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共“富”——長三角一體化促進共同富裕的示範探索

長三角篇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之看區域
  • 一衣帶“水”同“氣”連枝——長三角生態環境共保聯治持續深化

    清晨,陽光灑在波光粼粼的太浦河上,水面不時有白鷺掠過,激起陣陣漣漪。作為太湖流域最大的人工河道之一,全長約57公里的太浦河,流經蘇浙滬兩省一市。

  • 長三角·共潮聲丨方向盤裏的長三角四通八達

    2020年6月28日,上海嘉定城北路與蘇州太倉岳鹿公路通車,兩地通行時間縮至5分鐘!這是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後,上海市打通省際斷頭路項目的首條通車項目,也是上海第一批9條省界斷頭路建設項目之一。四年來,如今百姓感受如何,工作生活會有哪些變化?從“斷頭路”到“便利通勤”,從“雙城生活”到“無感跨省”,長三角一體化的故事每天正在上演。

  • 長三角·共潮聲|供應鏈穩定高效托舉長三角新能源汽車産業迅猛發展

     近年來,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迅猛,這背後離不開供應鏈體系的強力支持。在長三角地區集聚了一批新能源汽車的上下游企業,隨着長三角一體化協同發展,有效的分工合作體系日趨明顯,形成了體現現代化産業體系特徵的“4小時産業圈”,即一家新能源汽車整車廠可以在4小時車程內解決所需配套零部件供應。

  • 長三角·共潮聲丨綠色裏的長三角生態共治

    江南水鄉,河湖密布。在長三角地區,許多河流湖泊跨越市界省界。隨着跨區域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向縱深推進,一幅生態一體化發展的藍圖徐徐展開。

  • 長三角·共潮聲|軌道上的長三角加速飛馳

    2014年12月開行的G7578次列車,從安徽六安出發,途經江蘇蘇州、上海、浙江杭州等城市,最終抵達位於浙江省最南端的蒼南縣。列車穿越長三角三省一市,見證了長三角地區的蓬勃發展,也見證了長三角地區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好。

  • “潮”起正當時——長三角國潮新勢力觀察

     “織錦錄”品牌主理人王慶博是位“95後”青年設計師。因為看好“新中式”服飾的市場前景,去年毅然決定辭職創業,目前在南京等地開了3家線下門店。“‘新中式’服裝在線上興起,現在風潮延伸到線下,雖然目前門店業績常有起伏,但我依然堅信‘新中式’,‘潮’起正當時。”

  • 173項!長三角“一網通辦”推動跨省事項“遠程辦”“免申辦”

    “足不出滬”,就能在長三角其他地方開設分店;異地購房公積金領取零材料……隨着長三角一體化深入推進,區域內可跨省通辦事項“貨架”不斷“上新”。截至目前,長三角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已開通跨省通辦服務應用173項,全程網辦超700萬件,“同城效應”日益凸顯。

  • 長三角修路記

    數據顯示,長三角地區的高鐵運營里程超7000公里,高速公路總里程達1.7萬公里,千噸級航道里程超4500公里……為何要把里程越修越長,交通網越織越密?記者近日走訪長三角多個新建或在建的交通項目,在新變化中找答案。

  • 一個單光子探測器的長三角協同創新之旅

     “這些模塊名為超導單光子探測器,是‘九章三號’中捕捉並識別單個光子的‘眼睛’。”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尤立星告訴記者,在上海誕生,到浙江封裝,再到安徽應用,每個單光子探測器都會經歷一場長三角協同創新之旅。

  • 行走長三角,“新”風撲面來

    長三角,中國經濟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記者近日在這裡採訪看到,從傳統的紡織業到前沿的生物醫藥,從加速奔跑的新能源汽車到極具未來感的“人造太陽”,長三角“新”風撲面、生機勃勃。

