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布加勒斯特11月10日電(記者張改萍)在羅馬尼亞境內的喀爾巴阡山區,生活着一群古老的“居民”——棕熊,這裡是俄羅斯之外歐洲最大的棕熊棲息地。然而,隨着人與熊的“生活圈”重疊度越來越高,近年熊襲人事件屢屢發生。如何治理“熊害”,同時保證人與熊和諧共存,是讓這個東歐“熊之國”頗為困擾的話題。
人熊相爭“進城覓食”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穿透薄霧,照耀在布切吉山區的鬱鬱蔥蔥之上。這裡屬於喀爾巴阡山脈的一部分,是羅馬尼亞中部的一片凈土,也是人與自然界限模糊的邊緣地帶。

2014年5月14日,幾隻棕熊在羅馬尼亞中部的澤爾內什蒂熊類避難所裏閒逛。新華社/路透
幾個世紀以來,棕熊一直在這片山林生活,不僅是羅馬尼亞生態系統中的關鍵物種,也是國家文化的重要象徵。
熊在羅馬尼亞民間傳説中佔據重要地位,從古老的圖騰崇拜到現代的節日慶典,熊的形象無處不在。東北部地區每年冬季都會舉行“熊舞節”慶祝活動,人們在盛大游行中身着用熊皮裝飾的傳統服飾,載歌載舞,希望驅散厄運,迎接來年的吉祥與安康。
然而,隨着人類活動範圍擴張,熊的棲息地不斷受到擠壓,加之氣候變化導致熊類食物來源減少,迫使熊類改變覓食習性,冒險進入人類聚居區尋找食物,導致熊襲人事件日漸頻繁。
今年7月,一名摩托車騎手在當地知名景區特蘭斯弗格拉尚公路邊遭熊襲擊喪生,肇事母熊被擊斃,三隻幼崽被送往庇護所。這是該地區近期發生的第三起熊襲人事件。
2024年2月至2025年3月,羅馬尼亞112緊急求助熱線共接到來自全國35個縣的5553起“熊出沒”報告。其中,486起報告遭熊襲擊,104起報告熊造成財産損失。
官方記錄顯示,截至2024年3月的20年中,熊襲人事件已造成羅馬尼亞26人死亡、274人重傷。
中部小鎮伯伊萊圖什納德僅有約1300名居民,但每年吸引超過30萬名游客,很多人是奔着觀賞棕熊而來。然而,本世紀以來當地頻發人熊衝突。2009年之後,熊群開始頻繁進入城鎮覓食。當地居民稱,位於森林中心的垃圾填埋場已成為熊的棲息地。
大約兩年前遭熊侵擾後,鎮上居民亞諾什·羅伯特的家就安裝了電圍欄。他對媒體回憶道:“熊曾嘗試推門而入,門因此脫落……它打開展示櫃和冰箱,四處搜尋卻只找到瓶瓶罐罐,最終將它們打碎。”
游客行為也在改變棕熊習性。他們在街道上隨意喂食棕熊,甚至使用巧克力和糖果等甜食吸引棕熊以便自拍。當地棕熊漸漸習慣於“進城覓食”,其野性和生存能力也被消磨。
人熊衝突狩獵爭議
羅馬尼亞國家林業研究與發展研究所今年4月發布數據,估算該國境內現存棕熊數量在10419頭至12770頭之間,但該國自然棲息地的理想容量是4000頭左右。
世界自然基金會羅馬尼亞分會野生動物項目協調員克裏斯蒂安-雷穆斯·帕普強調:“當你破壞熊類的棲息地或對其棲息地造成干擾,比如開着全地形車或是進行其他形式的旅游,實際上都在迫使這些熊離開原本的領地,去其他地方尋找食物與安寧。而這樣結果往往是它們與人類在某一時刻不可避免地發生互動。”
澤爾內什蒂地區的“自由熊保護區”創始人克裏斯蒂娜·洛皮什救助了許多曾被圈養在籠子裏遭受虐待的熊。她親眼目睹“圈養綜合徵”給一頭熊帶來的悲慘後果——它不可自控地啃食了自己的兩隻前掌,儘管獸醫進行了干預,但最終未能挽救它的生命。
2019年,羅議會兩院通過一項放開境內狩獵棕熊的法案,由政府每年批准獵熊配額,以期通過控制棕熊數量來減少人熊衝突。
2024年7月初,一名19歲徒步女游客遭熊襲擊身亡,“熊害”又成熱點。羅政府推動議會當月通過一項法案,將每年“預防性”和“緊急干預”捕殺棕熊的配額從220頭提高到481頭,於2024年和2025年連續實施兩年。新法同時禁止獵殺育有兩歲以下幼崽的母熊,以及皮毛按國際狩獵和野生動物保護委員會(CIC)評分超過400分的棕熊。
然而,世界自然基金會羅馬尼亞分會、綠色和平組織等20余家非政府環保組織聯合發表公開信,對羅政府上述舉措表達強烈質疑和反對,認為其涉嫌違反歐盟關於野生動物棲息地的法規,且缺乏科學數據支撐,可能助長非法狩獵等問題,從而加劇生態系統失衡和生物多樣性喪失。
人熊共存科學探索
羅馬尼亞科學院正在進行一項基因研究,以便更準確了解棕熊的數量、分佈和遺傳多樣性,為政府制定捕殺配額等“熊害”治理政策提供更科學依據。
11月6日,羅政府通過緊急條例,對野外投喂熊的行為將處以10000至30000列伊(2272美元至6818美元)罰款;還規定當熊進入居民區、可能發生人熊衝突時,應急部門可決定是否採取必要干預措施,如驅趕、轉移或射殺。
在一些地區,地方當局、狩獵協會、非政府組織和當地居民也在聯手探索更有效的熊管理策略。
伯伊萊圖什納德鎮近年來採取一系列措施成功降低了熊襲人事件的發生率,比如,採用具有“防熊”功能的垃圾桶,移除吸引棕熊的果樹,在住宅周邊安裝標記更為醒目的電圍欄,給部分棕熊佩戴GPS追蹤項圈以監測其活動範圍。小鎮還加大了對公眾的宣教力度,提升居民的安全意識和自我防護能力。
生物學家伊斯特萬·伊邁奇解釋説,熊嗅覺敏銳,可感知電圍欄及其周圍的氣味,電圍欄上白色和紅色的標記在夜間尤為醒目,可讓天生視力較弱的熊易於辨認。“熊一旦被電圍欄電過,會記住這種痛苦的感覺並主動避開。”
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的生物學家克林·阿爾代萊安強調,應當將重心轉移至“預防與干預”策略上,比如優化垃圾管理、禁止隨意喂食野生動物,並特別關注那些容易引發問題的“刺頭熊”。
“自然熊保護區”創始人洛皮什倡導更加科學和人性化的處理方式。“對於誤入果園的熊,我們應首先嘗試通過植入微芯片進行標記和追蹤,而非直接獵殺。只在必要時,才考慮將其轉移到保護區,以確保它們遠離人類活動區域。‘逢熊即殺’的做法亟需改變。”




