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柏林11月11日電 記者手記|風靡德國的熊貓來客
新華社記者褚怡
德國柏林動物園園長安德烈亞斯·克尼裏姆第一次見到大熊貓,是在將近四十年前。那天,他在一位黑白相間的“來客”前停下腳步,看著那只毛茸茸的小傢伙安靜地嚼着竹子,享受着午後的寧靜。
那只大熊貓名叫“寶寶”。1980年,只有兩歲的它和夥伴“天天”作為中國的“友誼使者”,遠渡重洋來到柏林。克尼裏姆回憶説:“每個看到它們的人都會不自覺地微笑。大熊貓是大自然的象徵,是溫柔與和平的化身。”
2012年,34歲的“寶寶”在柏林離世,是當時世界上年齡最大的雄性圈養大熊貓。克尼裏姆説,“寶寶”陪伴了幾代柏林人成長。對許多德國人來説,它不僅是動物園裏的大明星,更是他們與中國之間的一份特殊情感紐帶。
多年過去,克尼裏姆仍能從每一隻熊貓身上看到“寶寶”的影子。2017年,中國大熊貓“夢夢”和“嬌慶”從成都抵達柏林動物園,開始為期15年的旅居生活,繼續書寫這段跨越時光的中德友誼。
為迎接它們的到來,柏林動物園專門修建了佔地約5500平方米、造價約1000萬歐元的“熊貓園”。動物園內毀於二戰的古老建築“中國亭”也得到重建,緊挨大熊貓的新家。
2019年8月31日,“夢夢”成功誕下雙胞胎“夢想”和“夢圓”,這是德國首次迎來大熊貓誕生。2023年12月,這對兄弟返回中國。2024年8月22日,“夢夢”再次順利産下姐妹花“夢好”和“夢甜”。
“這一喜悅時刻再次點燃了柏林動物園的‘熊貓熱’。”克尼裏姆説,熊貓幼崽首次亮相當天,游客們排起長隊,隊伍長達數百米,不少人等了幾個小時。
飼養員莉薩·菲爾施説,“夢好”和“夢甜”剛出生時,身長不過約14厘米,體重只有100多克。如今它倆一歲多,已經長到27千克。兩姐妹性格迥異:一隻活潑好動、愛爬樹,另一隻性情溫和,更喜歡待在屋裏。
在菲爾施看來,這對熊貓姐妹的出生,讓她真切感受到跨國合作的意義。“中方專家曾在園內駐留八個多月,他們經驗非常豐富,為我們提供了大量專業指導和實踐支持。”她説。
克尼裏姆認為,大熊貓的每一次懷孕與育幼,都凝聚着中德兩國專家的心血。從繁殖監測、激素分析到幼仔護理,來自成都的專家團隊與柏林動物園科研人員密切配合,保障整個過程科學順利地進行。
“雙方合作非常融洽,我們在交流中互學互鑒、共同成長。”克尼裏姆説,中國在大熊貓保護方面的實踐為世界樹立了榜樣。“過去,我們更關注繁育與數量的增長,而中國的經驗讓我們看到,真正的保護在於讓它們重回自然。通過保護和連通棲息地,使大熊貓能夠在野外獨立生存,而不再依賴人類。”
11月20日至22日,2025全球熊貓夥伴大會將在成都舉行。克尼裏姆&&,這一&&將進一步促進全球野生動物保護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保護從來不是孤立的行動,而是跨越國界的共同事業。”他説,“只有匯聚不同的經驗智慧,才能不斷拓展人類對自然的理解,讓保護工作真正向前推進。”
在柏林動物園,每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駐足熊貓館,透過玻璃微笑、拍照、交談。克尼裏姆説:“大熊貓讓人們相遇,也讓他們理解彼此。它不僅連接着人和自然,也連接着不同的國家與文化,架起了一座友誼的橋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