  • 長三角城鄉加快釋放消費活力

    近年來,長三角地區城鄉融合的步伐日益加快。來自上海、杭州等城市的大量游客,支撐起了浙江湖州等地紅火的鄉村旅游、民宿經濟,有力助推了鄉村振興。同時,依託長三角大市場和成熟的物流體系,長三角鄉村的蔬菜瓜果、海鮮水産等,也有了更多銷路,豐富了城市居民的餐桌。

  • 一張網裏織出的“幸福環”

    今年是長三角政務服務“一網通辦”上線5周年。在近日舉行的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一網通辦”工作研討會上,九地航運事項“一網通辦”正式啟動。目前,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九地通辦事項涵蓋市場監管、衞生健康、公安等,數量從最初的30項增加到195項,政務服務效能不斷提升,群眾辦事體驗持續優化。

  • 長三角群眾就醫便利化新觀察:跨省看病不再“繁”

    據了解,滬蘇浙皖醫保部門不斷完善住院、門診慢特病和藥店購藥異地直接結算,以及異地患者互聯網醫院在線支付等機制。目前,三省一市的醫保結算系統均已接入國家層面的統一信息&&,並在區域內實現聯通,涉及41個城市1.8萬家醫療機構。

  • 錨定“1到100”,這所研究院探路科技創新帶動産業創新

    2003年,浙江省與清華大學聯合創辦的新型創新載體——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正式成立。20多年來,該院立足浙江、面向長三角,以自收自支、市場化運營探索形成省校合作的有效模式,逐步成長為長三角區域重要的産學研試驗&&和成果轉化基地。

  • 黃山腳下“留守”的上海人

    陽春時節,驅車沿黃山東麓南行,在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譚家橋出口下高速,一塊刻有“東黃山”字樣的石頭靜靜矗立,前方紅磚木頂的海派建築和高大繁密的法國梧桐漸漸映入眼簾。走近一看,建築門牌上刻着“同心裏”“知心裏”等名稱,和上海里弄相差無幾。

  • 從南通到上海,他寄望長三角鏈結全世界

    4月9日上午,長江北岸,江蘇神馬電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馬斌在南通市蘇通科技産業園區,接待了日立能源來訪的全球供應鏈和研發部門負責人;當天下午,跨過蘇通大橋驅車90分鐘,馬斌已出現在公司位於上海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的總部,籌備5月即將在美國阿納海姆舉辦的行業展會。對馬斌而言,這已是“雙城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一天。

  • 水鄉小鎮涌動能源新潮

    磚木結構為主的明清建築佔同裏古鎮總建築面積的七成以上。對古建築的保護直接推動了用能方式的轉變:走進這裡的餐飲商戶和普通民居,記者發現廚房裏的煤氣灶早已換成電磁爐。

  • 一家獨角獸企業背後的長三角産業協同創新

    對於製造實力強勁的長三角而言,造汽車已經不是難事。於是,近年來,三省一市開始組團攻關更高難度的挑戰——造火箭,角逐商業航天,讓製造業不僅“跑”得更快,還要“飛”得更高。

  • 求“新”長三角丨從“五條路”到“萬億城市”,合肥有什麼秘訣?

    曾經被稱為“中國最大的縣城”;在本地人的回憶中,這裡全部家當曾經只有4個“5”:5平方公里、5萬人、5條路、5家企業……這,是安徽合肥。

  • 爭上游!看江南小城從織出“一件衣”到煉化“一滴油”

    300多&&腦橫機自動化運轉,無縫一體化成型機“智造”以往難做的衣服、支持個性化定制,輸入一根紗線、輸出一件成衣……記者走進嘉興市蒂維時裝有限公司服裝車間,看到令人稱奇的現代紡織工藝。

  • 一條路裏跑出的“生意經”

    連接上海、蘇州、湖州的滬蘇湖高鐵是長三角一體化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重大項目,也是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互融互促的交通大動脈。

  • 求“新”長三角丨杭州如何塑造未來産業“新”優勢

    在浙江杭州,人工智能小鎮、“中國視谷”、杭州醫藥港等高新技術園區內一派忙碌的景象,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産業蓬勃發展,積蓄着面向未來的發展“新”優勢。

  • 一支“手電筒”逐步暢銷全球,底氣何來?

