持續升溫,網紅博物館、網紅文物在多地涌現,出現“為一座館赴一座城”的旅行熱潮。國家文物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5年春節期間初一到初七,全國博物館接待觀眾7264.87萬人次,日均接待量較去年同期增長12.84%。網紅博物館的流量密碼究竟是什麼?新華社播發系列報道深入探討。
-
思政“新”講丨在大別山深處,聽少年講那過去的故事
在位於河南新縣的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裏,每逢節假日,“小小講解員”們聲情並茂的講解已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
-
古人誠不我欺之豫章故郡再現“勝友如雲”名場面
公元675年,唐代詩人王勃大筆一揮,描繪了“十旬休假,勝友如雲”之盛景。如今,千里贛江奔流不息,江畔高樓鱗次櫛比,千年後的豫章故郡再現當年“名場面”。
-
文物數字化讓文化遺産活起來
日前,在湖南大學建築與規劃學院,師生們正在討論如何將“數字岳陽樓”的交互場景落地,讓外來游客通過點擊屏幕,在線暢游岳陽樓、熟悉建築材質和構件、感知古老建築的美學特徵和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
網紅博物館的流量密碼丨山西博物院:“一天也逛不完”的文化寶藏
百年老館、山西第一家博物館、山西最大的文物收藏展示中心、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這些耀眼的光環,講述的都是山西博物院的光榮歷史。如今,這座積澱深厚的博物館以充滿創新性的活力,吸引大量年輕觀眾,每到節假日一票難求。
-
百年糖人技藝裏的甜蜜傳承
歷史悠久的天門糖塑,在2008年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它的製作難點有哪些?如何讓年輕人喜歡這項技藝?來聽聽天門糖塑湖北省省級非遺傳承人范耀堂是怎麼説的。
-
古人誠不我欺之千年鬱孤&不再“孤單”
2012年,贛州市啟動鬱孤臺曆史文化街區綜合改造工程,讓22萬平方米歷史街區重煥生機——如今,鬱孤&早已不再“孤單”。三年三千萬人次的奔赴,只為觸摸活在衣食住行裏的宋朝。從辛棄疾筆尖流淌出的千年文脈,此刻正躍動在“宋潮不夜城”的歡聲笑語中。
-
革命舊址做課堂 “行走的思政課”潤心田
山西國民師範舊址革命活動紀念館充分利用館內資源,積極打造“行走的思政課”,課程融合了紅色故事、革命文物、情景劇等內容,通過沉浸式、互動式教學形式,引導學生深刻感悟革命精神,增強社會責任感。除了讓學生走進革命舊址,紀念館工作人員還積極“走出去”,推動思政教育從紀念館內延伸到社會。他們精心準備內容、創新形式,將一個個紅色故事帶入學校課堂,讓學生對歷史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增強歷史使命感。
-
古人誠不我欺之潯陽江“送客碼頭”變“迎客門戶”
唐代元和十年,白居易由長安貶任江州司馬。次年秋夜,他來到潯陽江頭送客,有舟中夜彈琵琶者,“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琵琶女漂泊江湖的遭遇令他感同身受,白居易揮筆寫下《琵琶行》,傳頌千古。
-
中華守藝人丨威風鑼鼓 鼓韻鏗鏘
晉南威風鑼鼓,最早的名稱為“鑼鼓”,是流行於山西省晉南地區的一種民間打擊樂藝術形式。2006年,晉南威風鑼鼓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其融音樂、舞蹈、技藝於一體,富有民族特色,有“天下第一鼓”的美譽。
-
瓷韻中國丨汝瓷:青韻新生
“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汝窯位列宋代“五大名窯”之首,一抹天青色,冠絕古今。在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清涼寺村,發現有北宋汝官窯遺址。
-
網紅博物館的流量密碼丨河南博物院:“為一座館赴一座城”
八千多年前的骨笛、五千多年前的陶塤、兩千多年前的編鐘編磬、一千多年前的歌舞樂俑……一件件音樂文物經由沉浸式、場景化的演繹相繼“甦醒”,奏響經典古曲與新編樂章。
-
中華守藝人丨一口道出千古事 雙手舞好非遺戲
孝義皮影戲是一門古老的漢族傳統藝術,是中國皮影戲的重要支派之一,因流行於山西省孝義市而得名。孝義皮影造型粗獷,簡練誇張,線條遒勁有力,極富韻味。侯建川作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三十年傾心皮影藝術:進修、建團、演出、授課,多次帶團參加國內外展演並獲獎,還將其與多種藝術形式融合,推動皮影戲發展。侯建川用自己的熱愛與情懷踐行着傳承的責任。
-
濮陽雜技:從走街串巷到技驚四海
河南濮陽是中國雜技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歷史悠久,傳統深厚,2009年被中國雜技家協會命名為“中國雜技之鄉”。“上至九十九,下到剛會走,人人玩雜技,都會露一手”是濮陽東北莊等雜技肇興之地的真實寫照。
-
瓷韻中國丨鈞瓷:窯火千年
神垕古鎮,位於河南省許昌市禹州市,是中國鈞瓷文化發祥地,因千年窯火不熄,被稱為“活着的古鎮”。沿着青石板路漫步神垕古鎮,各式各樣的鈞瓷工藝品隨處可見。
-
網紅博物館的流量密碼丨長沙簡牘博物館:如何讓冷門不冷、絕學有繼?
時光流轉,“冷門”變“熱門”。2024年,長沙簡牘博物館接待觀眾近百萬人次,創下歷史新高。櫥窗裏,一枚枚經過精心清洗、脫色、脫水等修復和保護流程的簡牘,向觀眾娓娓講述西漢、東漢、三國等歷史時期的社會風貌。
-
解碼晉城古堡裏的居住哲學
晉城市文聯原副主席、晉城市三晉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謝紅儉説:“這裡有錢、有文化,也有技術。”據謝紅儉介紹,古澤州,即現在的晉城,素來以冶鐵業為生,當地商業發達,又有豐富的煤炭資源,人民生活富裕。明末農民戰爭遍佈,大量流寇來到晉東南一帶,頻繁到生活富庶的澤州“打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