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戰地手記|我想當警察——蘇丹放羊娃的心願-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20 23:01:46
來源:新華網

中東戰地手記|我想當警察——蘇丹放羊娃的心願

字體:

  新華社喀土穆11月20日電 中東戰地手記|我想當警察——蘇丹放羊娃的心願

  新華社記者張猛

  11月的一個午後,蘇丹中部依舊炙熱難耐。北科爾多凡州首府歐拜伊德郊外的荒蕪戈壁上,羊群低頭在稀疏的草叢中覓食。12歲的瓦利丁身穿沾滿塵土的長袍,手持長棍,不時驅趕羊群,偶爾抬手拭去脖頸上的汗水。

  瓦利丁臉龐稚嫩,但目光卻不像他這個年紀的孩子。他原本和家人住在歐拜伊德東北約40公里的巴拉地區,生活雖清貧但安寧。“媽媽烤的大餅可香了,爸爸總給我們講有趣的故事。”回憶往昔,瓦利丁的眼神柔和了許多,仿佛看見自己與3個姐妹在院內追逐玩鬧。可這一切都在2024年10月28日晚戛然而止——一夥武裝人員闖入村裏,子彈打破了安寧的生活。

  2023年4月,蘇丹武裝部隊與快速支援部隊在首都喀土穆爆發武裝衝突,戰火迅速蔓延。作為連接喀土穆和達爾富爾地區的重要樞紐,歐拜伊德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鄰近的巴拉也受到戰火波及。

  “當時我躲在一棵大樹後,看到爸爸朝孩子們衝過去,想護住他們。”回憶起當時的場景,瓦利丁聲音顫抖,“隨後一陣密集的槍聲傳來,他倒在了血泊中。”

  埋葬了父親後,瓦利丁發現整個巴拉已亂作一團。武裝人員強招兒童兵的傳言讓人心惶惶。為逃離險境,瓦利丁匆匆拿上幾件衣物,與幾名同伴趁夜出逃。他們沿乾涸河床晝伏夜行,躲避武裝車輛,艱難跋涉3天才到歐拜伊德。瓦利丁暫居叔叔家中,可他母親和姐妹們怕途中遭遇不測,仍留在了那片危地。

  在歐拜伊德,瓦利丁上午上學、下午放羊。天不亮他就要起床,走上3公里到學校,有時能搭到“順風車”,更多時候只能步行。“我想專心學習,但也想幫叔叔分擔。”

  瓦利丁就讀的學校有6間教室,曾多次遭無人機襲擊,一間教室的屋頂至今仍留着被炸開的破洞。他所在的班級有54名學生,課桌椅遠遠不夠,不少孩子只能席地而坐。

  “這孩子毅力非凡!”老師阿米拉·努爾讚許地説,“即使看起來很累,他也從不缺課。”但讓她隱隱擔憂的是,瓦利丁時常獨自蜷坐在角落,盯着地面發呆。被問及心事時,他也只輕聲説一句“我想媽媽了”。

  得知有7名同學失蹤、10多名同學因戰亂或貧困輟學,瓦利丁愈發珍惜上學的機會。他每天放羊6小時,一個月能賺三四十美元,基本都用於買學習用品、交學費。放羊時,他背着破布包,裝着課本,趁羊群吃草的間隙,在樹下找塊大石頭當“書桌”,埋頭學習。

  “他表面看似在努力學習、放羊掙錢,內心卻充滿對未來的恐懼。”歐拜伊德兒童心理諮詢師阿西婭·阿卜杜勒·馬哈茂德將瓦利丁的狀態描述為“與分離相關的持續焦慮”,這在蘇丹並非個例。她説,衝突讓大量兒童失去親人或與親人分離,經濟困境又迫使他們過早開始謀生。“這些孩子受到的心理創傷,比我們想象得更深。”

  蘇丹持續兩年多的武裝衝突造成大量平民傷亡,真實數字難以統計。據聯合國發布的最新數據,蘇丹約5000萬人口中,超過1170萬人流離失所,3000多萬人急需人道主義援助。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副執行主任泰德·柴班説,“蘇丹正面臨全球最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而兒童為此付出了最沉重的代價”。

  逃離巴拉後,瓦利丁再沒見過母親和姐妹們,只能偶爾借他人手機向家人報平安。近一月來,歐拜伊德及周邊重兵集結,大戰似乎一觸即發。瓦利丁幾乎每天追問叔叔:“我們要不要逃?”

  11月20日是世界兒童日。被問及心願時,瓦利丁説,“我想當一名警察”。“我不想再有孩子目睹父親被殺,也不想再有孩子像我這樣與家人天各一方。”

【糾錯】 【責任編輯:馮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