    走進位於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的西店鎮,該鎮900余家以手電筒為主導産品的企業,在實際生産研發中給出了這個問題的答案:自帶太陽能電板,手電筒可以為手機提供臨時電源;安裝驅蚊裝置,手電筒可以讓人在野外露營時少受蚊蟲之苦;遇到緊急情況,手電筒還可以實現“一鍵求救”……

  • 浙江桐鄉濮院打造長三角時尚産業集群

    浙江省嘉興市桐鄉濮院鎮處於上海都市圈、杭州都市圈、蘇錫常都市圈、寧波都市圈四大都市圈交匯中心。近年來,濮院提出了高質量打造“中國時尚第一鎮”和高水平建設“世界級針織時尚産業集群”兩大目標,在人才、市場及産學研等方面聯動四大都市圈,打造長三角時尚産業集群。

  • 長三角世界級企業在國際競爭中嶄露頭角

    迪拜哈利法塔的水泥,巴西美麗山水電站的硅鋼……全球數不清的工程、産品、服務背後,印刻着長三角企業的名字。當前,長三角世界級企業和細分行業隱形冠軍涌現,創新活力釋放,産品迭代出新,一批企業開始在國際市場嶄露頭角。在《財富》雜誌2023年公布的世界500強企業名單中,長三角共25家企業上榜。

  • 在“長三角原點”感受“水鄉客廳”魅力

    江南意象、水鄉基因、藍色珠鏈……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內,約35平方公里的“水鄉客廳”,依託滬蘇浙交匯處的“長三角原點”進行建設,是示範區“核心中的核心”。讓我們在示範區規劃展示館,感受“水鄉客廳”的魅力。

  • 求“新”長三角丨上海“綠”色光景處處“新”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産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産力。上海向“新”而行,瞄準綠色賽道,用綠色技術擁抱清新的環境,用創新産業積蓄向新的力量。春光正好時,且看處處“新”!

  • 城市“金角銀邊”裏的“治理文章”

    擁有上海、杭州、南京等多個重要城市,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做好龐大人口基數上的“治理文章”,蘊便民服務於方寸之地,考驗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

  • 長三角:“黨建+”引領打造新時代發展高地

    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全域圖景中,長三角區域具有經濟活力大、創新能力強、開放程度高、人口流動多等發展優勢。近年來,長三角“三省一市”以“黨建+”為引領,持續整合資源要素,凝聚發展力量、激發創新活力,長三角一體化呈現發展協同好、社會治理優、群眾獲得感強的良好局面。

  • 一張卡裏聯出的“獲得感”

    推進長三角醫保一體化,是將居民期盼點作為改革突破點的重要舉措。2018年,上海會同蘇浙皖三省醫保局試點異地就醫門診費用直接結算,目前這一便民服務涉及長三角41個城市2.45萬家醫療機構,累計結算超3300萬人次,減少群眾墊付近56億元。

  • 軌道上的長三角在“提速”

    日均發送200萬人次,相當於一座城市在“流動”;年千億元建設投資,構築一張高鐵網帶動萬億級産業;打通關鍵“節點”,實現區域一體化“跨界無感”……軌道上的長三角運營、建設、賦能均在“提速”。

  • 長三角的底色丨強強共建的新光芒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提出並實施以來,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與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攜手實施“兩心同創”,圍繞原始創新能力提升、科技與産業創新深度融合、構建開放創新生態等探路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

  • 強強聯動 交相輝映——杭州寧波唱響協同發展“雙城記”

    一西一東,杭州與寧波猶如一顆心臟的左右心房,在浙江乃至長三角的宏大經濟版圖上不斷協同發力、輸出動能,唱響了兩座名城聯動發展的“雙城記”。雙城不斷在科技創新、産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等方面深度融合,共同擁抱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

