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20日電 題:美國留下的三把“空椅子”
新華社記者葉書宏
近期,美國在全球治理版圖的三個關鍵點毫不掩飾地離場,留下了三把刺眼的“空椅子”。
一把位於巴西亞馬孫雨林邊的貝倫,那裏是商討人類氣候命運的談判桌;一把擺在瑞士日內瓦萬國宮,那裏是審視國家履行人權義務情況的審議席;一把置於南非約翰內斯堡,那裏是全球經濟治理的峰會廳。這三把“空椅子”,橫跨南美、歐洲與非洲,貫穿氣候、人權與經濟治理三大領域,猶如三座標誌着單邊主義的孤獨“界碑”,勾勒出美國從全球治理領域撤退的連貫軌跡。
在貝倫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上,美國代表團未見蹤影。作為歷史上最大的溫室氣體累計排放國,美國政府選擇了隱身,留下民間機構在風中凌亂。這一缺席,是對應對氣候變化挑戰“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的公然蔑視。美國加州州長紐森痛斥聯邦政府的“愚蠢之舉”,哥倫比亞總統佩特羅直言其逃避歷史責任,那把“空椅子”不僅代表了物理上的缺席,更象徵道義上的坍塌。
視線轉向日內瓦,萬國宮內的鏡頭,聚焦的卻是一處虛空。美國在國別人權審議中缺席,且創紀錄地既不提交報告也拒絕參會。這一被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稱為“突然且史無前例”的舉動,讓審議流程陷入僵局。長期以來,美國習慣於充當人權“法官”與“教師爺”,手握大棒對他國人權指手畫腳。這把“空椅子”直白地告訴世界:在美國眼中,多邊人權體系只是用來懲治異己的工具,而非自我約束的準則。合則用、不合則棄的實用主義,正在消解美國自我標榜的道義基礎。
在南非約翰內斯堡,G20峰會上的“空椅子”則更加刺眼。首次在非洲舉辦的G20峰會,本是傾聽全球南方聲音、推動國際金融秩序改革的歷史性機遇。美國不僅缺席,甚至對東道國極盡打壓,將意識形態偏見凌駕於全球經濟合作之上。尤其是,美國作為下一屆G20輪值主席國,竟然缺席這次至關重要的交接會議。南非總統拉馬福薩那句“象徵性地把下一屆主席國移交給一把空椅子”的戲謔背後,是對霸權任性的無奈。美國的缺席,本質上是因為本次峰會中債務減免、能源公正轉型、多邊機構改革等議程,不符合“美國優先”的盤算。這把“空椅子”也再次證明,美國無意融入一個更加普惠包容的全球經濟秩序。
三把“空椅子”連點成線,人們看到的,是一個超級大國在面對多邊主義潮流時的進退失據。在其眼中,國際規則不再是維護和平發展的基石,而是束縛手腳的鎖鏈;多邊機構不再是合作的&&,而是要被馴服的工具或要被拋棄的累贅。美國正試圖通過“退群”“毀約”和“缺席”來對抗一個日益多極化的世界,用孤立主義的城墻來阻擋全球治理民主化的浪潮。
然而,世界不會因為幾把椅子的空置而停擺。正如南非外長拉莫拉所強調的,無論有沒有美國,全球事務都將繼續前行。
這些“空椅子”留下的物理空間,構成了某種意味深長的歷史“留白”,也留給國際社會更多的思考。當聚光燈不再執着於某個特定的背影,更多元的身影便有了走到&前、被世界看見的可能。而這,或許正是時代前行最真實的腳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