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巴西貝倫11月21日電 記者手記|從巴黎到貝倫 感受氣候談判“冷”和“熱”
新華社記者張曉茹 趙焱 周永穗
靠近赤道的巴西北部雨林城市貝倫,全年高溫多雨,亞馬孫河從這裡奔騰入海。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COP30)正在此舉行。東道主巴西選擇在這個小城舉辦COP30,意在警醒世人“地球之肺”亞馬孫雨林地區既是吸收溫室氣體的碳匯,也是對抗森林砍伐和氣候變化的前線。

2025年11月13日,在巴西貝倫的一座公園,一隻鳥停在湖中的木質裝置上。新華社記者王天聰攝
同樣主題的大會,十年前曾在法國巴黎舉行。巴黎在北緯48度左右,塞納河穿城而過,冬季平均最高氣溫不到10攝氏度。2015年底,儘管彼時的巴黎剛剛經歷罕見的恐怖襲擊事件,但全球150多個國家的領導人如約而至,出席了《公約》第二十一次締約方大會(COP21)開幕活動,為談判注入強勁的政治推動力。
當時,經過兩周的艱苦談判,COP21最終協商一致通過《巴黎協定》,對2020年後應對氣候變化國際機製作出安排。那一刻,會場裏的掌聲與歡呼,擁抱與淚水,無不訴説着這一成果的來之不易,堅定了各方以合作共贏的多邊機制推進全球氣候治理的信心。

2015年12月12日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近200個締約方在法國巴黎一致同意通過《巴黎協定》,為2020年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作出安排。新華社記者周磊攝
十年前在巴黎達成的歷史性共識,十年後在炙熱潮濕的貝倫正在經歷着考驗。談判桌上多國代表唇槍舌劍,各方利益屢屢碰撞。氣候融資、化石燃料、南北差距……字裏行間,都需仔細斟酌。
“熱度”同樣高漲的,還有正在持續升溫的地球以及濃度屢創新高的溫室氣體。受氣候變化影響,今夏高溫天氣曾致歐洲頻遭野火侵襲,近日颶風“梅利莎”重創加勒比地區……減緩氣候變化、提高適應能力,成為各方殷切期盼。
眼看會議日程即將接近尾聲但分歧依然存在,東道主巴西總統盧拉和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再度專程來到COP30會場,期望打破僵局。每年一度的氣候談判往往以“加時”“拖堂”著稱,今年儘管巴西曾&&要敦促各方在計劃閉幕的21日拿出成果文件,目前看起來並無很大勝算。

2025年11月13日,在巴西貝倫,人們經過一處印有當地原住民形象的海報。新華社發(克勞迪婭·馬爾提尼攝)
地球在“變熱”,應對氣候變化的議題卻在某些國家屢屢“遇冷”,反映出全球合作出現的裂痕。作為歷史上累計溫室氣體排放最多的國家,美國政府今年首度未派高級代表出席COP30,從雄心到資金,都在拖累全球氣候治理進程。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報道指出,在《巴黎協定》簽署十年後,整個西方對該協定的政治支持正在減弱。美國再次提出退出該協定,歐洲和加拿大也表現得顧慮重重。
這與發達國家應承擔的歷史責任形成鮮明反差。發達國家是全球氣候問題的主要責任方,應帶頭率先大幅減排,同時還應正視中國等廣大發展中國家作出的努力和貢獻,積極回應全球南方的特殊困難和關切,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支持。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全球南方國家儘管面臨資金和技術的巨大挑戰,卻在能源轉型道路上穩步前行。COP30大會主席多拉戈指出,全球北方國家失去了應對氣候危機的熱情,而全球南方國家卻在持續前進。
從巴黎到貝倫,全球氣候治理在凝聚共識與解決分歧中躑躅前行。
十年來,全球能源結構與發展格局發生深刻變革,可再生能源從理想願景走向現實,綠色發展已成為不可逆轉的世界潮流。數據顯示,中國向世界提供了70%的風電設備、80%的光伏組件設備,推動全球風電和光伏發電成本分別下降超過60%和80%,贏得國際社會廣泛讚譽。“中國提出的解決方案惠及所有人,而不僅僅是中國自身。”多拉戈説。

2025年11月10日,在巴西貝倫,人們參加COP30“中國角”系列邊會的首場邊會。新華社發(克勞迪婭·馬爾提尼攝)
雖然單邊主義抬頭與地緣政治緊張加劇給全球合作帶來挑戰,但相信人類攜手應對氣候危機的智慧與決心終將勝出。在貝倫,多位參加過氣候談判的國際政要&&樂觀。
第80屆聯合國大會主席安娜萊娜·貝爾伯克&&,在貝倫看到了“新的動力”,“我們只有致力於制定強有力的減緩目標,才能共同應對氣候危機”。曾擔任《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參與制定《巴黎協定》的哥斯達黎加外交官克裏斯蒂安娜·菲格雷斯指出,很多全球南方國家在積極推進清潔能源發展,全球經濟脫碳趨勢不可逆轉。
十年前在巴黎,代表們經過寒夜中幾乎通宵達旦的探討後終於達成協定;今天,各國代表在貝倫的熱浪中依然在揮汗忙碌。從貝倫出發的下一個十年,全球氣候治理之路能否行穩致遠,將最終取決於各國的政治決斷與全球合作的誠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