  • 長三角的底色丨創新廊道的新標杆

    作為上海全球科創中心和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兩大國家戰略的交匯點,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依託G60高速和滬蘇湖高鐵等交通大動脈,瞄準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不斷夯實“智造經濟”主陣地,成為“創新廊道”新標杆。

  • 長三角新能源汽車共赴出海“新航道”

    進入今年4月,港口碼頭開啟“春忙”模式。中歐班列到港實現海鐵聯運,新能源汽車“出海”進程加速,成為長三角乃至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

  • 長三角科創走廊為新質生産力持續“上新”

    盤轂動力成立於2016年,而這一年,正是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在上海松江區啟動建設1.0版之際。此後,這條走廊於2017年升級成為連接滬嘉杭三地的2.0版,於2018年擴充為長三角三省一市的3.0版,即依託G60高速和滬蘇湖高鐵等交通大動脈,串聯起上海松江,江蘇蘇州,浙江嘉興、杭州、金華、湖州和安徽宣城、蕪湖、合肥九地。

  • 一江碧水兩岸新——長三角共建長江水系“生態廊道”

    和煦春風中,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銀水廟村河長周梅風登上長白蕩水源地觀測&。在她眼前,一片綠意蔥蘢環繞着波光粼粼的水面,一派城水相依、人水相親的和諧畫面。

  • 長三角的底色丨山水迴響的新律動

    從空中俯瞰,上海、江蘇、浙江兩省一市的交界線在太浦河上匯於一點。原點之上,方廳水院這座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地標建築正拔地而起。厚植生態底色,長三角地區生態發展的理念和實踐,為山水迴響的新律動注入了新的活力。

  • 虹橋國際開放樞紐:長三角的虹橋擁抱世界

    從上海的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出發,南北兩條拓展帶聯通了浙江和江蘇的多地,從空中俯瞰如同絲帶,蜿蜒在長三角的“心臟地帶”。這裡是長三角的“物理中心”,也是面向世界的“會客廳”。《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總體方案》實施三年來,虹橋國際開放樞紐“一核兩帶”的經濟密度達到4億元/平方公里。

  • 向東是大海——長三角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觀察

    一體化發展戰略推進以來,長三角放眼全球經濟合作與競爭,在引進高質量外資、推動制度型開放、拓展更廣闊市場等方面銳意進取,加快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

  • 從1.7毫米到38.1米:在長三角探尋中華文明“根脈”

    地處長江下游的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同時,這片區域也為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在長三角探尋中華文明“根脈”,近年來公布的一個個重大考古發現給世人以不斷的驚喜和啟迪。

  • 站上30萬億元!長三角引領示範再突破

    站上30萬億元!2023年,長三角三省一市——安徽省、江蘇省、浙江省和上海市,以不到4%的國土面積,創造了中國近四分之一的經濟總量。作為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看長三角,也是看發展全局。

  • 從1數到9,看長三角一體化“久久為功”

    2023年區域經濟總量突破30萬億元!在我國經濟版圖上,有一片通江達海的熱土,這就是滬蘇浙皖合抱而成的長三角。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五年多來,一系列數字的變化,讓人們感受到長三角一體化的“久久為功”。

  • 青年探訪丨長三角見聞:“山”“海”牽手助推“好貨出山”

    “山海共富農優産品展銷窗口”,位於全國最大的“菜籃子”工程——杭州農副産品物流集散中心,是浙江省首個農産品流通領域的山海協作項目。

  • “鄉”約在這裡丨長三角見聞:加拿大“網紅”打卡中國鄉村美好生活

    加拿大人斯蒂芬·德馬什(網名“玉米”)在華生活已14年,是一名在中國社交媒體上小有名氣的“洋網紅”。前不久,他和妻子一起來到妻子的老家浙江省嘉興市海鹽縣通元鎮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